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14:34:11張偉
胸中煩躁,心中懊儂
鄆傷津的表現。他說:“胸中煩躁,心中懊儂,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又說:“病人口燥,舌干麗渴,其脈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又說:“厥陰經緊則引舌與卵,故舌卷而囊縮;若緩則舌萎,聲不得前。”郭雍不但將舌的不同變化作為鑒別證候的虛實寒熱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將舌診與脈診結合起來,使脈舌統一。李東垣從脾胃論的觀點,反復提出舌診與脾胃的關系,如指出飲食不節,可以引起舌干燥;肝氣橫逆克伐脾胃亦能引起舌干燥,脾陽不提也可以弓起舌干,雖熱同是“舌干”,但可以出現在不同的證燥之中,臨床上需要細心鑒別,在客觀上起到了強調綜合分析辨證的重要意義。
元代出現了第一部舌診專著《敖氏傷寒金鏡錄》,形成舌診發展的新階段。敖氏有舌訣十二首,原書已佚,敖氏何許人亦無從查考。現傳世之書為杜清碧修改本。杜氏于元至正年間,刊行《敖氏傷寒金鏡錄》,杜氏以敖氏原十二舌為基礎,“猶恐未,復作二十四圖”,計辨舌三十六法。杜氏認為此書有“推源尋流,實可決生死之妙也”。明代著名醫家薛已亦說:“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傳變吉兇,深為元妙。”又說:“舊有《敖氏金鏡錄》一篇,專以舌色視病,既圖其狀,復著其情,而后別其方藥,開卷照然,一覽具在,雖不期乎仲景之書
台北精神科上一篇:往前走了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