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1 12:33:24

農再條例不適合所有農村

無米樂拍攝地的台南後部村(那個部有加一個蓋子/是造字而成)。有藺草產業,是全台三大產地之一,記者上去酒桶狀的橫放石磨踩踏,搖搖晃晃地非常不穩。這個石磨是要把的藺草輾平好進行加工的。

村長打趣的說:『這是需要功夫的,沒有三年五年沒辦法操控自如。那些阿嬤們噢,踩這個不輸像在用遙控!』

村長談到農村再生條例時,向一位正在剝花生的老阿嬤說:『城市裡那些整天坐在冷氣房裡的人哪知道我們這些種田人的辛苦?只知道反對。政府給我們錢讓農村可以發展,不好嗎?』阿嬤也非常憤慨。

我詢問了我的同事,因為我就像村長所說的城市人一樣反對農再。我反對農再,是因為如果這下鬆綁農地可以自由買賣興建豪宅商城,週遭的農田想不停止農耕也不行。你說花蓮宜蘭那些好山好水,這下會真的變成都市區醫生富商的後花園。好山好水不只可以拿來生產農產品,建商更喜歡好山好水被拿來作為建地的陪襯。農地光是日照就被建築物擋掉,還生產什麼?更不要說農地建地混合之後可能造成的土地汙染了。

我反對的主要是土地變賣這部份,更不要說撥下去的錢最後可能會進誰的口袋?地方政治人物誰不想分一杯羹?有多少錢可以進地方社區和自主農業組織?

村長非常支持政府的決策。因為該村擁有蠻完整的文化保存,社區導覽服務優良、無米樂的商品賣得非常好。有很多遊客和民眾都會來這裡體驗農家生活。該村甚至是政府的優良示範農村。不過該村於稻米保護區內,該村的稻田不能種稻以外的東西或轉作他用,如果農再條例通過也會維持原貌。如果農再條例放在別的農村會怎樣?事實上大部分的農村都無法像後部村這樣成功啊!

我很合理的推論絕大多數的農村都無法像後部村這麼幸運,因為全台灣的稻米保護區並不多。農村將變成我們不再熟悉的樣貌,變成一個又一個都市人偶而回去的度假村、商業氣息全面進入農村後只是複製城市那一套。然後我們已經日漸遭到污染的農地只會在這條不歸路上加速奔馳,讓建商、跟建商合作的政治人物的荷包滿滿。

更不要說政府多年來袖手旁觀最近終於想扶植的有機農業了,有機農業實行的土地必須是沒有被污染的土地、最好遠離人煙,這下有機小農要去哪裡找一塊乾淨的地?最近中國的可疑有機商品大增傾銷入台,台灣的有機才剛起步不久前途光明,這下又可能很快被滅絕了。台灣人的天性就是這樣短視近利,還沒長成就急著收割、或忙著抹黑。很多抱持美好理想的運動結局都是如此。

講遠了。

農村人口外流是不爭的事實,村中許多百年傳統老舖裡看守的都是垂垂老矣的阿公阿嬤。村長是個非常盡責為村里導覽,同時很風趣熱情的中年男子。我的同事在那裡看到農村人口年齡層的斷層非常嚴重。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的下面就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再接下來三四十歲、二三十歲的就幾乎沒有人了。政府要如何讓人口回流?那是很大的問題。不只是灑錢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這不只需要錢需要時間還需要人才養成。需要有志之士。

最近不是有本書叫『對了,就來賣葉子!』的書嗎?(直接看介紹吧)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310005851&show=content&OpenArea=1

日本的町政府全力配合農業轉型、願意花錢聘人才來指導農民(這是重點),找出最適合町的產業,和書中提到日本特有的農民組織、通路(我覺得這部分台灣農會也是有在做的,只是行銷能力不足),是不是有我們可學習之處?

村長真的很風趣,地方需要更多他這種人才。而且因為看了這支帶子我非常想呼朋引伴去那裡玩,看百年鐘錶店、看手工棉被行、看嫁妝行、看碾米廠及碾米機(有一個阿嬤超扯的,已經八十歲了人看起來大概只有五十歲!!!太驚嚇了!怎麼會有人保養得如此好又不抹保養品?而且阿嬤還說二十年前就有人請她代言產品全台巡迴)。可是,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盡責的導覽人才。同樣的也不是每個農村的先後天條件都像台南縣後壁鄉後部村這樣得天獨厚。主要撰寫農再條例的學者就是從後部這裡出身的,我覺得他立意良好。但是農村再生條例不是一套標準政策就適合全國所有的農村,如何為不同的農村需求訂定不同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