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9 13:28:42Katle and Joe

攝影之愛:永恆的時刻(Everlasting Moments, 2008) ——瑞典第一位女性攝影家的電影故事


瑪麗亞·拉爾森(Maria Larsson, 1877-1930)

《永恆的時刻》預告片


導演楊·特洛爾(Jan Troell) 描述20世紀初瑞典第一位女性攝影家瑪麗亞·拉森(Maria Larsson)從事攝影的經過。透過她女兒的旁白揭露一位家庭主婦如何在養育子女和艱困的夫妻關係中,藉著攝影辛苦生存下來。(導演的妻子即是拉森的曾姪女。) 所以本片既是獻給拉森,也是寫給攝影藝術的一封愛的書信。這一點,可以從好幾個觸及攝影的場景和鏡頭展現出來。導演以16釐米來拍攝,再轉印成35釐米的膠片,所以影像呈現一股特別的懷舊氣息。

影片揭示給我們的攝影是什麼?其中並無任何艱澀或冠冕堂皇的高調,而是許多意在言外的感人鏡頭(時刻),呈現拉爾森獨特的觀看才華。那種對攝影懷抱的感動,讓我再次想起福特萬格勒的墓誌銘: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者中,愛是最大的。」(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三節 )
以及他在1936年寫的筆記:
「愛——永遠被作品捕捉到並搖盪不已的愛 ——永不能被取代。單單“愛”一項就可以創生對藝術品的“整體”視景和正確了解,因為這個整體就是愛。每一個個別的部分,多少可以經由智性來理解;但整體一向只能透過愛的鮮活感受來掌握。作為活潑生動的世界形象的整件藝術品,愛是唯一適合及吻合之物。其他事物,不論多麼嫻熟,都是受限的,因此我會覺得深感厭煩。」
(參閱:信、望、愛——從福特萬格勒的墓誌銘談起)

或者,最近接觸到的歌手——Nick Cave平實感人的演唱。

如果我們不去訴諸特別的理論,那麼所有稱之為藝術的,其最後根柢就是「愛」——首先是對從事的藝術本身,最終是對「人」、或對身為人的「什麼」之愛。
其實任何事,包括政治,缺了這部分,就是噱頭、就是欺騙。

所以,「永恆的時刻」是什麼?
就是內含愛與關懷的人性被揭露的時刻;既存在於對象(客體、主題),也存在於作者(主體)中的,經由兩者的交融,傳遞給作為觀眾的第三者;幸運的話,我們便進入三(即是多)人共舞的美感體驗(esthetic experience)之中。

補充資料:
以下是透過Google多國語翻譯從瑞典語的資料綜合的概述,可能有誤,僅供參考:
瑪麗亞·拉爾森(Maria Larsson)是個生活貧窮的家庭主婦和是七个孩子的母親。她在1900年彩票中獎買了一台相機,因緣際會成為瑞典第一位女性攝影師。但是要到1986年,Agneta Ulfsäter-Troell(導演Jan Troell的妻子,Larsson的曾姪女)在Larsson的女兒Maja Öman的抽屉里发现了Maria Larsson的相册,上面註明有數百張照片,並在男人的生活書(拉爾森丈夫的日記?)中寫到Maria Larsson:Mary Larsson的永恒時刻——后来成為Jan Troell电影《Maria Larsson永恒時刻》的根據。 拉爾森的照片在2008年的瑞典瑪爾默(Malmö)的格式畫廊(Galleri Format)展出。
——資料出處:Maria Larsson (fotograf)

關於本片的中文介紹:瑪利亞·拉森的永恆記憶

含中文字幕的完整影片:https://www.inmi.app/inmiplay/RbyCCS-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