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8 09:08:44James段

第六篇:我有兩個夢 *英語教學*

我這麼看,所以那麼教(段老師紀念教學十年的六篇文章)

第六篇:我有兩個夢

若只是要將自己過去十年來的教學用文章作總結,那麼,把那些也並非完全沒意義的若干回顧、閒話與嘮叨除去了之後,其實到了第五篇也就該「言盡於此」了。但是,對我而言,這第六篇絶不可以不寫。這十年來,我一邊教著學生,心裡面卻一直在不斷的成形著這一篇文章的種種。可以說,若沒有這一篇,段老師就不成其為「段老師」了!
沒有夢的人生是悲哀的。有夢,平凡可以成為不凡,無中可以生有。
我的夢還不只一個(有兩個),但主題卻是一致的---讓台灣甚至全世界用中文思考、以中文語言系統為母語的人(無論小孩或大人)都能有「無困無礙」學會外語的「好地方」可以去。
我說「無困無礙」,意思是指:這個「好地方」該是和我們目前所習見的一切外語學習機構都不同的所在。因為,這些地方都有一個通病:不論它們怎麼標榜、怎麼做,都不能「釜底抽薪」、「立竿見影」的真正使學生在外語的使用上終於得到自由。看完我前四篇文章的人都該很明白問題之所在。這些讓大家花了金錢與時間卻仍不能使人在英語的使用上得到自由的地方(台灣到處都是),以市場理論來說,應該是終有一天要被完全淘汰的---如果存在著一個「真的」能使人「入學前、結業後」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前後判若兩人的地方的話!
一個很明白的比方:你把孩子送入不管哪一家美語補習班、安親班與送入了天母美國學校之後,心理上,對他日後的美語能力的憧憬一定是極不同的。前者永遠沒有把握又不敢不讓他去,後者從此不必再擔心小孩會不會英語(準備好大筆鈔票就是),需要擔心的反倒是他的中文能力了。這個淺顯的比方大致可以說明上面所說的「釜底抽薪」、「立竿見影」所指為何。當然,讀至此,必然有人會說:誰不知道差別只在「環境」二字。但是,若只用這麼粗糙的兩個字就可以把話講完,那我又何需用十年的時間來思考並且針對此作實際驗證呢?
若只用「環境」這個條件來看問題,那就該把它推至極端:所謂「最好的環境」當然就是美國、是英國囉!那怎樣?台灣的英文該怎麼辦?無解嗎?這個「環境使然」的認知豈不是廢話一句嗎?光用「環境使然」來看,對台灣的英語教育問題是根本沒有建設性的!
比較合理中肯的思考角度其實應該是---同樣是母語非英語的亞洲地區,香港、星加坡人的英語能力總是遠遠超過了日本、韓國、台灣、中國。最起碼,香港和新加坡學校裡的孩子們就算一出了校門就說廣東話、福建話,但是在學校裡,英語對他而言決不只是一門科目而已---他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必須實際使用它。
從有英國殖民地歷史背景的香港、新加坡的學生們每天離開學校後就比較少用英語的「環境」來看,我從他們「並非英語課才教、才學英語,而是英語課與所有其他的課(不論數學、地理、歷史甚至體育、音樂)主要都是用英語教學」的事實,再加上自己是如何學會英語的親身體驗,得到了多年來我一直放在心上的一句話---外語不可能只靠在課堂上「老師教、學生學」就可以大功告成。以這一條稍嫌極端的原則,再加上我在第二篇中所提及的「給了訊號,卻沒給頻道」---對台灣盲目以英語環境為前提,標榜以美國本土老師教學為號召的英語教學機構所產生的種種弊端的認識,執此兩端,同時用力。在「合理、可行、有效」的思考方針下,我慢慢的勾勒出了我的第一個夢:「段老師英語學園」。
