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4 15:29:14Katle and Joe
三角形和數字三的變奏迷宮——亞洲大學安藤忠雄美術館巡禮
安藤忠雄美術館模型圖
《三角形和數字三的變奏迷宮——亞洲大學安藤忠雄美術館巡禮》
相關圖片請看:PChome相片簿:亞大安藤忠雄美術館
一、前言
8月30日,陪伴內人赴台中亞洲大學安藤館參觀她父親陳夏雨和妹妹陳幸婉的作品展覽。對於安藤忠雄的美術館久仰其名,正好趁此機會一窺究竟。
到達亞大校區,舉目所見令人詫異。固然一下車就看到馬路對面的安藤館,但其後的高壓電塔顯然破壞了建築的畫面美感。加以四周亞大的校區校舍,給人一種不真實的場景感:一棟棟有著仿羅馬圓頂和希臘廊柱的建物。無論在結構造形和細節處處顯示劣質的模仿風格,比不上在台灣各地所見日據時代留下的類似建築。例如:台北新公園內的省博館。
為什麼兩者會有如此差異?日據時代建築這些建物時,正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建築史上新古典主義盛行之際,它們是時代潮流中的自然趨勢和走向的產物。而亞大的這些建物,據其創校於2001年來推估,應是2000年左右或之後的建物。時間已走到21世紀,去20世紀初已經百年之久,建築藝術歷經現代主義、後現代以及結構和解構的洗禮,早已呈現不同而更新的面貌。這時,還去抄襲模仿被殖民時期的風格,自然呈現了一種十足虛假不實的樣式。
而安藤館處在這樣的一群虛假建物當中,多麼可惜啊!就好像館前羅丹的沈思者被一群不入流的作品圍繞著。我覺得,這對安藤的作品極為不適!
二、三角形的變奏
剛抵達目的地時,以為看到的是一般現代玻璃帷幕式建物,後來才逐步發覺其中的奧妙。
這整棟建築,可以從多個角度和方向來遠觀並趨進,而產生不同的意趣。譬如:
1). 開車,從美術館專用露天停車場下來,穿過側依一排樹木的步道進入;或者
2). 像我們,搭公車。下車處對面即安藤館。
很自然,我們穿過馬路,循著步道從它右側立面方向進入。這兒,他設計了一道饒有趣味的長牆間開小門,穿過門便是美術館的廣闊前院和本體。這道小門的作用有如中國園藝的借景。青灰的牆後,透過小門隱約可見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坪和兩件巨型雕塑——羅丹的沈思者和妮基˙桑法勒(de Saint Phalle )的海豚上的娜娜。兩件作品一為青銅一為彩色,一為單件一為多件組合,視覺和透視上形成有趣的對比。
面對正立面,安藤設計了一個與建物平行的相似三角形步道,而且對建物正面來說,是倒三角形。於是穿過牆門後,有了兩個選擇:
一是橫過美術館正面,再斜方向進入;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路徑:左轉沿著牆的內側,從側面方向逼近。
可惜我沒有選這條路,事後才想起,這是一條遠為詩意而含蓄的趨近方式。而這正是安藤館一直提供的二元對立要素:一剛一柔。對於光影的處理亦然:陽剛至極的光線透過他的建物呈現在內部的,竟然柔化而充滿了曲折多變的隱喻。
一樓玻璃帷幕反映的對面仿羅馬式圓頂建物,雖氣勢浩然,但我以為是敗筆。這敗筆不在於安藤的原始構想,而是對面這棟建物的虛假性。進門後也可透過類似新藝拉瑪體寬銀幕的玻璃帷幕看到這片醜陋的校舍,殊為可惜。
入館後左側是包括圖書文具和飲食販賣部,稍後再論。右側即進入展區範圍。首先看到的是安藤館含整個館區的立體模型。可以幫助對整體設計獲得完整概念。但這要等到走遍全館後,這模型才會產生具體的參照意義。
一樓除模型枱外,是一片開闊的空間。這兒可以清楚呈現安藤館的美學要素:迷人的清水混凝土牆面——單位面積上有代表安藤忠雄的標準六孔記號。安藤的清水混凝土不同於市面所見的平滑乾淨而已。它的表面有許多因灌漿而自然形成的、不定形的墨水渲染般的圖樣。美術館志工解釋說,這是因為灌漿時(1)使用高磅數的水泥;(2)模板內面事先塗上一層油。然後在灌漿時找來廿多人同時拍打模板,以防留下氣泡。所以拆模之後,無論牆面或柱面都光滑無比,並形成自然的渲染效果,因此如鏡面般奇妙地反映著周遭的光影變化。這就是安藤清水混凝土的魅力!完全不同於坊間所見的呆板只有一味平滑(非光滑)的風格。
