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9 09:23:05殷墟劍客

026龍,君王象徵

026龍,君王象徵



龍形青銅觥(匜)

43公分,寬13.4

商,約西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山西13

 

甲骨文的龍字,作一隻龍之形狀()。本來表現細長的頭部,後來因為訛變,以致於看起來像頭上有角冠。嘴巴的上下頷向外翻轉,不像虎字強調有力的嘴巴,作牙齒尖銳而內向狀()。龍的身體彎曲,且尾巴永遠與頭部方向相反。整體的形象有點像昂首豎立的大蛇。但從較早期的圖案看,應該是表現一隻有短腳的爬蟲類動物形。因為中國人習慣書寫在窄長的竹簡上,所以將大部分動物的字轉向,成為頭向上而尾巴著地的樣子。

龍應該是人們見過的動物。可能因為三千多年前之後,氣候長期轉寒,龍漸成罕見的動物,形像也慢慢起變化,商代已訛變成為頭部有角冠的樣子。後來更被神化,選擇了九種不同動物的特徵,虛構組成: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成為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動物。

中國人對於龍的信仰,至少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河南濮陽一座外廓形狀奇特的墳墓,像是有意以黃道、春秋分日道,以及太陽軌道組成,發現在屍體兩旁及腳下,用蚌殼排列成龍、虎,以及北斗的圖案(如附圖),顯然寓有宗教信仰的意義。這隻龍的形像頗為寫實,有窄長的顏面,修長身子,短腿,粗長尾巴。


龍的形像雖然有些凶惡,卻最受中國人尊崇,被選為吉祥及高貴的象徵。許多人希望在龍年生育子女,取得好兆頭。不像西歐中世紀的文學美術作品,把噴吐火焰的龍看成惡勢力的象徵。龍與中國文化圈的關係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國。它盛見於古代的各種傳說中,也是古今美術常見的題材。

商代有名為龍的方國,龍很可能就是該國的圖騰。半開化部族尊崇的圖騰,常被認為是該族降生的祖先。絕大多數的圖騰都是取自然界中實有其物的東西。春秋時代的銅器銘文有「獲龍」的記載。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龍描寫成能潛藏於深淵,飛躍於天空,爭鬥於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黃的顏色。《左傳》記載西元前523年,鄭國遭受大水時,有龍相互爭鬥於城門外的洧淵。在魯昭公二十九年也記載龍見於郊的問答,可以看出龍原本是種兩棲類爬蟲動物的總稱。

《說文解字》解釋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爬蟲種類多,習性各有不同。也許人們把不同形狀及種屬的爬蟲化石都當作龍看待,導致龍能變化形狀的傳說。唐代《感應經》有如下的描寫: 『按山阜崗岫,能興雲雨者皆有龍骨。或深或淺,多在土中。齒角尾足,宛然皆具。大者數十丈,或盈十圍。小者才一二尺,或三四寸,體皆具焉。嘗因採取見之』。

龍能致雨之說,可能和棲息於長江兩岸的楊子鱷魚的生活習性有關。楊子鱷除了沒有角外,身軀、面容都酷似龍。楊子鱷有秋天隱匿,春天復醒的冬眠習慣,每每在雷雨之前出現。古人常見楊子鱷與雷雨同時出現,雨下自空中,因此想像它能飛翔。或以為楊子鱷能預感,下雨之前會鳴叫,所以被誤會有致雨的神力。認為龍有降雨的神力,起碼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辭有『其作龍于凡田,有雨?』問是否建造土龍以祈求降雨。西漢的董仲舒於《春秋繁露》中,詳載建造土龍以祈雨時,如何依五行學說的原則,在不同的季節,建造不同數量,不同大小的土龍,面對不同的方向,並以不同的顏色,並以不同的人數去舞蹈。這種傳統延續到近代,農民還要向海龍王求雨。水的供應與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有密切的關係,中國是農業的社會,所以龍受到特別的尊敬。

龍後來還成為皇家的象徵,很可能與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傳說有關。漢代的《史記‧高祖本紀》有兩則劉邦與龍有關的記載。『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大公往視,則見蛟龍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漢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有必要編造故事說明平凡人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的合理性。難斷定的是,到底是因為龍為高貴者的象徵,才據之以編造故事呢?或偶然選擇了龍以編造故事,才使得龍成為皇族的象徵呢?可肯定的是,選擇龍以附會漢天子絕不是基於當時風行的五行理論。因為當時有以為漢朝與秦同為水德,或繼秦之後而感應土德,或甚至是感應火德。從沒有以為漢代是與東方的龍配合的木德。

這件商代銅觥以龍造型,器蓋平面裝飾長龍,其身子與蓋子前端的龍頭相接,頭上有兩隻如鹿的瓶形角。器身則裝飾側身的夔龍與下瞰的鱷魚紋。會不會當時已經知道龍與鱷魚有關?

 

 

WitchVera 2018-10-24 12:52:28

又是我來滑過~
祝福各位 平安愉快

涼涼 2009-03-21 10:38:12

龍鳳,龍鳳


咦?
有龍沒有鳳好像怪怪的耶
我說這個老師唷
您是否不喜歡那隻大大大大大大的雞
所以
您就把它給省下來了

版主回應
之前沒有看到這則留言,沒有回應,很對不起。我趕快把凮字給寫出來。 2009-03-30 10:37:09
北斗 2009-03-16 15:37:34

過亢不如不及

版主回應
同意北斗的見解,不及小誤,過亢可能鑄下不可挽回的大錯,酷官的危害可能高過貪官。 2009-03-17 08: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