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詩評之三】都是月光寫的詩──讀陳皓《在那裡遇見寂寞》之不負任詩評
都是月光寫的詩 文/千朔
──讀陳皓《在那裡遇見寂寞》之不負任詩評
「這世界所有的規則就是沒規則」,已經忘記這句話是出自哪個名人之嘴。好幾年前,第一次乍聽,真覺得如雷鳴耳,經過這幾年的偶爾想起,也還覺得頗有禪意的玩味,是怎麼說也說不得的真實明白。就像,只要有詩出現的場所,便會聽到有人討論「什麼叫做詩」、「什麼是文學」、「何謂藝術」等議題。而幾千年來,這些「什麼」,也一直還是「什麼」。有主見的創作者、詩人、作家,甚至是讀者的心中早就自有其定見,至於沒有想法或還在摸索、學習的人,則是讓百家齊鳴,正所謂的「各花入各眼,各投其所好」吧。
現代詩從五四運動發展至今,可說是五花八門的寫作方式都有了,各種評詩批文的理論,現今也成熟可見,就如詩人吳晟曾以〈我不和你談論〉一詩,表達對於寫詩與評詩的觀感:「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而陳皓也曾自訴:「關於詩的觀想,其實就像禪思一樣。當有原則,卻不執著。」所以,看《在那裡遇見寂寞》這本詩集,我真的以很單純的讀者之心情閱讀,而愈是純粹就愈無法專注去分析詩的修辭、架構、鋪陳、句法種種,腦海不斷翻飛而過的是「宛如一個人乘風漫遊月光河上,這些詩句都是月光寫的」。
是的,「月光」這個名詞在文學上,已是一個很古老又古老的老老梗用語了,然而不能否認的,她依然是恆長而歷久彌堅的繆思之光。一如這本詩集給我深刻的感受──「絕對抒情」。並非這是一本情詩詩集,而是詩人在這本詩集裡所呈現的詩情、詩想、文字運筆的造韻生氣的氛圍之中,都渲染著極為濃郁的抒情情境。譬如這首〈然而,夏日將至〉:
(在春去之前
許多花蕊將結成種籽)
沒有難懂的逗點
這是清新而敏銳的敘述句
在春雨暄鬧中,許多花的故事
將次第展開……。
就算是即將寂寞而孤獨的離去,獨行的身影也彷彿是一幅水墨畫,若隱若現在飛花輕夢般的春舞裡而去,這樣的詩情畫境一直反覆在這本詩集的字裡行間,也就無所謂的刻意或雕飾,反是自然地渾成一體。就如詩人自談詩觀時所言:「如果要找一個方式來談談我心中理想的詩的樣貌,或許應該這樣說,首先我覺得詩應該要『美』,但卻不是『唯美』,這個『美』表現在辭藻上,也表現在意境上。所以我直覺認為詩的文字該有一定的『厚度』……。」這個「厚度」在詩人的詩句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藝術美感,不鑽營雕琢,卻直抒心中情懷,就像〈斷想〉所寫:
黑暗裡
悄悄捲起明亮的心情
像捲起一根瘦瘦的煙草
等待著,點燃
一把燎原的星火
一本詩集的選錄不可能只有一種風格,況且這本詩集跨越詩人幾個重要的寫作時期,所以詩集主要分為《起始》、《初生》、《渴望》、《夢際》四部份(第五部為相和回應),前四部分包含詩人前期學習的詩文,轉折擴行的抒寫,到詩想較成熟的作品。早期的作品雖是學習多於創作的意味,但亦有佳句,且含有他個人的詩想存在,這可從他寫「燈影熄時只怕/只怕又將是/塵埃落定的明天了」(黃昏過北門)。整體的串句看似平凡,但經過朗讀的咀嚼品味後,便會發現詩的節奏與音樂感是飽滿情感的律動,可見陳皓對於現代詩的寫作技巧早已拿捏的恰如其分,因而當他寫「醒來/夢就遠了/以為誤會是更美的/更美些的哀愁」一文,以「更美的」、「更美些的」這二句語詞的運用,除了表現語言朗讀的變化外,同時也強調出詩人的「哀愁」,是具有藝術之美的氛圍。
而詩集從《起始》開始的小文「起始的時候/我們都專注於每一條直線代表的意義。」就像是一個故事的出發,故詩人第一篇選詩以〈雨的心情〉開始將自身內在隱含在生活中不易顯露的寂寞,順著雨自然地寫起潑墨之詩,「抒情地走過/街道,下雨/長巷接著短巷/相逢是不自主的邂逅」,生命的緣份是如此詩意的相逢,即便相逢不相識地擦身而過,也將這冷冷孤寂在雨中彼此借詩雨(語)洗去煩悶,這也是詩人將自我心中不道予人知的孤獨,抒發而寫的一種詩趣,所以他寫道「怎樣的相思/才是相思」(另一種思念),以及「飄泊以後/一切本是隨緣的/只因每經回憶/往事便已溶化/所有不該想起的/也就任性了起來」(夜宿淡水河);因為詩人對於世間有著悟與迷的矛盾心情,在面對真實人生,也就有著「隨緣而認真當下生活」的感觸。