2021-05-24 10:05:56Camille

晚清佛學與社會變遷

沒有純粹。內部的反省需掌握現代化的意義。

◎佛學被忽略的原因

1.受西學的衝擊,忽略中國傳統內在的轉變。

2.視佛學為宗教→哲學→人生修養。這自然的界定,認為佛學與現代西化沒有關係。

3.受傳統近代學術發展的解釋,詮釋者為留學派,受近代西歐、北美影響的學者(其具備的基礎問題,對中國傳統的認知不同,受西方主流文化的薰陶,加上救國心切)帶來一些進步,卻具有西方主流價值中的缺失。

◎佛教的復興,重新流行,與社會的互動,表相是宗教社會的問題,其內部特徵,造成中國傳統到現代的力量。

1.高度的知識性,思變性格

主導者非宗教人士、政府人士,是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根底、社會關懷、宗教認知的知識份子為主。

2.具有極高度的批判意識及平等要求

造成宗教內部的革新,帶動政治、社會的改造,非僅批判宗教教義,更批判儀式。純佛學,佛學的世俗性,超越佛學的界限的批判。

3.晚清佛學的研究者、提倡者,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革

造成一種聯繫,創造理論的嘗試。表面是佛,實是造成社會改革的文化工作→創造思想體系的特徵。

革命派:孫中山、章太炎

改革派:康有為、譚嗣同

以上,造成獨創思想體系(孫中山未受佛學影響)。

4.帶動佛教教育的現代化

其教育者須具備專業的佛學知識、慈悲心、願力。僧學教育。

◎時代背景

1.內憂外患、顛沛流離,造成人生無常的衝擊

(1)內部大動盪。1850~1864太平天國

(2)列強侵略。

2.大一統下,君統專制理論的思考

一切人為設定,皆是因緣際合,皆是無常,並非亙古不變的。眾生平等,破除原有設定,非僅理論上的平等,更追求心靈上的平等。

3.

(1)譚嗣同。人學。人,以通為第一。

(2)康有為。大同書。

(3)熊十力、章太炎。四維本體,具強烈革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