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4 22:33:45Katle and Joe
追憶似水年華,重拾音樂的往事──聆樂生涯補遺 ( 上 )
寫完聆樂際遇中的幾位音樂家,
勾引起更多相關的回憶。
我想記下這當中印象深刻、
並多少因而經歷了美感經驗的時刻……
* * *
對音樂最早的興趣,應該是孩童時代接觸的電影配樂。常常看完一部電影,影像和配樂就在小腦袋裡打轉。大約是幼稚園階段,一天晚上和父母親看完電影回家,正值冬天,洗完澡穿上乾淨溫暖的衛生衣,該馬上睡覺了,我還興致勃勃的在床邊地板上玩積木,用積木假扮電影中的角色,把精采的打鬥重演一次,同時口中哼著記得的音樂片段,爸媽則不時催我上床。
小時候父親愛打麻將,怕小孩吵鬧,常由姊姊帶領我們去看電影,往後對電影的熱衷就是這樣來的吧。不過小孩子看電影,看的只是打仗場面,沉悶的對話根本引不起興趣。那時還小,進戲院不用票,由大人抱坐在大腿上或站著看。我會跟弟弟站在前排椅背後低頭玩耍,對媽媽或姊姊說,等到打仗再叫我們。倒是接吻的鏡頭就跟《新天堂樂園》一片一樣,小學時就充滿靦腆的嚮往。
對音樂最早的興趣,應該是孩童時代接觸的電影配樂。常常看完一部電影,影像和配樂就在小腦袋裡打轉。大約是幼稚園階段,一天晚上和父母親看完電影回家,正值冬天,洗完澡穿上乾淨溫暖的衛生衣,該馬上睡覺了,我還興致勃勃的在床邊地板上玩積木,用積木假扮電影中的角色,把精采的打鬥重演一次,同時口中哼著記得的音樂片段,爸媽則不時催我上床。
小時候父親愛打麻將,怕小孩吵鬧,常由姊姊帶領我們去看電影,往後對電影的熱衷就是這樣來的吧。不過小孩子看電影,看的只是打仗場面,沉悶的對話根本引不起興趣。那時還小,進戲院不用票,由大人抱坐在大腿上或站著看。我會跟弟弟站在前排椅背後低頭玩耍,對媽媽或姊姊說,等到打仗再叫我們。倒是接吻的鏡頭就跟《新天堂樂園》一片一樣,小學時就充滿靦腆的嚮往。
* * *
上了小學的音樂經驗,除了學校的音樂課和電影音樂外,主要是聽大人們的音樂了。等一下,有音樂課嗎?居然沒一點印象了。有了,小五時,音樂老師一天到晚哼著電影《菩提樹》的主題曲,我們這些小毛頭也跟著老師迷上這首歌,整天唱,小小的心靈墬入一種飄飄然的氛圍。我還記得一些歌詞:
「井旁邊大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我曾在樹蔭底下,作過甜夢無數,我曾在樹皮上面,刻過寵句無數,歡樂和苦痛的時候,常常走近這樹,常常走近這樹……。」
至於所謂大人的音樂,主要包括爸媽和姊姊哥哥。我們家一共七口,五兄弟姊妹。我上頭有姊姊、哥哥,下有兩個弟弟。弟弟們平常和我玩在一起,算是一國的。姊姊哥哥在我們眼裡則算和爸媽一樣的大人了。
上了小學的音樂經驗,除了學校的音樂課和電影音樂外,主要是聽大人們的音樂了。等一下,有音樂課嗎?居然沒一點印象了。有了,小五時,音樂老師一天到晚哼著電影《菩提樹》的主題曲,我們這些小毛頭也跟著老師迷上這首歌,整天唱,小小的心靈墬入一種飄飄然的氛圍。我還記得一些歌詞:
「井旁邊大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我曾在樹蔭底下,作過甜夢無數,我曾在樹皮上面,刻過寵句無數,歡樂和苦痛的時候,常常走近這樹,常常走近這樹……。」
至於所謂大人的音樂,主要包括爸媽和姊姊哥哥。我們家一共七口,五兄弟姊妹。我上頭有姊姊、哥哥,下有兩個弟弟。弟弟們平常和我玩在一起,算是一國的。姊姊哥哥在我們眼裡則算和爸媽一樣的大人了。
爸媽聽的是紹興戲和蘇州彈詞。父親在家偶爾會搖頭晃腦哼上一段。我還記得很清楚兒時的一個夢魘。我們住的是日式房子。惡夢中看到紙門上方的牆壁,掛著一疊格子圖樣的棉被,朝我壓迫下來,同時配上震天價響的紹興戲,有一種暨陌生又熟悉的恐怖感。
姊姊哥哥當時是高初中的文藝青年。隨著他們聽的是一些西洋流行歌曲:像保羅安卡、平克勞斯貝、白潘、派蒂佩琪的歌,我到現在還保留了幾張白潘的翻版黑膠片。古典歌唱家聽過的只有馬里奧蘭沙(電影《學生王子》主唱)和瑪麗安德森,這和當時環境只有美式文化管道有關吧。這種單一文化資訊吸收的情形,一直要延續到高中時期。那時各地的美國文化中心,是年輕人嚮往的西方資訊天地。
* * *
初中前後舉家遷往新竹,因緣際會進入北大路天主教堂後面的一座公教青年中心。由於參加彌撒而接觸教會聖歌,包括吟詠式的應答,類似簡單的葛雷格里聖歌。那時候彌撒中主祭的神父所詠唱的經文還未本土化,仍舊唸拉丁文。我們這些熱衷的初中小毛頭為了參加輔祭,得學會簡單的拉丁文,在彌撒時回應。
到了聖誕節時,中心除了有熱鬧的節目、燈光閃爍外,聖誕音樂透過室外喇叭,散播著令人興奮的節慶氣氛。
但是這時期接觸最多的,是美國流行歌曲。我們跟著電台每週的排行榜,追逐流行,似懂非懂的吼上幾句。爸媽會不耐煩的數落:學什麼牛叫。
