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4 21:07:11Katle and Joe
兩件作品
......................展場之一
..............................................作品A
.......................作品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兩件作品 》
這次陳幸婉回顧展中,有兩件作品的風格顯得與其它不太相同(如圖:作品A、B)。
直覺上我認為它們似乎不是90-92年間的作品。觀其相對簡潔的手法,應當在大約1998年左右或之後,可能最後一次滯台期間──2003年間,或2002年返台時所作。
作品A第一眼即給人十分清楚然平和的死亡意像,我形容為只剩我和我自己的世界,極度自我憐惜又安然若素的境地。作品B則是比較理性的觀照,採取抽離的態度冷靜面對所謂的死亡議題。
從這兩件(以及其它我看過的最後作品)來看,幸婉應是意識到自己的疾病和死亡。
她當初怎樣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衝擊呢?
一開始必然有震驚,然後陷入某種的哀傷,在這情境下創作了A。
這是無法與別人或任何人分擔的具體真實的死,也不想藉這傷痛求取他人的憐憫,唯有自己給予自己慰藉。
當這樣的情緒過去後,便能以較為坦然的態度面對像親兄弟般的死神的召喚B。
或者,也許是先創作了B,親睹死神的召喚;然後接納了如昇入天堂般的寧靜平和的死亡。
就風格來看,則顯然B創作於先 (與1998去德國後所作《德國‧印象》風格相近),後有A 的昇華境地。
想到她在作品中透露的鮮活死亡的體驗,不覺得微微心痛起來......
── Photos by katle / Text by Joe
《 兩件作品 》
這次陳幸婉回顧展中,有兩件作品的風格顯得與其它不太相同(如圖:作品A、B)。
直覺上我認為它們似乎不是90-92年間的作品。觀其相對簡潔的手法,應當在大約1998年左右或之後,可能最後一次滯台期間──2003年間,或2002年返台時所作。
作品A第一眼即給人十分清楚然平和的死亡意像,我形容為只剩我和我自己的世界,極度自我憐惜又安然若素的境地。作品B則是比較理性的觀照,採取抽離的態度冷靜面對所謂的死亡議題。
從這兩件(以及其它我看過的最後作品)來看,幸婉應是意識到自己的疾病和死亡。
她當初怎樣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衝擊呢?
一開始必然有震驚,然後陷入某種的哀傷,在這情境下創作了A。
這是無法與別人或任何人分擔的具體真實的死,也不想藉這傷痛求取他人的憐憫,唯有自己給予自己慰藉。
當這樣的情緒過去後,便能以較為坦然的態度面對像親兄弟般的死神的召喚B。
或者,也許是先創作了B,親睹死神的召喚;然後接納了如昇入天堂般的寧靜平和的死亡。
就風格來看,則顯然B創作於先 (與1998去德國後所作《德國‧印象》風格相近),後有A 的昇華境地。
想到她在作品中透露的鮮活死亡的體驗,不覺得微微心痛起來......
── Photos by katle / Text by 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