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4 11:27:49子路

「照書讀」也是迫不得已

  教統局剛發表《周年視學報告2005/06》,批評半數老師上課「照書讀」、授課形式單向、過份倚賴教科書、缺乏提問技巧等。不諱言,老師上課的確存在這些現象,但造成這些現象,責任不單在老師身上,而是整個教育制度使然。
  
  眾所周知,香港教育最為人詬病之處,乃過份考試主導。不同的教育階段,考試幾乎成為唯一量度學生水平的指標:由中小學皆施行的全港性系統評估、中一編班試、中學會考、高級程度會考等。以會考及高考為例,考評的眾多科目都不大要求考生分析綜合、提出見解,反之,多以測試考生能記誦多少內容為主,加以內容龐雜、授課時間不足,老師為了讓學生可通過重重考評關卡,亦只好運用最為安全的方法:照本宣科。
  
  老師都希望學生可以主動學習、老師都希望見到互動的課堂氣氛、老師都希望實踐全人教育。然而,教育當局可有真正為老師、為學校、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自施行教改以來,項目推陳出新,但又朝令夕改,項目一未完、項目二三四又至,加以教統局好大喜功、迷信數字,為不能量化的事情堆砌數據,創造日新又新的指標,老師無奈接受,結果是文案工作倍增、教學準備時間更少,但老師仍然為了學生,努力和學生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關卡。這些卻不被教育當局正視。
  
  反之,連串改革,多針對老師而來。掌權者的邏輯是:先數落老師的不是、然後指令老師配合,最明顯的例子就如教師語文基準、三年一百五十小時持續進修指標等,當老師為啟發。一而再、再而三,以長官意志,否定教育專業。前教統會主席曾言念教育的不一定要做教師、前常秘亦曾言中產失業者可考慮加入教師行列。試問在這種氛圍之下,老師還有甚麼空間去教導學生?
  
  「照書讀」的單向授課在現代社會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但在教育改革未完成、教育體制仍是千瘡百孔之時,仍然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模式令學生得益:即是讓學生在教育系統繼續上遷。現實的環境也不容老師花太多的時間在課程內容以外的花巧,事實這也是學生的要求。對老師多點欣賞、少點惡意,最終得益的將是香港的下一代。

(本文於2007年6月23日獲刊於《蘋果日報.論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