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般若學與禪數學
2th.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空,般若經
3th.彌勒,無宏世觀→瑜伽派←於伽師地講
識,面對一個情境時,產生了認知、了辨的活動。
中觀學說:
緣起性空、八不中道、涅槃(二諦)
1.緣起性空
「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不知生死的界線是什麼?對界線外的世界好奇。
生死、涅槃,是被設計出的相對性觀念。生、死,是個波動不已的苦海,涅槃是清淨的。
我們渴望進入,中觀卻認為我們已預設了生死大限,遂對涅槃有所嚮往。
中觀反對作循環不已的相對性事物。
「空」,是因相待而生的觀念。「識」,有「境」(分辨時的分別)與「行」(不分辨時)的分別。
所有的行為、心境,皆是源起。
「性」、「空」因為緣起,「我」心靈活動、精神能力。如何說明我所以為我。各種存在,是因事物因緣而成而存在。
2.八不中道
八不偈「不生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當禮佛,諸說中第一。」
生、滅,是相對成立的。心,若能看見,便能成佛。不強調
唯一、絕對。
三諦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戲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空」,性空,假有而成就(藉來)的名稱。
3.二諦
二諦偈「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兩端,則於淂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對生存世界認知,開始言說。言說的世界,本來就是相對的世界。
中觀談人的認知活動,由人的認知常性、特性,來談論所看到的世界。
外無內有,事皆唯識。「外」,法、幻象。「內」,阿賴耶識。實有:(1)分別自性緣起。(2)分別愛、非愛緣起、十二因緣緣起。
三自性
(1)偏計所執性
認知傾向的角度,具永久的特性,但並不永久存在。
(2)依他起性
人對它有特殊認識,故有特殊意義。
(3)圓成實性
一切法,因緣合和→空
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
身,感官。意,一種認知、整合的活動。
末那識,去解說為什麼如此去言說,如此地習慣。
阿賴耶識,是一種「藏」的能力。可能需賴隱發,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事物潛藏起來。像一個資料庫,轉識成智。
識,一種認知的能力。智,智慧觀照。
上一篇:佛教的傳入與中國佛學的特色2
下一篇:漢至兩晉佛教發展概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