因此在詩集的第二卷便以《初生》為詩選的開卷之語──「耽溺著對於愛情的想像/我們的思緒/總是垂憐著一朵花的初生。」每個人一生的際遇總是不斷與他人交錯發生,但在歷經世間更迭擺宕之間,再回首的感慨總是「初心最真最美」,這也是人們為何對著初生嬰兒,總是忍不住喜愛、開懷的緣故。而許多歷經愛情之人,對於初戀情懷都難以忘懷,因而詩人也有這樣的感觸情懷,故寫下了「在寂靜的初冬夜色/我獨坐聽雨/心事漸漸涼了……/些微的激動/換成草草的無情/在杯停酒散之後/彼此的面孔終將陌生」(初冬微雨),又寫「唯有將流轉不定的執著/頓化於枕戈待旦的片刻/生命才得永恒/妳說」(子夜書),和「恨字最易,愛字最難」(信)這些深層心語,在經過生命淬煉與思緒的冷靜思考後,化為詩意的邏輯寫作,譬如〈姿勢的變奏〉這篇分為「站姿」、「坐姿」和「臥姿」三種不同的寫作,且將自身中寂寞的影子投射其中,宛如是魂與體分開的對白。
在第三卷《渴望》,則像是詩人對著世人告白──「我長大了」。詩人的詩在經歷時間與歲月的琢磨、沈澱後,有著思想的變化,雖然這本詩集的大部份為舊作選輯,但經過這麼多年後再回首看這些作品,也再次看到自己當年寫詩的一些生命歷程。從這一卷的選錄,便可窺見他當年寫詩歷程中的一些成長。於是,他在此卷的開卷裡寫下「幾個渴望以後/才能憶起每一種悸動,當詩來時。」詩來了,人長大了,思想蛻變了,便有羽翼豐厚的欲動,因此他寫「我看見,小小的水滴/與夢幻同行/將靦靦的青春/苦苦鍛鍊」(飛想)。這種想飛起飛的心情,有時只是一種個人的凌霄壯志,生命在最高的境界裡,常是最平靜也最孤寂的,詩人也可能是因此被註定是寂寞的;那種冷冷而無法說出的心情,一是上帝賜給人們的影子,一是入睡後的夢境。於是他寫了〈熄燈之後〉、〈夜燈〉二首詩,至於滿腹的心事,則寄語〈臨帖心事〉和〈沙盤心事〉,在這一卷詩中,我反覆數讀最多回的則是〈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要告訴妳〉。
至於個人較偏愛的作品多數在第四卷《夢際》,其中有幾首在網路上閱讀後,曾試著寫下有感的回應。但自己私心最喜愛的這首〈我是一尾不擅泅泳的魚〉,或許是因為所引發的情感太強烈,而無凝聚出具體的理性思考,這也正如詩人所寫的「像月光一樣,(我)飄浮/在靜寂︵無人無聲︶的海上/我是一尾笨拙的(感覺自己的生命本能逐漸消失)/不擅泅泳的魚。」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生命基礎活動的本能,一如魚群生活在水中,也有其天生本能──能在水中活動(游動)。但詩人以一隻魚自喻,卻不擅於在水中游泳,就好像在說明自己對生命的感受,有某種無法被滿足或自我滿足的欠缺,所以感到困頓、無力;而對於生命的存在,詩人的感受是「(且)努力地感覺」。只是這世間有很多事,都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有成就感的,但不努力就更抑鬱困難,因此詩人又寫「生命/深邃的律動吧!」以自我鼓勵、期許地向更深層的生命思惟呼喚,藉以突破矛盾掙扎的瓶頸,往自由飛翔。不過,天空有雲、陸地有樹、有坑有洞,怎可能讓人一路暢行無阻,這反反覆覆、且行且停的人生,讓他又寫「我是/一尾不善思念的魚/潛藏在遙遠的深水之中/偶然凝想泥土以及水份/之於一叢水草的重要/而海岸與水,只是/我等待的寂寞」。這一切,有如作家們常說:「寫作是一條寂寞而孤獨的路」,在這條路上,總有許多人以等待的心情在創作;可是,並非人人都能看到曙光。就像月光一樣,總不能看到白天的日光,所以整首詩的流轉到最後「……像月光/錨泊在平靜的海上,吞吐間/梗塞在咽喉的詩篇/總不知如何鍛鍊」,正因思考的無措,而不知如何鍛鍊,不知如何努力對生命、對生活,甚至是僅屬於詩人獨有的詩想、詩意,所以那支神聖創意的神來之筆,總是不沾墨的令人蒼白而透明,這樣的蒼白也像是沁透到人間,處處暈染地染及詩人,讓他有感地寫下「而我不是遠來的月色/只是不擅思考的/一尾蒼白的魚」。
