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8 12:59:33janlu

專論:馬英九蔡英文民調起起落落之謎。


專論:馬英九蔡英文民調起起落落之謎。


馬英九和蔡英文過去一個月的民調支持度變化頗大,藍綠陣營對此表達了不同的意見。然而,在選舉利益的考量下,藍綠都只是挑有利自己方面的話來說,不免偏頗,難言客觀。


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有一大批忠實的支持者,民調的起起落落,跟他們的關係不大。民調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那些還沒拿定主意的中間選民,突然起了心理變化,改變主意。因此,及時作出選戰決策,以有利自己的議題去影響中間選民的心理變化,是馬蔡陣營必須面對的課題。


有關心理對決策影響的研究,不能不提決策論中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這個理論由以色列裔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及其同事特沃斯基(Tversky)提出,卡內曼還憑這項研究成果獲得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第一篇有關前景理論的論文發表於1979年,它描述了一個實驗,他們首先要求實驗者選擇:A.有80%的機率得到4000元而20%的機率什麼也得不到;B.100%會得到3000元。儘管A的數學期望值(3200元)更高,但80%的實驗對象選擇了B。接著要求實驗者作另一個選擇:a.有80%的機率輸掉4000元而20%的機率不輸不贏;b.100%會輸掉3000元。這時竟有92%的實驗對象選擇a賭一把,即使a的數學預期值為負3200元,比b更糟糕。實驗的結論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正面前景時會厭惡風險,面臨負面前景時則喜好風險。


用前景理論去解釋馬英九和蔡英文的情況也相當合適。馬英九是現任的執政者,他做得有多好或多壞,選民們都心裡有數。蔡英文呢,有可能比馬英九做得更好,也有可能更壞,是個未知數,相當於實驗中的“風險”。根據前景理論,如果民眾對前景感到正面,就會厭惡蔡英文,即使她有可能比馬英九更好;相反,如果民眾對前景感到負面,就會追捧蔡英文,就算她有可能比馬英九更爛。


先看看過去一個月馬英九和蔡英文的民調變化。藍綠陣營的基本盤,一直是藍略大於綠,台灣民意學會5月初公布的民調,馬蔡之比為44比38,大致反映了這個情況。其後,有了世衛議題,民進黨訴諸“主權被矮化”,馬英九急急向世衛和大陸抗議,又反咬蔡英文過去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曾多次使“中國台灣”,試圖證明蔡英文不比自己好,台灣《遠見雜誌》在這期間所做的民調,馬蔡之比為38.9比38.6。再之後,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在台灣大讚馬英九優秀,令蔡英文很不是滋味,稱到2012會有一個“更優秀”的“總統”,結果,聯合報在這期間所作的民調,馬蔡之比變成45比27。


可見,當綠營一打負面議題,馬英九就算證明蔡英文不比自己好也沒用,選民還是會喜好“風險”;一旦民眾對馬英九執政感覺正面,即使蔡英文怎麼說自己比馬英九好都沒用,選民這時會厭惡“風險”。


與三年前馬英九上任時比較,台灣無論是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還是股票指數等指標,均已大有改善,馬英九可以說有大把營造正面前景的本錢,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未來繼續去挑起選民對台灣的負面觀感,也是現實需要。最後選民在怎樣的心理狀況下作出選擇,就看兩大陣營操作議題的能耐了。總之,對蔡英文來說,不妨跟馬英九比爛,若非要跟馬英九比好,只會讓選民厭惡“風險”;對馬英九來說,只要記住向選民描畫正面前景就夠了,一旦沉不氣,陷入民進黨的標準,試圖去證明蔡英文比自己爛,那就上當了。(中評社記者 沙庠分析報道)


(2011-05-28)
Corner from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