姊姊哥哥當時是高初中的文藝青年。隨著他們聽的是一些西洋流行歌曲:像保羅安卡、平克勞斯貝、白潘、派蒂佩琪的歌,我到現在還保留了幾張白潘的翻版黑膠片。古典歌唱家聽過的只有馬里奧蘭沙(電影《學生王子》主唱)和瑪麗安德森,這和當時環境只有美式文化管道有關吧。這種單一文化資訊吸收的情形,一直要延續到高中時期。那時各地的美國文化中心,是年輕人嚮往的西方資訊天地。
* * *
初中前後舉家遷往新竹,因緣際會進入北大路天主教堂後面的一座公教青年中心。由於參加彌撒而接觸教會聖歌,包括吟詠式的應答,類似簡單的葛雷格里聖歌。那時候彌撒中主祭的神父所詠唱的經文還未本土化,仍舊唸拉丁文。我們這些熱衷的初中小毛頭為了參加輔祭,得學會簡單的拉丁文,在彌撒時回應。
到了聖誕節時,中心除了有熱鬧的節目、燈光閃爍外,聖誕音樂透過室外喇叭,散播著令人興奮的節慶氣氛。
但是這時期接觸最多的,是美國流行歌曲。我們跟著電台每週的排行榜,追逐流行,似懂非懂的吼上幾句。爸媽會不耐煩的數落:學什麼牛叫。
高中時隨父親調職,家搬到豐原。每天搭火車到台中通學。有一位同在教會的高中同學,住在我家附近。我們常常一起走過一段廢棄的鐵軌進入月台,一起上下學。他和我一樣,是西部片迷。有幾次我們同車回家,故意登上最後一節車箱,站在車尾的露台,望著西邊的晚霞,他身臨其境的描述台中到豐原的西部景觀(幾十年前還是田野),彷彿我們是西部人。我們一面聊著電影《赤膽屠龍》(Rio Bravo, Howard Hawks導)的情節,一面哼起狄恩馬丁唱的主題曲:”My rifle, my pony and me.” ──
“The sun is sinking in the west. The cattle go down to the stream.
The red wing settles in her nest. It’s time for a cowboy to dream.
Purple light in the canyons, that’s where I long to be;
with my three good companions: Just my rifle, pony and me…” *
(http://solosong.net/dino/rifle/rifle.html)
…幻想著單槍匹馬浪跡天涯的牛仔生活。
“The sun is sinking in the west. The cattle go down to the stream.
The red wing settles in her nest. It’s time for a cowboy to dream.
Purple light in the canyons, that’s where I long to be;
with my three good companions: Just my rifle, pony and me…” *
(http://solosong.net/dino/rifle/rifle.html)
…幻想著單槍匹馬浪跡天涯的牛仔生活。
* * *
高中音樂課,首度見識了現場演奏。有一段時期,音樂課的代課老師,從文大音樂系畢業不久。上課一進音樂教室,面對吵雜的聲浪,二話不說,一屁股坐到鋼琴前,自顧自的埋首彈起來。彈的多是快板極具音響效果的曲子,用來鎮壓學生的講話聲。我們偶爾抬頭,只看到老師的背影和貝多芬般蓬鬆的頭髮。沒多久老師就出國,結束了這段強迫式音樂薰陶的日子。
進了大學才真正觸摸到古典音樂的黑膠唱片,聽到收音機以外的古典音樂。那時在師大旁的龍泉街口﹝今天拓寬的師大路﹞,有一家大學生開的〈波希米亞唱片行〉。在滿街的熱門歌曲聲裡,難得這兒經常播放古典音樂。我曾由朋友介紹,懷著崇敬之情,入內小坐。看到心愛的曲目,頗想放來一聽。學生老闆看我笨手笨腳,忙向我示範如何愛惜音樂的硬體──如何托拿黑膠唱片,以防手上的油膩印上去;如何用絨刷清拭整理唱片;以及如何小心操作播放。當我聽到立體音響播出的古典音樂時,感動得好似聽到現場的原音。
(Joe)
........﹝待續﹞
高中音樂課,首度見識了現場演奏。有一段時期,音樂課的代課老師,從文大音樂系畢業不久。上課一進音樂教室,面對吵雜的聲浪,二話不說,一屁股坐到鋼琴前,自顧自的埋首彈起來。彈的多是快板極具音響效果的曲子,用來鎮壓學生的講話聲。我們偶爾抬頭,只看到老師的背影和貝多芬般蓬鬆的頭髮。沒多久老師就出國,結束了這段強迫式音樂薰陶的日子。
進了大學才真正觸摸到古典音樂的黑膠唱片,聽到收音機以外的古典音樂。那時在師大旁的龍泉街口﹝今天拓寬的師大路﹞,有一家大學生開的〈波希米亞唱片行〉。在滿街的熱門歌曲聲裡,難得這兒經常播放古典音樂。我曾由朋友介紹,懷著崇敬之情,入內小坐。看到心愛的曲目,頗想放來一聽。學生老闆看我笨手笨腳,忙向我示範如何愛惜音樂的硬體──如何托拿黑膠唱片,以防手上的油膩印上去;如何用絨刷清拭整理唱片;以及如何小心操作播放。當我聽到立體音響播出的古典音樂時,感動得好似聽到現場的原音。
(Joe)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