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1 15:23:13爵士月

寫詩的目的

我從很小就開始寫「詩」。

加上「 」 是因為,嚴格說來,那並不是詩。

充其量,只是個在古代會被稱為神童、但卻滿口八股的文抄公罷了。

( 當然,我長大之後才覺悟這一點)

加上網路發達之後,忽然之間,好像人人都會寫詩了

(題外話:我對這次台北詩歌節的「一行詩」入選作品,頗感失望)

於是,我更不敢寫,也理所當然地當個不認真的假詩民

於是,每每很想搞懂:究竟大家鑑賞的標準與角度在哪?

           或者,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詩」神?!

但,要有心吧。

於是,我終於聽到有人說中我心裡話:

詩的創作,固然是一種技藝,但若流於為求炫耀,過度耍弄,真情太少,技巧太多,往往就是作品讓人看不懂的肇因。

     我們所謂看不懂的詩,可以歸結為語意模糊不清、意象含混不明,因而造成晦澀難懂。問題在於很多年輕創作者,卻誤以為晦澀難懂的詩才有深度,才有「詩意」,以至「爭相仿效」。

     語言的晦澀,常來自於思想的晦澀。也就是說,創作者很多情感,未經沈澱;很多想法,未經梳理。使用的語言,也未經多加錘鍊,幾乎全完「顛覆」,「詩是精鍊語言的藝術」特性,冗長現象往往讓人讀得「喘不過氣」。思想晦澀、詩句冗長、語意模糊,有其緊密的「因果關係」。

寫的人是以前國中課本中出現過的詩人吳晟,發表於今天的中時人間副刊: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8112100517+11051301+20081121+news,00.html

 

由他來說,非常適合。

也絕對比我來的適合。因為,身為讀者,我固然可以吶喊「看不懂!」,但寫詩的人常會自我安慰總有人懂它。我固然可以嘆息「這也叫詩」,但我無法向某些人解釋為什麼不會做菜也可以吃飯。

我真的不覺得用膠水製作出一隻美麗的鳳凰,或是用各類魚的各個部位重新拼湊成一尾魚,就可以當名廚或食神。

我仍然覺得,一首好詩,不管是超級無敵海景佛跳牆還是黯然銷魂飯,都能給人最短時間的最深感動。

現在滿街都是美食。

到處都能與詩相遇。

就像要談戀愛,怎麼好像應該很容易。

而往往,我只是渴望遇到好人。

 

 

-----

離題是我的習慣。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