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15:19:28Katle and Joe

再談聆樂中的美感經驗

 《再談聆樂中的美感經驗》

音樂並不存在於外在的聲響中,它是藉著外在聲響,營造一個存在於我們思想、情感、想像、意象和臆想中的世界。然而,這還是表層的音樂體驗,唯有那些思想和想像中的東西進入我們的血脈生命中與我們結為一體、唯有那些樂想、意象擊中我們的心靈,並和我們生命、存在經驗的某個內在切片交融滲透,也就是進入了音樂的美感經驗中,這時,音樂與我們、演奏者以及作曲家都共存於那音樂締構的時空中,分享同樣的生命體驗,一起沈浮於音樂/生命的流淌中。這樣的剎那讓我們觸及永恆,這也就是剎那即永恆的真義。



所以,約翰凱吉的作品《4’33”》並非如某些人所認定的:是存在於這時段內表演空間的外在聲響,譬如:觀眾的私語、咳嗽、坐立不安、挪動椅子等等的聲音;而在於這段時間中觀眾內心所引發的種種思想、情感、聯想等等的各種反應,這才是凱吉《4’33”》最精彩、最核心的意義所在。當然,有些反應也許由於周遭環境的聲響的刺激而引發,卻不是必然的。

不過,這樣的美感經驗乃可遇而不可求。唯有當我們開放自己的心胸、啟動所有的經驗和感受的神經,將一切準備就緒面對跟前的藝術品,然後鍥而不捨地追求什麼是藝術的真實面貌和話語,方有機會蒙受命運之神眷顧,逢臨彷如一次電擊般的美感經驗,一窺 音樂 / 生命 / 美感 的奧秘。

1947年,鋼琴家 巴杜拉-史寇達 在音樂會聆聽柯爾托演奏蕭邦的前奏曲時,他說:「感覺好像蕭邦本人坐在鋼琴那兒⋯⋯金色大廳座無虛席,我們處在最後頭的站立空間,裏頭每一個人都有完全同樣的感受:他正在為我演奏,只為我一個人⋯⋯。」這就是聆樂中的美感經驗。( 請參閱:史寇達:我聽音樂會的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