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6 13:34:10jojo1208

數位時代》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件神器……

亞太地區,向來是全球科技製造最密集、也備受世界矚目的一塊版圖。而亞太地區也經常以不斷上演的驚奇,回報世人對它的矚目。去年,它演出「韓國崛起」,今年,戲碼換上了「日本復甦」。

從日本第一到日本重回第一

80年代,日本的工業,在獨特的管理模式與強大的貿易力量掩護下,橫掃全球,掀起一波波「日本第一」的震撼。美國人憂心國力從此式微,台灣人熱中於「豐田式管理」的探討,動不動就問「日本能,台灣為什麼不能?」……日本,曾經是全球科技世界裡光芒萬丈的王者。

90年代之後,這群東洋科技巨人卻因為日本經濟泡沫化,突然從雲端重重摔下,步履蹣跚,走不出輕快的節奏,揮不出亮麗的大棒,而且,這低潮竟然一晃眼就超過十年。

正當大家已經幾乎要忘了日本曾經是那寶座上的王者,「日本能,台灣為什麼不能?」的論調竟然已經陌生到重新成為新鮮句型的時候--日本又回來了。

王,這回是站在數位浪潮的旗艦上重返皇城的。

從三神器到新家電三神器

就如同所有民族一般,大和民族也有自己的創世神話。約2500年前,繼承天地的天照大禦神,將三件寶物——八尺鏡、八尺勾玉和天叢雲劍,賜給了日本第一位凡間君王神武天皇,建立了大和王朝,從此,三神器成為日本國寶,護衛著大和民族數千年來的繁榮與向外拓展。

「數位相機、平面電視(液晶與電漿電視)、DVD錄影機,是日本科技復甦的三神器,」日本三大財經雜誌之一的《鑽石週刊》,今年1月率先指出。

事實上,這三個當紅產品不止日本風行,全世界也為它們瘋狂著迷,微軟、英特爾、惠普與戴爾這四個美國科技界的天王,多年彼此競逐,今年卻口徑一致地宣布要大舉向數位家庭進軍(參見數位時代第76期),問題是,當他們發現這塊下一波最具獲利前景的明星市場時,神器,已經穩穩握在日本科技巨人的手中。

從龐大遲鈍到靈巧精悍

三神器不是至尊魔戒,握有它卻足夠君臨天下。手中緊握著「新家電三神器」的日本大廠,近年來神勇異常,不斷製造獲利從谷底疾速翻身的V字型反彈,松下(Matsushita)抓住平面電視、DVD錄影機的成長趨勢;三洋(Sanyo)躍身成為全球最大的數位相機製造商;先鋒(Pioneer)在電漿電視與DVD錄影機大手筆投入與成長大躍進,都是在新家電三神器浪潮下,乘風破浪、無往不利的。

強勁的復甦,更來自過往痛苦的改革。近來最受矚目的改革,莫過於曾在1980年代登上全球半導體龍頭的NEC。隨著韓國三星在DRAM的壯大,此消彼長的結果,日本NEC成了沒落的半導體貴族。過去5年來,NEC展開破釜沉舟的重整與瘦身,全力朝通訊與資訊服務轉型,包括1999年將DRAM事業部切割,與日立(Hitachi)合資成立Elpida;2001年將雷射印表機事業出售給富士全錄(Fuji Xerox)、車用電子原件事業賣給本田(Honda);2003年將半導體部門切割獨立上市;今年將電漿面板事業以及封測廠分別賣給先鋒與台灣的日月光等。

陸續處分資產後,NEC更以靈活的腳步,在手機市場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今年2月,NEC率先將最具革命性的名片型照相手機在中國上市,打破傳統以日本市場優先上市的慣例,重新聚焦與策略靈活,讓通訊部門成為NEC最賺錢的單位,根據瑞銀華寶估計,2003年NEC通訊部門的營業利益,大幅成長了57.5%。

類似NEC這樣的大魄力改革,在松下社長中村邦夫、先鋒社長伊藤周男的帶領中,都能找到同樣逆勢突圍的軌跡。

從品質提升到加值發揚

翻開科技發展史,日本很少是新科技的發明國,但科技歷史的發展,常常是依循著「美國發明、日本發揚」的主軸前進,日本科技巨人經常接手美國新創科技,利用製造品質、技術深耕、產品創新等方式,將原來不具太多經濟價值的科技,一個個落實在產品開發上。1951年,電晶體科技在貝爾實驗室問世,但第一個應用的產品,卻是1955年新力推出的收音機,後來成了影音世界的王者;1968年,液晶顯示技術由美國RCA推出,但第一個成熟的產品,卻是1988年夏普推出的14吋彩色液晶顯示器,從此開啟了夏普的液晶王朝,一路坐大到現在的液晶電視霸主。

而正當全球資訊業都將心力放在硬碟容量的擴增,東芝卻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早在1971年,IBM就已提出硬碟儲存的技術,單顆硬碟容量一路發展到現在突破100G,但應用始終停留在PC上。今年,東芝卻推出只有0.85吋的超微型硬碟,可應用在手機、MP3隨身聽等移動式產品,徹底顛覆了傳統硬碟的市場疆界,開創出一塊全新的應用領域,也成為東芝再起最強的動能。

日本雖然以全新的武器——新家電三神器殺得全球市場望風披靡,但是昔日賴以壯大崛起的「品質提升、加值發揚」精神,卻絲毫沒有散逸。

過去至今的20年以來,日本科技巨人曾經輝煌、曾經困頓,如今昂首再起,又激起裂岸驚濤,可以預見的是,一連串的「新日本第一」討論,又將成為財經世界最引人熱談的話題、最發人深省的篇章。


【撰文/李欣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