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5 12:33:45Jill

這樣的臺灣,教人如何「認同」?!

自從民進黨上台執政,政經紛擾不斷。此語並非意謂國民黨執政時期就無「紛擾」,但為何民進黨執政之後,紛擾益形增加與令人感覺恐怖看不到未來?執政黨永遠可以有說詞「說服」自己與全國人民他們所面對的情況,如「世界景氣不好」、「中共打壓」、「在野野蠻,扯後腿」等等。如果政府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人民,得到好的生活,就像一個家的男主人無法保護家人,無法帶領一個家走過風雨,要這樣的男人做什麼?要這樣的執政黨做什麼?

困難會隨著時間一直不停的來,如果我們的政府就像一個只會擺出一副無耐,雙手一攤說:「就是這樣啦,要不然怎麼辦」的男人,那麼這個國家已經步入衰頹之路了。

直到現在,臺灣的政府仍然自我催眠及對全國人民催眠臺灣「曾經」的奇蹟,這種行徑,像不像一位四五十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且不得志的「老男人」好說當年勇的行徑?事實是,臺灣的經貿優勢已經是「陳舊的歷史」,臺灣的財經問題更為嚴重。

舉例來說,高雄港在1980年代中期是全球貨櫃轉運良港營運之首,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被香港、新加坡追上,接著又落後於釜山、上海。高雄空有優勢,只是榮景已去。再舉一例,記得在大學時期,已有外國經濟學家提出利用公共建設擴大內需,以提振國內經濟的方式是無效的。這篇報導刊出後一段時間,政府仍是推出以公共建設企圖刺激國內經濟的方案。我不禁懷疑,政府這些人是從不看這類報導的嗎?而今面對國內生育率急劇下降、人口減少的事實,對公共建設的需求也會減少,如此將使投入的成本無法回收,卻使國家負債數字更往上增添。

問臺灣為何會走到現在的地步?雖說政府要負責任,但更須檢視指導政府行為的「背後靈」。最新一期《商周》(No.873)石齊平的「石頭評論」專欄,提供我們一個檢視的窗口。文中指出臺獨基本教義派是「通過『去中國化』的過程,來強化人們對臺灣本土的認同」,這種基本思想「表現在歷史教育上,就是把明末到中華民國的歷史編作為『世界史』;表現在媒體文宣上,就是『臺灣與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表現在經貿政策上,就是『戒急用忍』…」。

為了「強化人們對臺灣本土的認同」的初發立意已不見得正當了,試問臺灣若各種環境都好,除了國內人民自然會認同,更能達到「近悅遠來」的效果。但如今民進黨這種自卑的情結,再加上「背後靈」的強化,結果便是賠上全臺灣人民的未來。雖說把所有的錯誤推到臺獨基本教義派的頭上,是不公平的,但假設李登輝及民進黨政府沒有以此種思想做為指導基礎,窄化了臺灣的舞台及未來路向,失去國際資金投資者的信心,臺灣會落到目前的惡劣處境嗎?

可怕的是,我們這群「自以為是」的臺灣人,正像一群身在逐漸加溫水裡的青蛙。寫到這裡,想起也是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No.304),有段小標的大致意思是,「臺灣年青人喪失競爭力最大的問題不是英語能力,而是沒有文化歷史的涵養」,這個是已經形成,且影響臺灣未來國運的問題。

臺灣的財經政策在哪裡?產業政策在哪裡?教育文化歷史政策又在哪裡?這樣的臺灣,除了「唉」之外,教我如何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