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0 13:37:35janlu

中央日報:開放陸客自由行應加快速度

迎接陸客來台觀光,大商機,業者無不摩拳擦掌,這次公路總局召開遊覽車牌照審議委員會,十七家業者申請,規模之大創下歷年之最,最後由六家業者得標。陸客來台觀光政策既已開放,就沒有必要畏首畏尾,政府擔心旅館容量不足,讓飯店業者跌破眼鏡說,“只怕沒人來,怎麼會擔心人太多?”趕緊做!我們對陸客自由行歡迎猶恐不及,哪有拖延的道理?


中央日報:開放陸客自由行應加快速度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說,在大陸方面宣布開放陸客自由行政策可望在清明節實施,每天人數上限在五百人之後,海基會隨即否認,強調兩岸雖已達成在今年上半年儘速開放的共識,但並未確定開放的時間或人數,未來各自都需要做好配套措施才能開放。雙方說法顯示,陸客自由行似乎觸礁,未來能否在清明節或五一成行,頗值觀察。

社評說,按照海基會的說法,由於台灣旅館及兩岸航班的容量,已達八、九成,幾近滿額,陸客自由行的開放人數,必須與航班與旅館容量一併考量,前者中國大陸有難處;後者則有待“交通部”尋找對策。

平心而論,航班能否開放更多,並非完全操之在我,確實需要與對岸協商,但旅館容量是否不足,顯然就有討論的空間。根據統計,去年一至九月,平均每天來台陸客三千二百八十六人,比前年同期增加一點五倍,估計全年來台陸客,將超過一百一十九萬人,比前年增加一點二倍,以此速度推算,再加自由行一天五百人,估計今年全年來台旅遊陸客,不過在一百六十萬至一百七十萬人次之間,以目前各地旅館的容量而言,並非不可承受之重。

社評說,事實上,目前團進團出的陸客,以五十歲上下的中老年人為主,多半住三星級旅館,而未來自由行的陸客,則將以具有高消費能力的青壯年為主,從最近兩年來,五星級飯店積極擴充,優質民宿又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看來,問題應該不大;何況香港在二OO三年開放陸客觀光自由行之後,一年之間陸客就由原先的四百四十萬人次暴增到八百五十萬人次,第二年又增為一千二百萬人次,去年光前十一個月,陸客就有兩千零四十萬人次,以香港彈丸之地,尚且沒有問題,比香港大數倍的台灣,有什麼理由無法應付?

無庸贅言,“國安”單位可能擔心,團進團出的陸客如果脫隊,旅行社要負連帶責任,一旦自由行人數太多,脫隊人數也可能相對增加,形成“國家安全”上的漏洞;如此顧慮,當然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真要這麼考量,那又何必開放自由行?

必須指出,在金融海嘯之後,陸客已經成為舉世各國競相爭取的觀光客源。以日本為例,先前已擴大開放簽證至大陸中階所得階層,個人簽證方面,從年所得二十萬人民幣降低為六萬,比台灣自由行預定的十五萬還要低,目前正準備從今年夏天起,發給大陸觀光客多次出入境簽證;香港則自去年十二月初,與深圳簽訂協議,把自由行範圍擴大在深圳受聘的非粵籍居民,讓客源驟增四百萬,陸客到香港吃喝玩樂,過耶誕,迎新年,估計業者營業額上升一成半,將近三百四十億港幣。

社評說,再以我們自己來看,去年來台的一百一十九萬陸客,平均每人在台停留七天半,每人每天平均消費二百三十七美元,為台灣帶來觀光收入達二十點六億美元,大約六百一十八億台幣;今年若以每天三千五百名陸客來台計算,會比去年成長百分之七點二,為台灣帶來觀光受益達二十二點一億美元,對經濟成長貢獻度達零點零二個百分點,如果再加上每天新開放的五百名自由客,為台灣帶來的觀光收入勢將更多。在此情形之下,我們對陸客自由行歡迎猶恐不及,哪有拖延的道理?職是之故,值得擔心的毋寧是旅遊的品質能否提升,而不是一味在細節上打轉。(2011-01-10)
中時:大眼界大胸襟 迎接陸客觀光商機
開放陸客來台兩年多,馬政府終於準備開放陸客自由行。只不過,相關問題與兩年多前毫無二致,到底現階段因應這波自由行的軟硬體配備是否充足?遊覽車、飯店旅館夠不夠?政府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這兩年多,台灣即使靠著陸客,維持相當程度的觀光與消費榮景,但也出了不少事故,問題是:兩年多的準備都到哪兒去了?為什麼還不足以應付一天上限不過五百人的自由行?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陸客來台觀光政策開放後,從開始的近卅萬人,到八十萬人,累計到去年估計有二百萬人次的陸客來台。這一次,馬政府研議中的自由行,一天最高上限不過五百人,照這個數字,每月頂多一萬五千人自由行,最高全年多增十八萬人次來台觀光,遊覽車或大飯店會因為一天增加的五百人應付不過來嗎?

