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6 18:34:10Joe

「外油內乾」真的就是加強保溼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夏天一到,總要聽人說起「外油內乾」的膚質該怎麼辦呢?而許多人一聽到「外油內乾」,隨即直接取後面的「內乾」做文章,於是,解決「內乾」的保溼似乎成了「外油內乾」的唯一解決之道。

其實所謂的「外油內乾」的膚質,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規範出來這種膚質狀況,唯一最接近的便是混和性膚質:也就是兩頰臉較偏中性或乾燥、而鼻、鼻翼兩側及額頭偏油的膚質。這對於較潮濕的台灣來說,是較為常見的膚質種類。只是為甚麼會出現「外油內乾」這個觀念?我想泰半是因為許多人把皮脂腺搞混了,以為當一方生產得多一方就會減少,所以就出現皮脂分泌量高=水分量不足,因為皮脂具有可以減少水分喪失的能力。於是就在這樣模糊的理論下產生出「外油內乾」的膚質。

所以為了解決「外油內乾」的膚質,首要工作便成了「保溼」,可是就算派出玻尿酸、膠原蛋白、天然保濕因子等等全部上場,塗塗抹抹後,為甚麼還是一樣的油?

皮膚的保溼能力≠分泌油脂的能力

其實皮膚的保溼能力與分泌油脂的能力並沒有「非常絕對」的相對關係,皮膚的保溼能力是否足夠,主要在於表皮層的最上層:角質層的健康度而定。一般來說,健康的角質層含有15%~20%的水分,保水度下降,就會變得癢甚且粗糙,保水度好,皮膚就會出現透明感。而常說的「保溼」便是保這裡的濕,例如玻尿酸或者膠原蛋白等,都能夠停留在皮層表面,使角質層被浸潤,從而增加保水度。

較為乾燥的皮膚,的確會影響皮脂腺分泌的能力,但皮脂分泌過量,並不同等於皮膚「缺水」。一般來說,皮脂分泌過量都會伴隨著角質層增厚的問題,角質層一增厚,原本預定被推擠到角質層外的油脂變得更難被順利推擠出去,而底層的油脂又不停分泌,在一般的室內狀況下,並不會有立即的油膩感,然而一到室外,溫度上升後,毛囊孔稍微撐大,油脂便順利排出,加上旁邊的汗腺孔一直分泌汗水,別忘了髒空氣此時也插一腳,於是整個臉變得黏呼呼,若沒有即時將這些汗水與停留在皮層外的油脂正確且即時清除,位於毛囊孔的油脂便會呈現半固化,長久下來就會形成「白頭粉刺」,氧化反應後變成了「黑頭粉刺」,此時若是細菌入侵,就會發炎,便成了「青春痘」。

「外油內乾」解決之道:吸油面紙、含皂洗面乳、泥膏清潔面膜與去角質

皮脂分泌量較多的人,著重的地方應該在於「經常且適時地將臉上的油脂清除」以及「每日正確且實在的清潔」為重。最後則是每週一次的「去角質」,用來補救日常清潔工作不足產生的厚角質。對於油性皮膚的人,平常活動時臉上所產生的油膩,最健康、安全的作法是使用吸油面紙,而非經常性的洗臉。

夏天油脂分泌量較高時,可使採用屬性偏鹼的皂性洗面乳清潔。至於混和性皮膚,我還是建議使用胺基酸系的洗面乳洗臉。此外,我也相當建議混和性皮膚與油性皮膚者,可以每天使用卸妝油先進行清潔,藉著以油溶油的方式,稍微帶走臉上半固化的皮脂,再讓乳化劑將皮脂及髒污粒子帶走。每週則可以使用一至二次的泥膏式面膜進行深度清潔,還有每週一次的去角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