這個學園的課程分成兩類:1. 英語課。上課時「反而」可以使用非英語。每週只上課一次,一次兩個鐘頭。2. 才藝課。上課時老師學生一律使用全英語。每一門才藝課均以三個月為一期,一週兩次,每次一個鐘頭。每個學生都至少要同時修英語課(必修)與才藝課(必修與選修)各一門,若願意,可以再多選修其他的才藝課。
先來說才藝課的種種。試想---妳今天要上的課是美國來的黛安納老師所開的「美國式糕點」的課。三個月的課程妳現在正上到第三個禮拜,也已經蠻適應了。此中一切的上課過程、內容、甚至材料準備都與一般的烹飪課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卻是---黛安納老師徹頭徹尾都是用字正腔圓的美語教大家作蛋糕餅乾糖果,同學們要開口也都只能用英語溝通---上課時手上不覺得辛苦,辛苦的倒是耳朵與嘴巴。
根本上,學生坐著「看」台上的老師只靠一面黑板教外語的教學法本身就有著致命的錯誤---否定了人類天生具足的語言本能。而徹底跳出窼臼,讓學生藉著學習唱歌、跳舞、樂器、西洋棋、美術、勞作、家事、電腦...……等等「學生一定可以找到有興趣的課來學,而且本來就學來不難」的才藝課來學習外語,這「以假修真」的手段其實可貴之處只是在比較如實的反映了人類之所以能學會外語的真實情形,並且順應了人類天生的語言天性而已。
之前(第三篇)我舉過的例子---天母老外家英語流利的阿巴桑說明了一個事實: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在帶點壓力的情境中,由於並非只是枯燥單純的為了學語言而學習語言,而是專注於做好某件事而學語言,這類的情境刺激是印象較為深刻鮮明的。所以,在語言的學習成果上,他比之教室裡的學生當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自己有過用英語教上我英語課的學生彈吉他的經驗,也曾經讓我的學生(他本來是位老經驗的舞蹈老師)以全英語教我學跳國際標準舞。當然,能讓我進行那樣的實驗,基本上,他們在我門下英語聽與說的基礎是打的不錯了。不過,當時我就發現---在學吉他、教跳舞的狀態下他們的英語能力明顯的和上「正常課」時大不相同---可說起了「化學變化」。這並不是說他的文法、用字、造句因為如此上課就變的正確、完美了(其實錯誤頻頻),而是他在這樣子的課程中使用英語聽與說時是「換了一個腦袋」的,與上「正常課」時套招式的反射動作大大不同。另外,許多在生活中才能體驗到的語言的重要部份---口氣、文化背景、思考角度、價值觀等等,也在此時才可能真實感受到。這靠「正常課」完全無力達成!
我相信這以全英語授課的才藝課,是從根本上治療「就是不能以英語思考」的人的一帖剛柔並濟的藥方。只要付諸實現,一定會大利於為此病所苦的天下蒼生!不過,此帖葯用來斷除內在的病根雖可靈驗,但許多形之於外的「症狀」卻還需另一帖葯來矯治。
前面提到的天母幫傭,靠著最實際的「情境語言教學法」而習得了對答如流的英語,可是,她的發音、語調、文法、句構卻幾乎通通不正確。可以說她完全沒有在教室裡苦讀了多年卻仍然無緣於使用英語溝通的學生們的問題,但是卻有著所有會被考題測驗出不及格的分數的弱點。因此,除了必修的一門「才藝課」之外,我們一定還要有一門必修的「英語課」。
「段老師英語學園」的「英語課」也和一般人所想的不同。能教此課的授課老師決不只是「英語好」就夠資格教的。前面提過,上這堂課「反而」可用非英語來溝通,因為我自己體會過:除非老師自己抓的出中英文兩種語言中差異極大的思考習慣之不同所在,並且自己都搞通了。否則,許多關鍵之處(文法邏輯、語構、詞序)一般老師根本沒本事一針見血的讓學生學會。基本上,一個「母語是中文而英語很好」的或「母語是英語而中文很好」的老師並加上有多年為本地的學生「授業、解惑、傳功夫」的實際經驗,才算夠資格教這門課!沒錯,這樣的老師是鳳毛麟角,在「段老師英語學園」實現前,若你碰得著,算你運氣好!