就算從一天三千增加到四千人的團客吧,一年一百四十四萬人次來台,加上十八萬,全年在台旅遊人數增加到一百六十八萬,台灣應付不來嗎?用最簡單的數據做個對比,陸客開放赴港觀光後,第一年就有四百四十萬人次,二○○三年香港開放大陸觀光客自由行後,立刻暴增到八百五十萬人次,隔年再增加到一千二百萬人次,之後每年赴港的大陸觀光客都有一千五百萬人次之譜,彈丸之地的香港,應付得了一千五百萬人次的陸客,台灣應付不了一百六十八萬人次的陸客嗎?根據統計,去年在港觀光總人數近三千萬,香港能,台灣為什麼不能?

陸客來台挾帶龐大的商機,業者無不摩拳擦掌,這次公路總局召開遊覽車牌照審議委員會,十七家業者申請,規模之大創下歷年之最,最後由六家業者得標。根據“觀光局”的分析,遊覽車年需求量增加到四百一十四輛,但核准執照者加上原有業者車輛總數只達三百五十輛,業者議論紛紛。但是,就嚴控旅遊品質的角度,政府必須有嚴格管控措施,牌照嚴審嚴發,任何事故發生都得不留情面地處罰,甚至撤照,才能維護觀光客的權益。

事實上,據遊覽車公會聯合會名譽理事長陳智勝估算,全台有一萬兩千多輛遊覽車,即使一天來四千陸客,一天也只需要一千部遊覽車,國旅一天需求一千五百輛遊覽車,不至於發生遊覽車不夠的情事。問題在不肖旅行業者低價競爭,價格愈低,品質愈差。然類似問題絕對不會出現在自由行之中,因為他們肯定不需要遊覽車。

住房的情況類似,這兩年飯店業者蓬勃發展,星級飯店之外,民宿品質更是大幅提昇,政府擔心旅館容量不足,讓飯店業者跌破眼鏡說,“只怕沒人來,怎麼會擔心人太多?”現在的問題是,旅行社競價,團客低價入台,高品質的星級飯店對團客入住興趣缺缺,自由行陸客消費能力高,正是星級飯店期待並亟於爭取的客人。

兩年多來,大陸全面開放陸客來台,開放航點增加到卅七個,台灣因此可全面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其利益不言可喻。最重要的,兩岸人民因為如此密集的交流,相互了解,台灣的民主法治及人情味,是陸客最欣賞的特質。

觀光是沒有口號的政治,也是沒有語言的外交,卻是建立互信最紮實的起步。許多陸客來台,津津有味地看著台灣人其實相對厭煩的叩應節目,看著名嘴和觀眾點評政治領袖,吃喝玩樂之餘,最欣賞的還是台灣人的素質,人好,才是台灣觀光的最大資產。

陸客來台觀光政策既已開放,就沒有必要畏首畏尾,因為陸客來台的需求,讓台灣觀光軟硬體配備在這兩年有長足的進步,這些發展讓台灣觀光價值更加凸顯,包括日韓、歐美人士愈漸發覺台灣之美,更多來自大陸地區以外的觀光客,一個揹包、甚至一台自行車,就能踏遍台灣美地,這也是國力的另一種展現。

在思考觀光這件事情上,政策主管的眼光和胸襟應該要放得更大、更遠。陸客是台灣要爭取的,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同樣是台灣需要的,當台灣之美無遠弗屆傳達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台灣,就是世界的亮點。
Corner from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