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6 15:51:44janlu

消除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大選變數。

消除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大選變數。



旺報:消除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大選變數。


台灣旺報6日發表社評說,台灣每四年一次大選,對兩岸關係而言,是重要“變數”。台灣藍綠兩黨大陸政策背道而馳,選舉結果往往會改變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北京對台政策因而無法積累效果,在應對上可能出現矛盾,執行既定政策也會難以適從。最重大的不利影響是,在周邊和諧情勢的建構上出現缺漏。


社評說,台灣問題具有特殊性,相對大陸其他外部因素而言,“台灣變數”往往是北京當局最難掌控、最不放心的因素。因此,北京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如何超越台灣選舉羈絆,應該是近幾年大陸涉台官員,台灣研究學者、專家最集中精力思考的議題。


大體而言,大陸的努力可以區分為兩大部分:從國際社會入手的努力和針對台灣內部的作為。從國際的角度看,其主要作為就是強化“一個中國”原則,逐步使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成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間,處理台灣問題的通則,在客觀上造成“台灣獨立”既沒有法理上的可行性,也沒有道德上的正當性,當北京必須對付“台獨”時,能最大程度消除國際社會的質疑。從克林頓的“三不”開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灣不應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到小布什認為當時的陳水扁政府是“麻煩製造者”,再到奧巴馬承認北京的“核心利益”。可以說,北京在“反獨”的國際部署上已有一定的收獲。即使台灣選出一個急獨的領導者,北京也應有足夠的選項和手段因應困局。


社評說,對台灣內部的作為,則是從3個方面努力,一是希望國民黨在台主政時期能夠簽訂兩岸的“和平協議”,果真如此,兩岸關係的發展就由追求利益關聯,進展到追求認同關聯階段。兩岸關係就會規範在“和平發展”軌道上運行,則台灣大選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變數”,其影響性質也就從原本的“危機管理”,轉變成為“機會管理”。


二是希望與民進黨建立溝通管道,2008年民進黨在台灣大選中失利,許多大陸台灣研究學者紛紛以輕蔑的字眼、詞句形容民進黨;但胡錦濤在當年年末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年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說明了北京當局清楚認識到,必須和台灣持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溝通往來。可以合理設想,如果共產黨與民進黨間也能建立類似“國、共溝通平台”,北京對台政策自然就超越台灣選舉,邁向全新的、理性的發展階段。


三是希望直接訴諸台灣民眾,改變台灣民眾的大陸印象,和對共產黨的印象,重塑台灣同胞的中國認同。這是針對台灣的群眾工作和思想工作,中共要求其幹部,對台工作必須做到“入島、入戶、入心、入腦”,就是要和國民黨、民進黨競賽爭取台灣民心,乍聽之下,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以中共的群眾工作的經驗和對台政策的耐心,應該不會只是空談。一旦台灣民眾的集體觀念調整了,中共的對台政策同樣可以超越台灣大選。


社評說,目前看來,中共的努力是三管齊下,二明(對國民黨、對台灣民眾)一暗(對民進黨,加入個別溝通)效果如何,仍待檢證。然而,北京的構想再好,策略再高明,綜合實力再強大,如果在軟實力上不能吸引台灣民眾的向心力,一切努力,都將大打折扣,北京當局應該能夠感受,大陸和台灣的中國人是生活在兩個有差異的社會,兩個社會的認同能否縮小,關鍵在於生活價值觀的接近,而不僅只在利益的互補和策略的高明與否。北京當局如果能在縮小兩岸價值觀上作努力,在自身政治發展上做出合宜的調整,在社會發展上提出有效率的改革,才能真正在爭取台灣方面形成綜合性的軟實力,才能真正改變兩岸的心理差距,使兩岸關係超越台灣大選變數,邁向真正的永遠和平。


(2011-05-06)
Corner from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