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6 17:08:47Katle and Joe

藴藉含蓄的曼特寧 / 咖啡日誌 / 2015/8/25




藴藉含蓄的曼特寧 / 咖啡日誌 / 2015/8/25

「‧‧‧‧因為餘韻飄渺的存在於無法預測之處,方得以將含蓄的情趣傳諸百世之後。」〈 夏目漱石『草枕』〉

終於煮了一杯走水成功的曼特寧;下水點剛好、粉餅穩定上昇沒有絲毫沖破,太難得了!
入口粗厚的醇味,“酸”被包在核心中央,慢慢化為鮮美的汁液從嘴角滲開;後頭喉嚨苦韻微微貼著,然後往下滑去。

愈來愈喜歡亞洲豆的藴藉之美和無以言說的無盡韻味。
如今若要我挑選,亞洲豆第一、非洲豆其次、中南美洲的豆子排在第三。這純是個人的偏好!
我喜歡亞洲豆的含蓄、隱約和難以言說的部分。非洲有些豆子的粗獷和野性也令我著迷,例如:坦尚尼亞和剛果豆。美洲豆裡的墨西哥是我所愛的,因為它有一部分朦朧迷人的特質。

剛入口的曼特寧,現在呈現夾著微甜的澀澀土味,粘在舌的兩邊。
一股抽象的酸,由咽喉上昇到鼻腔,非常過癮。

再入口:粗厚的甜韻,接著生津化開。滿嘴包覆著粗、純、厚的滋味,酸的感受滲到鼻梁、額頭和眼睛,最後的餘波輕輕撫觸兩頰內側,齒頰生津。
有泥土厚度的甜味。頰內濕熱的感覺。嘴部前方和舌頭兩側生津,淡淡的、一點點酸,揚起復沈落,甜味出來。
這口腔內的灼熱感要比墨西哥豆來得豐富,是有厚度和深度的灼熱感。有變化,會變薄、化開、再回來(重複)。而且連著酸韻的轉換,太棒了!

再來一口,突然出現茶的味道。嘴巴前方有茶的芳香、茶味。茉莉花茶嗎?有點神似。
仍然夾著泥土的滋味,翻轉化開。厚—細—薄—化開。前前後後打點著口腔每一部位。

這時覺得口內十分豐厚,似乎不能再承受滋味的堆疊了。於是喝口水,重新開始品咂。
入口沙沙的泥土味,微微帶甜的滋味,化開、生津,不再是清楚的茶味了,而是某種種子的花蜜味,不斷在口腔內溫柔地翻騰著,好舒順。

淡淡的花香(茉莉?)入口淡淡的甜化開,甜韻如蜜佈滿口腔。生津。
選一片巴克豪斯的蕭邦二號來聽,不對味;換了傅聰的蕭邦夜曲,這才十分貼合,那種一詠三嘆的味道;或者如周美成的詞:“⋯⋯斜陽映山落,歛餘紅、猶戀孤城闌角。淩波步弱⋯⋯“(見〈瑞鶴仙〉試讀
──周邦彥詞欣賞〈二〉

酸、酸、酸,酸到骨子裡,又淡淡化開。好比淚水在眼眶裡滴溜打轉,硬是沒流出來的境地。

降溫,涼了。進入另一化境,仿若無味的淡,更形藴藉。
變化不那麼鮮明,卻更自然無形地轉換。找不到那轉換的界線了。像國畫裡不同部位的空白,相互融匯著。
喔,“酸”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如霧一般輕巧。到嘴部前方轉化成甜味,像天邊日落後輕輕一抹最後的霞光,然後落入穩固的黑夜之甜在齒齦間。
藉著這咖啡,更深入了傅聰的琴音和琴藝。









葉狼 2015-08-28 16:35:00

蕭邦夜曲 讚!

版主回應
THX. 2015-08-29 12: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