喜歡這首詩,最初的原因很單純──就是喜歡。在寫文之初本想當個抄詩小工,然後很不負責任、很任性地說:「就是喜歡吶,哪要這麼多理由解釋呀!」因為身為一個讀者,其實可以很單純的因為一句詩話感動,即便是誤解其意的感動,也無損這首詩存在於詩人的原作創意,或其他讀者的解讀。故在讀這本詩集時,我多數是以純詩的角度閱讀。所謂「純詩」的觀點,該是引用楊維晨所說的:「……任何一首現代詩,如果能以(此種)純粹的心態去欣賞,你就能品出真味來,那怕只是一點點,但那就你自己的;至於在你腦中其他的問號──諸如『這首詩究竟是什麼意思?』『詩這樣寫好嗎?』……等,那都是別人的,學校課本上的,那不是屬於活生生的生命的,不是屬藝術的,不是屬於『詩』的!」(見曼陀羅詩刊Ⅲ)關於寫詩、讀詩,我非常認同這一段話,凡關於創作(絕不包含抄襲)都與創作者有習習相關的牽連,如學識背景、成長的生活習俗(習慣)、外在環境接觸的人事物,致使人們對相同事物有了不同的解讀。好比有人對蜘蛛的認知可能是「辛苦的織夢者」,但有些人則會認為牠是「活該餓死的捕獵者」。
然而,面對現代詩現階段的真實環境,有些詩是真的必須依靠理解詩語言的賞評文學者,解釋某些詩人所附著在文字上特有的意涵或意象,才能真正理解其詩所要表現或傳達的訊息或思想。所幸陳皓在文字的功力上,掌握的十分精熟,不管詩作是以整體詩境或詩意為主軸的表現,只要順著詩人所營造的詩情境地,便可品味出詩中的情境與意象。雖然,我沒有引用任何一種藝術評論來論述這本詩集,但就如詩人自述:「……我的詩,〈我是一尾不擅泅泳的魚〉、〈無翼的蝴蝶〉、〈風箏〉等都是完成於相近的時空裡,屬於借物暗喻心中某些想法的詩,儘管仍維持一貫淺白流暢的語法與調性,實則本意皆是另有所指,從另一方面也來說,也因那些時節裡,因執著於創作、因生活、因情感而產生心靈上的困頓,時時感受到一種生命本能的流逝,就如同作為一條魚而不擅泅泳;身為蝶而無翼;是風箏卻處處為現實所掣肘的無奈與掙扎,至於其中使用的隱喻與一些修辭方式,則多數來自自我對於詩的領悟。」詩作本身早已蘊涵了詩人關於美、關於藝術的理念抒發。那些精熟的理念,根本就不須要任何理論來切割詩作,讓「詩」能自由的活著,而不是堆砌成一座文字塚。
也正因這本詩集有著濃郁芳馨又純屬個人的抒情詩意,與近幾年的現代詩偏向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有其明顯區別。因而,讀這本詩集最好的配備是泡一壺微微淡甜的花茶,放一張自己喜愛的音樂CD,選一個坐姿可以輕鬆自在的位置,緩緩慢慢品味詩中的況味;我想,這是現代過於忙碌或耽樂溺歡的生活中,人人能無負擔地享受輕鬆樂活的好方法之一。
PS:其實對於這本詩集,我本來是想寫比較現代勁爆式的內容,譬如看到「我引首翹望/冀候飛蛾的一再撲擊……/於是,我憤怒地掽撞心鼓/並且向世界傾訴一點悲憫/碎石裂帛的聲音/一如最後決裂的血脈」(悔),讀完的第一直覺是想寫:「讀這樣的詩句,好似早餐吃了爆漿奶油餐包,一嘴的奶油膩了全身毛孔,只想倒灌一瓶黑豆漿沖淡這世界的呼吸,與蟄伏在角落蠢動的寂寞影子……」想了想,這樣子寫跟你所堅持的「溫柔敦厚的抒情傳統」的這本詩集根本是完全不對味的;所以,我還是修改了路線。不過詩人的在那裡遇見的「寂寞」,卻有如掛在月光上的風鈴,響透時空的隔閡,也搖得我窗前失眠的小壁虎──都聽見了~ ^^。
千朔 寫於南方的打狗
2008.11.15 凌晨三點完成
本文作者:千朔,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曾任自在詩友會首任執行長(出版2007/2008年度詩集)。現任廣告公司美術設計、水墨畫會會員、高雄廣告設計協會會員。詩作曾發表於人間福報、台灣詩學論壇(詩刊)、自在詩集、部落格及相關論壇等。
先向您致歉!
上個月收到您的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
一直向小霜要您的網站好像您致謝,遲至今日方能上您網頁表達謝意,尚請見諒!!!
感謝厚愛~所贈詩集當慢嚼細嚥,逐字品賞。
希望詩集你會喜歡
也歡迎常來並指正! 2010-12-12 13:57:57
謝謝妳的來訪,去過花蓮,但純屬過客。服役期間曾在東北角一帶留駐半年,所以我想;我應該不是你要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