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0 22:02:09Katle and Joe

20世紀的總結──關於碧娜‧鮑許的一些隨想

........................................碧娜‧鮑許 (1940 生,逝於 2009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世紀的總結──關於碧娜‧鮑許的一些隨想 》

9月27日,睽違十年的碧娜‧鮑許終於要來了!

星期日 ( 16號 ) 到中山北路上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看了香妲‧艾克曼 Chantal Akerman 拍碧娜‧鮑許的紀錄片 “One day Pina asked me”。
這是導演以 Betacam 攝錄影機拍鮑許排演和表演《康乃馨》舞劇的紀錄。
印證十年前 ( 1997 ) 在國家劇院觀看的經驗,導演的確以自然而真實的手法,呈現鮑許的舞蹈特色:

1). 絕對生活化而真實的取材,並轉化為既抽象又寫實的風格化肢體語言。

2). 內容龐雜,涵蓋的範圍從個人透視到整個時代。

3). 這時代就是20世紀──或好或壞的所有歷史和文化、社會等等議題和事件。

4). 鮑許是20世紀的總和體:電影、舞蹈、劇場、費里尼、伯格曼、存在、解構、無意識、精神分析與治療、意識流、拼貼、低俗、高貴、愛、暴力、孤獨、性、性別、世界大同、烏托邦、現實、集中營、反戰、救贖…
廿世紀的總結,面對未知的未來…

5). 絕對震撼和激動和感動;莫名的情緒被強烈勾引,而且是複雜而矛盾又歧義的。
生命的矛盾被激發的同時,生命擴大寬度和深度,之後衝突被克服、撫平。

6). 鮑許對各類音樂與聲音運用的嫻熟:
例如:艾爾加威風凌凌進行曲──配合舞者最愛事物的告白,以展現高貴的人性。
舒伯特弦樂四重奏少女與死──配合急促的人聲喘息,加上集體重複的動作,烘托出令人愛憐不忍的人生困境。
就其對聲音的運用,令我想起阿爾托的殘酷劇場,看來鮑許才真正得到真傳。

7). 導演如實呈現碧娜‧鮑許指導舞者的竅門:
舞台下的舞者是凡人,不具明顯個性與特色;到了舞台上,每一位都展現了個別的特殊性格,成了鮮活的人。
即使做著相同的動作,仍然每一位個性鮮明,
這…
多麼不容易啊!
相對之下,許多舞蹈表演,即使他們做著不一樣的動作,仍然只是同一個模子塑出來的複製機器人。
鮑許親自面談挑選舞者,看來她著重的不只是舞技,而是舞者的人格特質。

8). 影片最後,導演問鮑許對未來的展望,鮑許側身埋首於臂彎,沉吟良久…雖然她後來說了些話,這段沉吟,是最感人的答覆。

9). 碧娜‧鮑許…集20世紀藝術與思想大成的藝術家!

── Joe


.............《 康乃馨 》劇照
frank 2009-06-30 22:59:40

鮑許過世令人傷感。

或許請您以後對在世者只要標示生於哪一年即可,也算是的一點尊重吧。

碧娜‧鮑許 (1940 ~ 2009 )

http://www.elpais.com/articulo/cultura/Muere/68/anos/coreografa/alemana/Pina/Bausch/elpepucul/20090630elpepucul_7/Tes

版主回應
後知後覺,由您提醒,才知 碧娜‧鮑許 於昨日(6月30日)過世。雖然對鮑許是過遲的表示,我願意對鮑許本人和所有讀者致歉,居然以粗陋的方式標示出生年。
非常感激 frank 兄的指正,我將逐一修改〈xxxx~〉這樣不當的標示。
2009-07-01 08:47:38
Katle and Joe 2007-12-09 17:42:17

《熱情馬祖卡》裡另一段場景:
一對男女戀人,發生爭執,終至分手。
爭執中,女孩戴上軍帽,最後和擁載她或她投靠的、一群穿制服戴軍帽的人一起離開,留下黯然神傷的男子。
這兒,鮑許顛覆既定的性別迷思──男人侵略殘暴,女人溫柔慈愛
──打破刻版的性別印象,抹除了某種劃分性別的藩籬。
也許,不著痕跡的批判像柴契爾夫人或歐布萊特 ( 1997出任美國國務卿 ) 這樣的女性,或,進而批判了偏激的女性主義者 (?)。

PS.《熱情馬祖卡》一九九八年為里斯本世界博覽會所創作,取材自曾由葡萄牙統治的西非島國維德角群島的一支「馬祖卡」。舞劇的音樂混合了葡式的歌曲、街頭吟唱、鼓樂、爵士樂和打擊樂。音樂的拼貼風格,和舞劇的表演是一致的。

版主回應
《 康乃馨 》劇照的省思:
這是《 康 》劇最後一場戲,在佈滿康乃馨花的舞台上,裸女抱著手風琴......
── 藝術,人類創造和自衛的最終依憑....
嗯,有點...悲傷但...實際。
2007-12-09 21:40:50
Katle and Joe 2007-11-16 08:56:52

忽然想起碧納鮑許這次演出的《熱情馬祖卡》,
其中海灘和餵雞的場景,不著痕跡的揶喻了中產階級的生活
和人類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