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29 22:21:00Spike Situ

圍棋這一行的經濟學(3)

已故的應昌期先生,據說晚年一直在為這個問題傷腦筋:該先培養頂尖的職業棋士,靠著他們的優異表現來帶動風潮,或是要追求圍棋推廣與紮根,頂尖高手的培養慢慢再來?

如果從經濟學的理論來看,這幾乎不成為問題──圍棋推廣與紮根,自然要優先於頂尖職業棋士的培養。沒有足夠規模市場的支持,頂尖職業棋士難以出現(想想日本的例子,那是圍棋深入基層四百多年後的成果);即使勉強弄出職業棋士的制度(就如同很早以前,中國圍棋會就有了一批職業棋士),也難以維持;蓋報酬不足以讓這些職業棋士專心研究棋藝,而必須另謀生路,比方說,開圍棋教室教小朋友。然而,台灣要有兩百萬圍棋人口作為市場基礎,這基礎從何而來?又是個大問題。

離我家最近的三個捷運站附近,都有規模(或名氣)不小的圍棋棋社在經營。然而,這些棋社的生態,基本上是像極了唐諾筆下的洛杉磯快艇隊:「老的老,小的小,中間的一下子都不見。」

這種「兩頭大、中間窄」的生態,驟看雖然難以理解,但我細想一下,倒也其來有自。圍棋班小孩子多的原因是,許多家長將圍棋看作另一項才藝,而圍棋班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像課後的安親班;何況古來就有「二十歲不成國手,終身無望」的說法,也是勸人學棋要趁早。老先生多的原因則很簡單:他們有的是空閒時間,就像王荊公說「青山不厭一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下棋是很容易打發時間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下棋是一種很勞神費時的休閒活動,工作中的成年人,晚上下班之後大多只想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誰願意一天花兩個鐘頭的時間找人下棋、或者為了增長棋力而去解死活題?即使是像施懿宸兄這般小時候基礎深厚、長大了也還是一流業餘好手的人,為了學業與未來的工作,花在圍棋上的時間也大不如前,而發出「吃老本」的感慨,那我等長大後才接觸圍棋的低手豈非只有更糟,了不起當個萬年九級或萬年六級?

棋協辦一次獅子盃,有三千六百個小朋友透過所屬棋社來報名,其盛況連林海峰國手見了都要嘖嘖稱奇。但問題是:再過二十年,這三千多個小朋友長大之後,到底還有多少人會持續將下棋當作一種固定的休閒娛樂?又要用何種方法,讓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圍棋的成年人也能領略圍棋的玄妙之處?

我不知道。但是,叫有興趣的成年人去跟小學、國中生一起上課,或者跟老先生下測驗棋時被指指點點「你這裡不行、那裡不好、根本沒有棋子連接的觀念」,顯然不是正確的作法(就像我今年八月時的遭遇一樣),只會將成年人嚇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