我的學生們都知道,段老師教英語可以把全部的教學只歸之於平凡無奇的兩句話---1.音、字:長母音兩個動作、咬緊、徹底;短母音一個動作、放鬆、擺對發音位置。2.句子:任何句子,一定要有主詞與動詞,而且只能有一個(文法);英文先結果後說明,中文先說明後結果(語法)。我會如此、能如此、敢如此教學,所憑的就是我中英文雙通之後加上十年來被學生磨出來的心得所產生的結晶。用這個標準來檢選「段老師英語學園」的「英語課」的師資當然很苛,可是,既然作這個夢所為的就是要從根本上真正解決問題,「苛」是應該的!
一切用來「支撐」學生們上全英語的才藝課的音、字、句的種種英語規則與非規則都要在這門課中讓學生學會!和「以假修真」的才藝課不同,英語課的老師一定要隨時隨地將「標準 、正確」的聽說讀寫英語的本事「轉」成學生自己的「準習慣」(真正成為習慣,還有待才藝課時實際磨練)。當然,許多在才藝課時學生產生的問題也要靠這堂課來解決。
至於考試,我認為要嘛不考,要考就「真的考」---考「說」就是考口試;考「聽」就是直接聽小說;考「讀」就是給你一份英文報紙開始讀;考「寫」就是寫篇作文!
讓針對病源而設計的才藝課與英語課同時起作用!可以說,這就是第四篇所說的Top Down(才藝課)與Bottom Up(英語課)兼顧的具體實踐。這樣子,兩帖葯雙管齊下,比起中文能力堪慮的天母美國學校的學生,在「段老師英語學園」畢業的學生,應該是能具備毫不遜色的英語能力的
我的第二個夢叫做「隨插即用外語村」。
在這個資訊時代,速度等於競爭力。「隨插即用」的設計代表的不只是這電腦週邊產品如何的體貼了消費者的需求,主要的是廠商在開發這項產品之前下了多少的研究功夫。有了深入週到的事前研究,這「隨插即用」的設計才可能「好用而且實用」。
「段老師英語學園」可以治得好大家學不會、學不好英語的病症,但是對某一類人的問題卻是無可奈何的---需要「剋期取證」學會外語的人。
一個無基礎或基礎很差的成年人卻有短期內必須學會某種語言的需求,在這個時代,這種情形其實是很常見的,只是這種情形向來是根本無解。若是下個月有個去某國出差的機會,優秀的你卻偏偏語言不通,一般來說,在台灣,你就只好把這機會拱手讓人了。
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在一個月、或三個禮拜、兩個禮拜、甚至一個禮拜之內學會能聽能說某種程度的外語,這聽來像是天方夜譚的地方其實在第三篇的附註裡我就提到了。瑞士有,我想台灣也應該要有!
請你發揮想像力,突破性的發明需要有全新的視野與勇氣……
在完成一切的手續與事前的說明並付了一筆數目不小的學費之後,你惶惑的歩入這家看來比較像是旅館的「隨插即用外語村」。接待你的工作人員安排好了你的住處,並指引你每一處在往後的期限中(期限多長是你自己決定的)你會使用到的每一個處所(教室、販賣舖、餐廳…...)。對你說話時,他全部使用你要學的那種語言。當然,因為這種「狀況」是你事先就明白的,所以也不以為意。
然後,他要你自己先打理一下。一個小時之後,就開始上第一天的課!
在這裡,每天的課都是連續八小時。中間隨時可以休息,何時休息、休息多久由老師視情況決定。每天午餐都會送到你面前,晚餐則是每天下課後自己到你所學語言的專屬餐廳點餐(有專人服務)。
教室並不像教室,倒像一間擺了各式各樣物品與圖片的各類房間的綜合體。
你才坐定,你的老師就走進來大聲向你招呼問好了!然後……他就嘰哩哇啦的開始教你啦---用的全是你一字不識又非得學會不可的那種頭痛語言!依每個人快慢不同的領悟力,不知何時,你終於看出來他一直教來教去、說來說去、重複來重複去的就是在你面前的三樣東西---這個是XXX;那個是XXX;而另外那個是XXX。原來如此!於是你開始跟著覆頌,於是你的老師面有喜色,笑著對你說了一句不知道什麼(你心知肚明他是說:太棒啦)。此時你心中隱約浮現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初兒子(女兒)兩歲半前,自己也就是這樣子對他的嘛!
