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9 11:22:23Katle and Joe

「在象山,我看見」── 簡介 陳柏亨 攝影展 和 一本書

...................「象山的孩子」,陳柏亨編著/攝影,張老師文化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象山,我看見」──陳柏亨攝影展
日期:2006.3.31 ~ 4.12
地點:TIVAC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 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電話:27733347
網址:http://www.akiami.com/Web/News.asp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到TIVAC的DM,馬上被陳柏亨的影像吸引。
上週立即抽空到「國際視覺藝術中心」(簡稱TIVAC) 觀賞。

說觀賞有點污衊了陳柏亨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主角,其實是我上了一堂課。

這些年看了一些紀實攝影的作品和展覽,也讀了一些相關的論述,而陳柏亨的展覽第一次使我的關注焦點由攝影美學和作者創作,回歸到攝影對象的主體──不是由創作者憑想像賦予的純美學主體,而是實際生活中的主體本身。

所以我們看到陳柏亨照片中的人物,並無一般常見的神話或英雄或典範的刻畫痕跡,就像評論所說的,作者保持低調,讓位給對象──這些「又一村」中的青年精神病症者。而針對每一位被攝者,作者經由互動和觀察,都有一篇相當深刻的文字報導。

當我讀了「象山的孩子」這本書中的文章,除了攝影家,還有精神病症的村民,以及其他參與工作者的文字書寫後,陳柏亨的影像中感人的真實性更加瞭然。

陳學聖 的序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 攝影作為社會紀錄的形式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大部分攝影者都忘了 ( 或許是不了解 ) 最早的紀錄攝影家如傑可布‧黎斯 ( Jacob Riis, 1849-1914 ) 以及路易士‧罕恩 ( Lewis Hine, 1874-1940 ) 都不迷信純影像的敘述功能;他們的照片都配合著詳細的文字紀錄發表。在美術館展出的這些紀錄攝影家作品都抽離了影像原始的背景,被塑造成攝影創作的經典,一種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在充斥高頻率、低質量影像的空間裡,攝影者的心很難不被這躁動的情緒影響,以速成、強刺激的影像來隨之起舞。
如果在這樣的時代裡,一個紀錄攝影者還能做些什麼的話,那就是花點時間、慢下腳步來好好觀察我們的社會。不只用影像,還有文字或聲音。 」

這也是「在象山,我看見」這次展覽和「象山的孩子」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發。

martti 2006-04-11 22:56:31

您好
這是我的網站
有空也來坐坐
http://www.wretch.cc/blog/martti

版主回應
謝謝,進去看了──
一座寶庫,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攝影;
部落格的低調風格,一如你的作品。
2006-04-12 11: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