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7 11:25:46子路

對教育欠缺承擔的預算案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劣評如潮,除了近日熱烈討論的議題外,細看教育預算,也是讓市民心寒的。曾俊華放在教育的開支,將由2009/10年的約512億增至545億,「增加6%」,然而其佔政府的總開支比例,卻是自回歸後的新低,跌破20%。2009/10年的教育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只有約3.6%,與聯合國建議的6%相去甚遠。

作為一個發展成熟的地區,要維持增長,教育是重要的一項投資。遠的不說,就以內地為例,去年5月,《人民日報》報導,內地公佈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當中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目標是到2012年達到4%,該報導引述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善邁教授的說法,4%只是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這提示了我們甚麼?

政府常自詡對教育的承擔不少,又曾言「教育是投資,不是開支」,但在這一份財政預算案,看到的又是甚麼?首先,預算案內多項與教育有關的新增項目,跟基礎教育有關的只有4億1千萬,包括每年3億元支援清貧學生,及預留1億1千萬在小學開補習班,但同時卻增加超過30億予各種專上教育的措施。不是說支援專上教育不重要,但兩者的相距似乎太離譜了吧?

至於教育界一直爭取的全面資助學前教育,及中學小班教學,仍然是隻字不提。在財爺眼中,香港彷彿是沒有幼稚園及中學似的。幼稚園學券計劃,不錯是幫了不少家長,但同時卻因為沒有製訂幼稚園教師的薪級表,結果幼稚園老師進修了,待遇卻沒有因而改善;新高中學制推行得如火如荼,卻沒有為通識教育科開設常額教席,以致老師得不到應有的待遇。

在可見的一段日子,香港的經濟將受惠於亞洲的快速發展而持續向好,但政府在教育的投入卻不增反減,別說聯合國的6%,就是內地4%的目標,香港也恐怕難以企及。政府一方面說要轉向知識型經濟,推動所謂六大產業,並希望內地將之寫進「十二五」規劃,但另一方面卻縮減教育承擔,不是太矛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