這位全程跟你一對一上課的教師是受過專門訓練的。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只能使用你所選擇要苦學苦練的那種語言和你「溝通」。精通肢體語言與人際心理的他一直牢牢掌握著課堂的節奏與氣氛。你一切的心理反應雖然並未顯露,可是他都看在眼裡。教好了你三個字,稍事休息,他就用那三個物品又開始反反覆覆的教你說話啦!這次你「聽」的出來,他教的是一個句子。靠著已經會了的物品名稱與教師的表情動作,你一邊學講、一邊也慢慢懂了自己正在「說」的話意思是什麼。然後繼續學字、學句子,整間教室就是你的課本。耐心的教師使你按捺住性子,甘心的扮演正在牙牙學語的兩歲半小貝比的角色。
頭一天八個鐘頭的課上下來,要不是為了已繳的高額學費與「別人都成功了」的認知使得你決定苦撐下去,你發脹的腦袋瓜子真的會令你打起退堂鼓!不過,你心中同時也有一種糢糢糊糊的「好像已經學會了些什麼」的感覺。「好吧,先去吃飯。明天再說吧!」你對自己說。
可是,唉,吃飯竟然也是學習!點餐時,你靠著菜單上的圖片向一直用那種語言為你覆頌菜名的「侍者」完成了點菜。然後,一直到你吃完了甜點,中間的一切「不好意思,為您加個水。」、「千島醬或義大利醬呢?」、「還要麵包嗎?」、「這是您的主菜XXX,請慢用。」、「咖啡或茶?」、「糖或奶精?」你也通通心照不宣的任由這位侍者為你用那種語言進行著洗腦。此外,你也注意到了這「餐廳」的一切其實也和教室一樣,是精心設計過的,整個晚餐的內容和氣氛無一不和那種語言與其背後的文化產生關聯。「好狠!」你心想。
吃好晚餐,回寢室休息吧?!哼,還沒完咧!
沖過澡,電話也沒得打(入學前就被規定好的)。能做的就是聽音樂、看電視囉。嘻嘻,電視節目五花八門,卻通通都是那種語言的節目!而且啊,沒有字幕!音樂一個樣,百首歌千首曲,反正你絶逃不出那種語言的勢力範圍!半接受半委屈的你以入睡結束了感覺上有些受虐的第一天!
以下的故事我就不多贅述了。大致上,正如第三篇的附註說的:『一開頭的三天,你鴨子聽雷。一個禮拜後,你會說一些單字與簡單或破碎的句子。十天後,半調子的對話開始流利了。離開前,你該可以試試用那種語言和老師吵上一架了!』。事實上,這應該只算是保守的估計。若你是「利根」者,這樣的魔鬼式訓練一路下來,「剋期取證」的速度還會快的多!至少,任何學員在第一個禮拜結束時,該可以到專屬的購物店買東西,並輕鬆的以那種語言完成購物。晚餐點菜時也會從「以手指代口」改成「以口代手指」了。受虐的感覺被成就感取代。也不再只是被動的讓教師東指西指「拎」著你上課,反而常常會像個四、五歲的孩子問東問西了。
當然,期限的長短會帶來深淺不同的成果。一般來說,兩個禮拜之內結業的,可得到某個程度的聽與說的能力;三個禮拜結業的,還可以學會讀;連續四個禮拜才結業的,教師為你認真批改的日記或作文就成了最好的紀念品了。
這「隨插即用外語村」的「業務範圍」該不只有英語一種,日語、法語、西班牙語……都是可以視社會的需求而開發的「市場」。
我的兩個夢若能實現,那是完成了理想、造福了人群,誠屬美事。若不能,也算藉著說夢談理想的角度,指出了我認為人們為何能或為何不能學會外語的癥結所在。若讀者看得出其中的重點而得到了啟發,那麼,我的這兩個夢可說其實還是「作的很實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