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7 19:03:21296.22

【喃喃囈語】《微物之神》

  「妳看起來是那麼憂傷。」艾斯沙說。
  「我很快樂。」阿慕說,她明白在夢裡她的確很快樂。
  「如果妳在夢裡很快樂,那算不算數?」艾斯沙問。
  「什麼東西算不算數?」
  「快樂──它算不算數?」         (267)


  這是一本必須耐性舔舐的情愛、家國著作。閱讀過程,心中反覆出現一些其他的文本,例如嚴歌苓《雌性的草地》、徐小斌《羽蛇》、虹影《飢餓的女兒》等等。一塊塊拼貼的圖像,考驗讀者的想像與組合能力,但是,一旦沈浸文字的脈絡之中,一切似乎不是問題,緩緩著魔行進,繼續搜尋圖像,繼續拼湊失落的情節。或許,正是作者化繁於簡的敘述,後設地說明情節走向,讀者一一順勢撩亂文字,發現背後暗藏的玄機,龐大得令人屏息,文脈肌理剎時由簡變繁,直直撲撞而來。

  印度階級分明、父權制度掌握一切的生活,彷彿呈現出社會井然有序、體制軌道按部就班的明快順遂。其實,內部殘敗不堪,體制腐朽、軌道衰頹,勉強維持一種美麗的假象。當社會主義洪水一般衝擊而下,「賤民」的力量點點匯聚,執政的怪謬理論折射成為空泛匱乏的言談。「天堂果菜醃製廠」的擁有者可以視為(某種程度上的隱喻)印度的執政者,「賤民」(指涉人民、或是低階赤貧的人民)的庸庸勞碌即是普羅眾生的寫真。

  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以小喻大,以一對攣生兄妹的遭遇牽引出一個家族的晦暗糾結,相對映現出一個國家的時代變遷。文字的運用使人讚嘆,不僅豐富精鍊,更充滿自嘲與戲謔的氛圍,而這樣的氛圍又適時貼近情境,悚然一驚,臣服於作者恣意的拿捏、精心的錘鍊。當然,譯者的造詣、調配也增添了本書的力道與厚度。

  阿蘭達蒂‧洛伊說:阿慕與維魯沙彼此相愛。於是「貴族」、「賤民」的階級意識混沌,慾望瀰漫,自然力量掩蓋一切,釋放了禁錮的靈魂……阿蘭達蒂‧洛伊說:寶寶克加瑪即將情不自禁愛上慕利岡神父。於是寶寶克加瑪違逆父願,改信羅馬天主教,追隨慕利岡神父的腳步……阿蘭達蒂‧洛伊說:恰克會邂逅瑪格麗特克加瑪。於是牛津的咖啡館女侍嫁給了貝利歐留學生,而且產下一女……

  阿蘭達蒂‧洛伊說:蘇非默爾必須死。於是一樁意外失足墜河案件,影響到攣生兄妹的分離,擴張到共產黨員「賤民」挾怨報復雇主、侵略童女童男的冤案,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阿蘭達蒂‧洛伊說:瑞海兒與艾斯沙可以相戀。於是多年以後,兄妹紛紛返回阿耶門連,他們跨越道德倫常,一如體內流著相同血液的阿慕,跨越階級制度,體悟感覺,一逕追隨……

  作者理當擁有構築形式、捏塑情節的權力。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充滿繁複的思維纏繞,稍一不慎,可能陷入文字肌理之中,不得超脫。文化是一種奇異的氣息,只有透過感受可以稍稍理解。在眾神矗立的國度裡,關於阿耶門連,關於生死,關於慾望,關於階級,關於手足愛戀……讀者無法置喙,卻深深期盼愛戀可以擁有一個屬於本身的過渡。

  白種人的優越情狀仍躍上紙張,瑪格麗特克加瑪和蘇非默爾的到來,眾人期待、注目,隱隱蠢動的是種籍的落寞。貴族階級的權勢彰顯亦躍上紙張,瑪瑪奇、寶寶克加瑪、恰克、阿慕一家人的求學、休閒、住宿、工作等等,對照出帕拉揚、帕拉凡、普萊揚等賤民的奴隸生活。命定的生存模式,隱隱蠢動的是窮苦賤民的欽羨。異於印度既有宗教的三位一體神權思想,無怪乎適時傳入社會,滲透到人心深處。異於印度既有制度的無產階級思維,無怪乎獲得眾多迴響(推翻了「天堂果菜醃製廠」是為一例)。

  利與弊,如何衡量?作者沒給答案,似乎也無須多此一舉。幸而阿蘭達蒂‧洛伊沒有濫情地渲染,節制得恰到好處。不過,上層階級結合神權思想,倒是令人倍覺好奇,基督教與羅馬天主教竟然在荒涼貧瘠的土地上互相扞格。雖然立意良善,都是改良、幫助人民與社會,但是仍舊擺脫不掉內在的現代文明優越情懷。有趣的是,當寶寶克加瑪得知當時傾慕的慕利岡神父改變信仰,成為一個護持神毗溼奴的信徒之後,卻拒絕接受這樣的事實。她竄改歷史,選擇記憶,將神父想像(身份)、宗教想像(信仰)、愛戀想像(私欲)熔為一爐,以另一種三位一體的謊言說服自己(這是屬於寶寶克加瑪獨一無二的私我信仰)。

  阿慕的愛情世界令人動容,有一股力量召喚著她的性靈,引誘著她踟躕前進。如果這個國家的階級界線是恆久注定,那麼,阿慕與維魯沙的邂逅也是恆久注定。遠遠早在童騃的曚昧相識,少年的靦靦觸碰,中年流露的輕輕嚮往……阿蘭達蒂‧洛伊以一個私我的愛戀對抗龐大的政治氣候……結局悲戚,維魯沙慘遭毆打致死,阿慕先被家人囚禁,之後自我放逐,孤孤單單地死去。但是,那些無端招惹的思緒、瑣碎細微的心情,統統都保留下來,統統都呈現原狀,等待我們的挖掘。


  失落失神。
  微物之神。
  沒有在沙灘上留下足印,
  沒有在水中留下漣漪,
  沒有在鏡中留下印象。   (318)







《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
作者/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
譯者/吳美真
出版社/天下文化˙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