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0 19:44:09阿佐

佐品書08:除了冷漠,別無他物

刊於星洲日報副刊《悅讀週報》



那時我在曼谷的紀伊國屋書店,翻翻看看,漫無目的,突然我眼尖看見前方書架上一個熟悉的作家的名字。沒錯,是尤荻特赫爾曼(Judith Hermann)。這位德國作家終於出版了新書啊。我興奮地拿起翻閱,卻發現手上這本是法文譯本。


(那一刻,我渴望自己會讀法文。或德文,那我就能讀原文小說。)


這是德國年輕作家赫爾曼的第二部小說集集《除了幽靈,別無他物》(Nichts als Gespenster)。據說甫一出版,德語系國家多份最具影響力的報刊的文學副刊幾乎都在第一時間發表了長篇書評。


其實,直到第一部作品《夏之屋,再說吧》(Sommerhaus, spater)面世前,赫爾曼不過是個寂寂無名的記者。1997年,她獲得柏林藝術科學院授予的一筆獎學金,得以在艾伯河畔的別墅寫作。(文學大師葛拉斯也曾在這棟別墅里住過。)她在那裡住了一年。整整一年,她的生活里只有寫作。隔年,短篇小說集《夏之屋,再說吧》出版了。那是她的第一本書。


《夏之屋,再說吧》意外地引起空前轟動,好評入潮,銷量也告捷。或許是因為長期住在柏林,赫爾曼自小便對這個民主與共產主義、自由與封閉社會的雙軌文化地區有格外深刻的感觸。《夏之屋,再說吧》的9個短篇小說里,赫爾曼以第三者的聲音,冷漠、簡歛、客觀地敘述了德國社會小人物的生活縮影。她只摘取一段生活情節,沒開頭沒結尾,看似平淡無奇,漫不經心,卻精確地抓住了每個人物的特性。


當初讀《夏之屋,再說吧》,即被她的文字氛圍吸引。那種近乎毫無感情的筆觸,偶爾傷感,偶爾甚至語帶嘲弄了。好像作者悄然走進故事人物的那一段生活,隔著一段距離,冷眼旁觀他們虛無、搖擺、躊躇不前的人生,然後又不帶感情地迅速淡出。


(我以為被吸引的作者文筆,會不會其實是她筆下人物的憂鬱和冷漠,以及他們逃避、疏遠人生陰暗面時的徬徨和無助觸動了我?)


我還沒看《除了幽靈,別無他物》。據說赫爾曼在一夕成名后迫于盛名壓力和頻繁雜務,很長一段時間寫不出東西。她在1999年秋天帶著一筆獎學金,離開熟悉的柏林南下,準備靜心寫作。沒想到她避得了外在干擾,卻得屈服於內在的另一把聲音。她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只好中斷計劃打道回府。隔年夏天,兒子出世。


赫爾曼說,兒子讓她得以對文學創作保持一個距離。常聽到作家們在生育孩子后,寫作風格轉向溫柔婉約。我想,對赫爾曼來說,她所指的距離,只會讓一向擅長以旁觀者角度敘述故事的她,更能以理智、冷峻的姿態,刻劃故事人物的軟弱和空虛吧。
阿佐 2007-08-19 15:07:23

miaoti:
呵呵
誇獎了
不過還是謝謝你捧場:)

miaoti 2007-08-16 11:45:35

你寫閱讀﹐寫得真好﹗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