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2 04:11:26呂先生

玉材分類

臺灣玉為「超鐵鎂成分的超基性火成岩」變質而成,經常與臺灣東部的變質岩「蛇紋岩」相伴,出現在蛇紋岩與石墨質絹雲母石英片岩的接觸帶,代表臺灣特殊的造山帶及板塊擠壓變質的地質環境,根據台灣省礦物局所編之《軟玉礦床探勘開發計畫研究報告》中,將台灣軟玉分為三種,即普通玉、貓眼玉及蠟光玉。而譚立平教授在1978年國科會專刊第一號中,則將台灣玉分為普通閃玉(Common Nephrite)、貓眼閃玉(Cat’s-eye Nephrite)與蠟光閃玉(Waxy Nephrite)。

普通玉:翠綠或墨綠色的閃玉,有玻璃光澤,中等透明程度,粒度自40至150微米,是最常見的台灣玉,佔了約八九成。 



貓眼玉:貓眼玉最初在1953年打磨成功。此類閃玉具玻璃光澤,呈長纖維狀,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每條纖維至少有2公分,野外觀察甚至可見100公分長。其硬度高達7.1,比一般翡翠的硬度還高,徹底打破閃玉等於「軟玉」的迷思。而所謂的「貓眼石」,為貓眼玉原礦經過拋光打磨後,中間會出現宛如貓眼狀的細長明亮光線。一般人熟知的貓眼石本質是金銀寶石,本質是玉的貓眼玉,全球僅台灣有產。 



蠟光玉:光澤似蠟,通常並不透明,有時微透,有如羊脂。蠟狀光是因為此類閃玉的顆粒很微細,通常在15微米之下,當光線進入結晶細微的蠟光玉時,產生漫射現象。台灣蠟光閃玉很少純白色,一般為淡灰藍色至中度灰藍色,產量也不多。 



部落格專用相簿


玉材分類


上一篇:玉史_中國

下一篇:玉材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