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4 14:52:36Jill

未來在發酵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很特殊的書,特殊處在於它延長了我的視野,知道原先所不知道的事;並不是讓我知道所不知道的事就很特殊,而是我想這個「不知道」是這個國家的「菁英份子」、政客們都該「知道」的事。這本書此時在國內譯介出版,是幸也是不幸。幸是我得以閱讀它並以此警惕及思考;不幸之處在於政客們或是一些自許為「菁英份子」的人,大概都沒時間去發現並閱讀思考(黃凡的《大學之賊》已經告訴我們那些人都是在幹些什麼事)。

(如果拍成電影,阿扁總統應該會比較有興趣)

 許多人掛在口頭上、一輩子信仰的是尋求「安定」。工作賺錢,是為了安定;結婚,是為了安定;買房子,是為了「安定」;甚至宗教信仰,也是為了「安定」。簡言之,我們生活日常中的一切事,都是為了求一個虛擬的安定。而貫穿《未來在發酵》一書的觀念點卻是「劇變不停,且越來越快」。

 首先令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彼得‧舒瓦茲(Peter Schwartz)的背景,「全球企業網」(Global Business Network, GBN),這是一家致力於「假想情境企劃」(scenario planning)的研究與顧問公司。假想情境企劃,一個有趣的工作名詞。他們為大型企業及國家政府擔任長程決策的諮詢顧問,做各種可能遇發的「假想情境」,並推演可行的防範或避免的方法。

 雖有趣,卻也是一種無奈。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前的二十年內,美國已有六個委員會預測類似的事件可能爆發。布希在2001年就職之後的幾個月內,由作者所領導的模擬假想團隊便已提出報告警告美國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恐怖攻擊事件:以客機撞擊紐約世貿大樓,他們建議提升美國本土的防衛能力。但可惜的是,不管是柯林頓政府或是布希政府都將心思專注在別的事務上,如總統選戰,以致於911恐怖攻擊發生時,美國政府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

 回觀臺灣,我們這種類似國家政策顧問,或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作用又何在呢?當政府高層、外交行為頻頻出現莫名其妙、無俚頭的行為醜聞時,屬於這個國家的安全機制在哪裡?

 作者劃出了一條歷史的縱線,挖掘導致發生世界重大事件的「遠因」。而將這種邏輯放在目前世界或臺灣刻正發生、正行為的事情來看,「安定」的神話成為荒謬。

 在〈全球移民潮〉篇章中所描述的次文化(指猶太、拉丁美洲、西班牙…)已經改變了美國,改變了美國白種人心目中的那個「美國」狀況,值得為臺灣所借鑑,更是對臺灣現今所奉行所謂「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出強烈質疑。移民者將會對移民國家造成的影響改變,作者提出了「美國經驗」:

 「移民是推展社會長期變革的基本原動力。每一個融入某一文化的群體,都會微妙改變整體文化的風貌。當移民能夠躋身菁英階層──通常是透過教育,這種變化會格外明顯。可以這麼說,上一個做到此種境界的民族(在亞裔與拉丁美洲裔興旺起來之前)就是猶太人。從1850年代開始,美國就聚居了不少猶太人──最早是來自德國,之後也來自東歐,但他們的發展僅限於特定的行業,如零售商和工程業,因為大部分大學都只願意接納一小撮猶太裔學生。到了1950年代,「最偉大的一代」(Greatest Generation)從軍旅重返平民生活【應是指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唯才是用的觀念深入人心,歧視猶太人也成了禁忌。突然間,學業優異的猶太人開始平步青雲,遍布金融投資業、時裝業、藝術界,甚至政府機構。在魯賓‧勞夫‧羅倫、芭芭拉史翠珊、史蒂芬‧史匹柏、李柏曼、范士丹、佛萊雪領導風騷的年代裡,想一想還真令人驚訝:過去這些領域都曾對猶太人築起高牆,有幸進入者少之又少。」

 臺灣此刻外來種族進入社會結構的狀態,亦可能是未來改變國家文化的「遠因」:許多人所歧視的大量外籍勞工及那些被認為是中下階層的人們及他們的外籍配偶及混血兒童。

 大概很多人會不喜歡書中所提出的「劇變只會越來越多」這樣的觀念,它戳破大多數恆求安定者(個人、國家統治者)的神話。這是一本好書,也就在於它揭示了尋索如何「準備」與「對付」。當然,前提必須是願意面對「真相」。

※《未來在發酵》Peter Schwartz,閻紀宇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4年9月)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echo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