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5 18:33:14阿舍仔
重新思考大學訓練模式。(2007/05/05)
台灣的大學學院加一加,據說將近150所,認真算可能會更多。近幾年來拜教改政策之賜,以前的專科學校幾乎全部升格為大學或學院,所以想讀大學實在太簡單了,通通有獎,畢業後大家都是大學生。如果實力有跟著文憑一樣提升,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很多人感覺到,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實力等於以前的高中生,研究所的實力才等於以前的大學生。或許這樣的說法是有點尖酸刻薄,不一定貼近事實,但是每年訓練出這麼多的大學畢業生,要如何能符合社會的需要,在訓練的課程安排上,或者是訓練的方法上,可能必需重新再思考,探究如何訓練才會有效果的問題,不是只上課和考試而已。
在談訓練效果之前,絕對有必要釐清整個訓練的目的為何?思索在訓練過程中的所謂效果是什麼?目前在大學的訓練課程中,往往是著重在專業知識的傳授,很少是訓練我們面對問題解決的態度,和與問題纏鬥的精神,其實這一部份的訓練才是訓練的精髓所在,學生不管是進入那個科系,不論是學習什麼,這是所有的訓練共同的核心部份。所以,大學所訓練的通才,並不是說一定要去修很多很多的課,才能造就通才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透過學習一個領域的課程,除了精進那領域的知識外,也學到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創新的能力。
在社會上企業每天都是在解決問題,因為要解決問題,被逼著想出很多的創新解法。當大家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其時機會都是均等的,就好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捕了一輩子的魚,每次都一樣要和魚搏鬥,魚不會因為老人的輩份就乖乖就擒。大學課程的訓練,如果只是停留在獲取知識的層面,結果就會像現在這樣,大學生進入社會,就會有很大的落差。踏出社會時真的就要開始真槍實彈的接授震撼教育,難免要有一翻的適應,就好像一批新兵一樣,經過幾次砲火洗禮後,就會習慣戰場上打戰的方式,全部都是生死的搏鬥,然後有些陣亡,有些變成市場的老手。
因此,大學的課程選擇,有必要是為每位大學生量身定做,不是同一系的人都要修完全一樣的課程。每個學校所選用的訓練模式應該也有不一樣的出發點; A校可能認為知識的訓練比較重要,所以會強調多修一些這類的課程;B校可能會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因此較偏像實際操作。總之,目前我們現在的大學訓練方式跟很多年前好像也沒多大的改變,就是老師來上上課,考考試交交報告,然後修完所規定的一大堆學分後,就可以畢業了。
練專業(For Professional)的課程,業餘課程是純粹培養興趣的,專業課程是訓練專家用的;像業餘的微積分課,老師大概講講微積分發展的有趣歷史就可以了,或者講講有趣的運用例子,和簡單的計算這樣就可以了。訓練業餘的課程,純粹是上好玩的,完全不需要有任何的考試,是從培養興趣的角度設計的課程。專業訓練則是一組課程,要求嚴格,也許是30個學分而已,不過在踏出校門的那一刻,就已經是那個領域的專家;再以專業的微積分課程訓練為例,訓練複雜的計算能力,討論微積分基本定理,如果是純數學,那當然要有「證明定理」的訓練。也許會有一組教授在訓練一個學生,採多對一的訓練模式。
現在大學課程的設計,有重新設計和規畫的空間。每位大學生亂七八糟修了一大堆學分,好像修每個學分都要訓練成專家的樣子,結果是什麼都沒學好,等到出社會後再接受企業的磨練。大學除了訓練專業的課程和業餘的課程外,應該還有大學胸襟的培養,思索人類宇宙問題,體驗生活…等;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日,現在講這種話可能會被笑,不切實際,但沒有這部份每個大學應該沒有資格稱「大學」,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個職能訓練所。
大學的訓練有必要重新思考,當大家都漸漸覺得「學歷只是一個證件」,「真正學習在就業以後」,顯然大學的授課模式有必要改變,以期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絕對不要相信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或者又是教育改革的錯誤,看起來是課程訓練規劃的事。
阿舍仔
2003/08/07
在談訓練效果之前,絕對有必要釐清整個訓練的目的為何?思索在訓練過程中的所謂效果是什麼?目前在大學的訓練課程中,往往是著重在專業知識的傳授,很少是訓練我們面對問題解決的態度,和與問題纏鬥的精神,其實這一部份的訓練才是訓練的精髓所在,學生不管是進入那個科系,不論是學習什麼,這是所有的訓練共同的核心部份。所以,大學所訓練的通才,並不是說一定要去修很多很多的課,才能造就通才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透過學習一個領域的課程,除了精進那領域的知識外,也學到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創新的能力。
在社會上企業每天都是在解決問題,因為要解決問題,被逼著想出很多的創新解法。當大家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其時機會都是均等的,就好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捕了一輩子的魚,每次都一樣要和魚搏鬥,魚不會因為老人的輩份就乖乖就擒。大學課程的訓練,如果只是停留在獲取知識的層面,結果就會像現在這樣,大學生進入社會,就會有很大的落差。踏出社會時真的就要開始真槍實彈的接授震撼教育,難免要有一翻的適應,就好像一批新兵一樣,經過幾次砲火洗禮後,就會習慣戰場上打戰的方式,全部都是生死的搏鬥,然後有些陣亡,有些變成市場的老手。
因此,大學的課程選擇,有必要是為每位大學生量身定做,不是同一系的人都要修完全一樣的課程。每個學校所選用的訓練模式應該也有不一樣的出發點; A校可能認為知識的訓練比較重要,所以會強調多修一些這類的課程;B校可能會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因此較偏像實際操作。總之,目前我們現在的大學訓練方式跟很多年前好像也沒多大的改變,就是老師來上上課,考考試交交報告,然後修完所規定的一大堆學分後,就可以畢業了。
練專業(For Professional)的課程,業餘課程是純粹培養興趣的,專業課程是訓練專家用的;像業餘的微積分課,老師大概講講微積分發展的有趣歷史就可以了,或者講講有趣的運用例子,和簡單的計算這樣就可以了。訓練業餘的課程,純粹是上好玩的,完全不需要有任何的考試,是從培養興趣的角度設計的課程。專業訓練則是一組課程,要求嚴格,也許是30個學分而已,不過在踏出校門的那一刻,就已經是那個領域的專家;再以專業的微積分課程訓練為例,訓練複雜的計算能力,討論微積分基本定理,如果是純數學,那當然要有「證明定理」的訓練。也許會有一組教授在訓練一個學生,採多對一的訓練模式。
現在大學課程的設計,有重新設計和規畫的空間。每位大學生亂七八糟修了一大堆學分,好像修每個學分都要訓練成專家的樣子,結果是什麼都沒學好,等到出社會後再接受企業的磨練。大學除了訓練專業的課程和業餘的課程外,應該還有大學胸襟的培養,思索人類宇宙問題,體驗生活…等;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日,現在講這種話可能會被笑,不切實際,但沒有這部份每個大學應該沒有資格稱「大學」,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個職能訓練所。
大學的訓練有必要重新思考,當大家都漸漸覺得「學歷只是一個證件」,「真正學習在就業以後」,顯然大學的授課模式有必要改變,以期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絕對不要相信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或者又是教育改革的錯誤,看起來是課程訓練規劃的事。
阿舍仔
200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