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3 00:11:29Katle and Joe

聆聽席夫鋼琴錄音隨筆




《聆聽席夫鋼琴錄音隨筆》
——這些語言文字不足以描述音樂,只是嘗試捕捉一己聆聽的感受⋯⋯

〈一〉
靜觀、冥想的風格
因疏遠而趨近至莫名的深部親密之地
包括貝多芬和莫札特

“小星星變奏曲”
被演奏成莫札特的命運變奏曲。
最後結束前的一段慢板樂段,令人對前頭一切的生命躍動和跌宕,突然心生惋惜與依戀。啊,一切都要結束了,多麼捨不得⋯⋯而細細回味思戀著。接著,終曲像蕭邦第二號奏鳴曲的尾奏,雖不若其疾風掃落葉之勢,反生積健雄快並決斷的肯定。
第一次,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有了弘大完整的格局與架構。

〈二〉
早年接觸席夫年輕時的一些錄音,都覺得不甚了了( 參見:台中二三事──關於音樂和藝術 )。後來對他ECM發行的貝多芬奏鳴曲甚感興趣,也聽了幾片,依然不得其門而入。最近,音響器材經過幾番折騰,聲音稍許改變,又新到手他的莫札特音樂錄音全集,聽著聽著,忽而聽出興味來。

奇怪,席夫的演出不像別家大師那樣明顯的莫札特風味。
不論是艾森巴哈、皮耶絲、海布勒或拉蘿佳,一聽就認出是熟悉的莫札特——或飛揚、或高雅、或圓熟、或深沈,馬上可以接收到莫札特熟悉的舉止、身影和姿態在。但席夫呢?那熟悉的莫札特隱藏在他琴音的深處,若隱若顯地存在著,啟動你主動探隱那究竟是什麼樣的莫札特。似乎,其他大師的摹寫筆觸都被包容在他的琴音裡,所觸及的心弦更為隱密、更加是我們和莫札特靈犀相通之處。

這不啻是新世紀的聲音,使我想到陳必先的琴藝。彷彿他倆分別從不同的方位探觸到音樂的同一深部靈動之地。陳必先從歌德般的古典理性點切入,賦予每一個音符具體實在的形態和起承轉合。如此晶瑩剔透,透明到一目瞭然,毫無一點雜質;純淨,一種靜悅,彷彿沒有一點表面上的情感起伏,只是誠摯地把音符交代得一清二楚。

席夫呢?從一種靜觀默想的角度取徑,呈現中庸適度(情與理)的聲音,既不過度雕鑿也不失予渾厚;介於夢與現實之間,卻因而探入到人的心魂深處,不可言說、無法言說,一如陳必先的琴藝所示。

看來,這陣子,陳必先與席夫的演奏錄音將成為我不斷沉陷並從中學習的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