所謂三角形的變奏,我們可以從模型中看到:建物本身是三座三角形堆疊而成,大小參差不一。俯瞰圖中,可見外型十分具有變化的美感。而且,建物或部分畫廊本體,同時是走道。這是相當別出心裁的構想。
其柱子採倒三角的V型結構,賦予視覺上豐富的空間變化。地板則以凹溝劃分成許多小三角形,呼應柱子和更大的三角形屋體結構。我們直接從大廳上到二樓,這時各種角度的線條交織形成的空間,光影穿梭其中,馬上心生喜悅的美感。
左轉是二樓的展區,落落大方。由這間是廊道的展區後方再左轉,有一入口接到樓梯上到三樓。從樓梯開始,地板鋪上淺土黃色的木板(銘木?)。三樓有兩間相背隔開的展室,其中一間有落地大窗,隔著中間天井與廊區展間遙望,效果非凡。
在這兒首次明顯看到安藤的三角形要素也用在天花板的採光上——排列成大三角形的燈管。
三樓最後一段展區是位於建物正立面的廊道。陳庭詩的雕塑作品與此空間的關係,在自然光的烘托下搭配得天衣無縫。
三、迷宮
下樓時,我們選擇走樓梯間。一探頭,就被屋頂採光窗投下的光影所蠱惑。灰蒙的清水混凝土在這狹窄的空間發揮無比迷人的力量。幾乎每走一步都誘惑著觀者下階前進。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結構和線條比例及光影變化。下到最後的轉角平台時,看著一樓出口處投射進來的光線和漸層變化,真可佇足在此,如觀畫一般慢慢陶醉欣賞。這時恍然安藤的光影大師封號,實非浪得。
觀賞期間進入廁所,又是一個極為特殊的體驗。剛開始會覺得極為不耐,怎麼進個廁所七拐八彎,不像別的公共場所那麼直接乾脆。而且空間狹小,採光有一種神秘感。事後回想起來,才發覺廁所被安藤設計得隱晦曲折,彷如這棟建物的子宮。進而遺憾沒進馬桶間一探其空間的究竟。另一遺憾則是沒試搭電梯,我相信一定被安藤設計出特殊的體驗。
而整體內部空間,因其採三角形的錯綜關係,也呈現一種迷宮狀態,很難根據一般建築內部的關係來定位空間。
四、數字三的變奏:
安藤館所呈現的三角形變奏是具體的。至於數字三的變奏,則是更為隱晦抽象的。我目前所能觀察和體會到的,只包含:
(1). 三層的建物,以及
(2). 從模型圖觀察到的,三角形建物和、三角形步道、以及半圓形的停車場這三個要素的佈置。
(3). 沈思者雕像、娜娜和海豚以及建物主體可視為三個單體。或者:
(4). 娜娜和海豚可分別為兩件,那麼雕塑作品便有隱含的「三」,於是與建物形成一種附點的或不對稱的「三」元關係。
(5). 沈思者代表一(件),娜娜與海豚代表二(件),建築本體代表三(層)。
我相信數字「三」在安藤這棟建築的思想中,佔據神秘而重要的位置。
五、結語:(增修)
1). 一個推測:三角形構想的由來
文章寫成後,上網孤狗了安藤館的圖片,看了幾張俯視圖,發現安藤館主體所在的地面,側邊斜斜切過一條溪流,所以實際上變成正面長後面短,往後縮的梯形。面對這樣的空間,安藤終於想出了三角形的建物以求統一。
我想,跟著便衍生「三」這個數字的構想吧!
2). 幾點疑惑:
最後,我想提出幾點個人的疑惑。這恐怕涉及不同的美學觀吧!
第一點感到不太諧和的,是地板劃分的小三角形,我覺得畫得太細小了。尤其在大廳層對比V形柱子的大方俐落,是否地上的三角形可略為放大,而凹溝稍微加深,以便更能搭配V形柱的氣勢?
第二點:這是要上三樓時,接觸到樓梯踏階和三樓地板的感受。我覺得木質地板的色澤和質感太嫩了,也與其它大元素差距大了些。若色澤稍稍沉些,不知是否更搭?或者,這就是安藤所要的強烈對比感?
最後,在圖書和餐飲部發現天花板的塑膠條紋形成的質感,似乎太輕不踏實。若能選擇視覺上較為粗實的材質,是不是會更好呢?
當然,瀏覽完畢,到餐飲部小憩時,發現餐桌邊上四孔的設計,令人回想混凝牆的六孔,是完美的呼應和尾奏。
日本人的美學中,有一項十分基本的,就是對微小細節的注重和要求。難道是這種對微小細節的偏愛和講究讓安藤做了上述令我疑惑的抉擇?
我不知道。但願下次再來時,再好好咀嚼其中的況味!
安藤館主體遠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