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初,裁製
彩繪貼金瓦陶文官俑,高68.5
甲骨文的初字以刀及衣組成。表達以刀切割材料是縫衣的第一個步驟,故用以表達抽象的初始的意義。創造此字的人著眼於原始的衣物是以刀割獸皮而成,不是後來發展的紡織成的布帛。
定居的生活是文明能較快地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定居不但需要房子,也需要合適的衣服。從極度寒冷到極度燠熱的環境,人們都有辦法生存下去。十二萬年前出現的石核就有可能鑽針眼,穿針引線以縫製獸皮衣物。三萬年前已確實知道用骨針穿麻線或皮條以縫製衣物。中國發現骨針的最早遺址是四萬至二萬年之間。
人類在非常早期一定也有稠密的毛髮,以適應風寒的氣候,所以禦寒不是穿衣服的最初目的。有些地區可能為保護性器在工作時受到自然界妖邪的危害,或保護受到荊棘、昆蟲、雨露的傷害。某些地方則可能起於以動物皮毛偽裝捕獵。甚至是施用感應魔術,希望得到所服用動物形象而具有特殊的能力。但真正的普遍穿用衣服大概要起於防禦風寒之後。在酷熱的地區,衣服甚至是種累贅。但幾乎所有的早期社會,不管穿得如何少與象徵性,都會要求成員穿用某些裝飾品或衣物。這大概是基於後來才發展的愛美、遮羞、或分別階級等文明觀念了。有時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就裝飾得過分誇張,以致非常不方便行動,甚至危害身體的健康。
在遠古,毛皮是比紡織較易獲得的材料。獸皮因其形狀不方正,大小也因獸類而異,一定要割成許多塊再加以縫合,故動刀裁割是必要的步驟。游牧的生活為了要騎馬奔馳,照顧牲畜,就得選擇經得起磨擦的材料,因而選用他們易得的堅韌毛皮材料。他們也要求裁剪合身以利行動,故因勢隨身材的曲線裁成緊束、窄短風格的衣物。至於農耕的社會,桑麻是較易取得的材料,而且工作的性質也不磨損衣服。為了省工,就盡量保持原來機織的布幅,不多作曲線的裁剪以求合身,故形成寬鬆、修長的風格,有一定的布幅,可適合各類高矮、胖瘦的身材。
衣服要經過刀剪的裁割,從漢代的衣服,可以看出人們還是盡量保持原來布幅的形狀,不多作要求合身的曲線裁剪。在剪刀發明前,以刀切割衣料成有曲線的布幅是不太方便的,所以盡量不多作曲線的裁剪。喪服作方領而不是圓領,就是以最粗陋的粗麻材料,最簡單的刀裁方式,表示哀戚而無心為美的心情。
這件文官俑,有以下介紹;「這件貼金彩繪文官俑是唐太宗將軍張士貴的隨葬品。此俑頭戴冠,身穿寬袖紅袍,袍袖及邊緣鑲繡花寬邊,外披藍地繡花裲襠,腰束寬帶,下露黃袍,足穿藍色雲頭履。服裝彩繪及花紋色澤鮮豔如新,紅袍及裲襠邊緣全部貼金,更顯得華麗高貴。文官面色白皙紅潤,濃眉細目,唇上長鬚上翹,雙手疊放胸前,手中可能原執笏板,給人予端莊沈穩、老成持重的感覺,是唐代文官的寫照。」
那紡織布的第一刀是不是要寫作 糸刀 ?
可是只有 糸刃 這個字是後來為了要強調那個刀象形為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