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14:37:27張偉
則為病熱者此也
所謂人傷于寒,則為病熱者此也,故色見徵于心之苗,茁者,其舌也,欲辨內外風寒者,非舌不可為據。敖與杜雖能傳之,但尚未達其所以然,麗予姑妄擬之如此。傷寒儂視舌識病,則風、暑、濕恐亦有定法,當俟后之作者。”
《金鏡錄》的出現,對于祖國醫學的舌診學來說,是一塊里程碑,盡管其中存在不少缺點,尤其單純以舌辨證,失于片面,所列方劑,多出于《傷寒論》,亦有牽強附會,過于呆板之弊,但它開拓舌診專著之先河,對以后舌診學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對于以“平脈辨證”為經典方法的診法,亦是一個沖擊。《金鏡錄》雖然對“平脈辨證”的經典方法進行了沖擊,但在很長時間并未能引起多大反響,在長達200年的時間,未能受到醫家的應有重視。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千余年來,張仲景“平脈辨證”的經典方法的診法,一直占領著統治地位,歷代醫家將其奉為龜鑒,凡不尊仲景之法者,皆祖為離經叛道,在這種傷寒一統天下的情況下,敖氏之說就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金鏡錄》亦就很難廣為流傳。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金鏡錄》才被薛已偶然發現,并祖力推崇,從新刊行。但薛氏只推崇他認為“與仲景鈐法典旨同者”的部分,面他認為,于傷寒家多有不切”的部分并不推崇。其次《金鏡錄》每列一舌,后附方藥,
台北精神科上一篇:明代陳楠對《金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