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8 23:05:29Katle and Joe
卡拉絲 看 福特萬格勒
以下是John Ardoin 的著作“The Furtwängler Record ”開頭序文的最後一段。前頭他簡述了福老的指揮和作者著述及取材的特色,接著是一大段的致謝。最後,附上了這麼一段插曲做為結尾,畫龍點睛,十分出色而感人。
關於 John Ardoi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Ardoin
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幸結識瑪莉亞·卡拉絲並和她相處了一段時間。我曾寫了三本有關她的書。我常常驚訝於她出乎意外的興趣,但都比不上1968年八月某一天的經歷。那時她住在達拉斯,因摔跤而傷到肋骨,正在復原療養中。有一天我順道載她去看醫生。當我啟動引擎,收音機開始廣播,是一首交響樂。我要伸手關掉收音機時,她說:「不要關,讓它播。是貝多芬八號,我的最愛之一。」
這是個驚艷——一位像卡拉絲這樣的女高音,會認出並愛上貝多芬第八號!我一路開車她一路聽,卡拉絲變得越來越不耐煩。「那一段錯了。旋律線在哪兒?不對!他在那裡做什麼?它沒有生命(It doesn’t breathe.)。噢,這簡直是亂扯一通。」我們抵達醫生診所時,音樂還沒結束,她堅持坐在位於停車場的車子裡把曲子聽完,想知道指揮是誰。最後的和弦結束,廣播員說:「你剛才聽的是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由喬治塞爾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演出。」
「唉,」她嘆了一口氣,「你看,我們淪落到什麼地步。如今這時代,連塞爾這樣的小咖都被當作大師。他和福特萬格勒比起來,是何其渺小啊。」懷著一絲質疑——不是針對她的論斷,這方面我們看法一致,而是對於她意見的率直和尖銳——我結結巴巴地說:「你又怎麼知道(know)福特萬格勒的?」
「你以為呢?」她帶著同樣的質疑注視著我:「戰後他開始在義大利演出。我在那兒聽了他十幾場的音樂會。對我來說,他就是(was)貝多芬。」
________________
譯後:這就是所謂的英雄識英雄、惺惺相惜吧………
上一篇:福特萬格勒:身為作曲家的觀察心得
下一篇:《福特萬格勒論巴哈》1951年
感恩分享~~
http://www.hamer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