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13:44:49Camille

何晏、王弼的貴無論

本、體、始、一、靜等相對性的概念,以「無」作最高根源來統整。

無為,是某一種「為」的方式,不以主觀某單一的作為,作為主要的方式,是刻意(人為的暫時二分法)與自然(必然性)個人認知的差異。

何晏

無所有,透過天地形成,成為有所有的世界。

(太初→太始→太素)

怎樣回歸到無所有的自然。


王弼

無,人未透過認知狀態,來認識世上的一切。世界被人的思想所建立,有形有象後,便以認知狀態開始言說,開始認識世上的一切。而無是有的根本,一種形上世界背後的道理,其「崇本息末說」,重本,並未否認現象世界的一切。貴「無」而不賤「有」的主張,反本,談萬物之始,走漢代宇宙論的方向。不談天地之始,因其是已然存在的世界。但談天地之本至無、有無、本無,以道家老子的自然觀為主。


一.貴無—崇本息末(並非貴無賤有)
「無」是「有」的根本,一種形而上的理,透過思辨來認識。有,是形而下的器世界。

無、有、本、未、母、子。生出的概念,是一種存在位階上的觀念,非自然界、生物界出生的觀念

一、多、靜,「本」的世界,無不生不興不變化。是一種相應的狀態,但並不主動對應。

動、常、變,是有理論層次上下的概念,而非對立的概念。常,上位概念。變,下位概念。但並未提出絕對的價值觀,應將重點強調在認知活動上,認識事物的本質。


二.言象意之論—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從言得象,從象得意)
「尋言尋象,忘言忘象,存言存象」,分成認識的程序、存在的程序。
言→象→意,此方法程序是必要的。但只是一個方便。認識的目的,在於認識到真相。藉語言導引進入一個意境,其方法只是個手段,要認識到認識世界的方法有其限制。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表達了:某些事物有共相,故分類、立象、定名。(分類、歸納、演繹)


三.名教出於自然
有名,有形,有限制的亂象。有其功能性、存在的意義。


四.聖人有情而不累於物
「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冲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表達了:非將應物之情,轉為認知理論,進而觀照世界萬物。
聖人體無→情無(何晏),體現自然之本。

 

上一篇:被鞭策

下一篇:阮籍、嵇康的自然論1

Camille 2020-12-27 19:19: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5h_7BOKGk
剛剛看到的,與您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fOgcWge4B4

其石山人 2020-11-24 05:41:16

他說的對,求清靜心,若心清淨,則國土淨,哪裡都是西方極樂。
我講的故事並非求逢凶化吉,而是經上說臨終十念當能獲得接引西方。但根據那位臨危時根本來不及唸佛,也臨時想不倒唸佛的實際經驗,可見臨終十念之難。廣欽老和尚日日念佛、時時念佛,才得到念佛三昧。平常人偶爾才唸句佛號,萬一到時未能一心不亂、臨終十念,因而錯過機會,沒能往生西方,豈不是太可惜了。
不過常逸伯菩薩修得很好,一定能如其所願,往生西方聽聞阿彌陀佛傳授佛法。
和淨土宗不同,禪宗不求往生西方,而是誓願常在人間陪受苦的眾生,參加觀音菩薩的「眾生未盡,不取正覺」志工團。

版主回應
原來,只是你們所學宗別不同啊! 2020-11-24 06:23:12
Camille 2020-11-23 21:02:48

嘿嘿,山人兄,我剛剛被常逸師兄電話教學了一番。
念佛,在於求清靜心,而非求逢凶化吉。
他說經典中說的西方極樂,是個譬喻修辭,不可妄想極樂是什麼樣的世界,那是一種執著。
他說我們仍執著於人世美景,不要執著於外相。
今生修好,當今生修。往生西方,仍是繼續修。我們只是被接引去那個世界,非成佛。
發願下一世,若沒記得今生自己修過佛,那枉費了今生有緣接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