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8 13:10:30知識終結者

﹝市場調查011﹞市場調查,沒有信度就沒有效度。



撰文:邱高生 2010/05/28  

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就是這兩個,當我們在談測量理論(Measurement Theorem)之時必然一定會有的兩個基本考量,當現代科學之發展,除了純理論之學說外,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會涉及測量(Measurement)的問題,自然科學如此,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科學也是如此,透過測量方可知道現象(Phenomena)為何,然後可修正理論,或提出更新的理論,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測量也只是想辦法讓現象呈現,故測量方法為現象的製造者,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就會有不同的現象出現,以此回應哲學家的疑慮,而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如柏拉圖所比喻,一切所看到的現象會不會只是營火照在山洞牆壁上的光影,所以,測量所測到的現象,有可能那些煩人的哲學家都會嗤之以鼻,測到幻影而已吧!這一點似乎與東方的一些宗教哲學思維頗相近,眼見為憑可靠嗎?是不是我們要用心「看」這個世界,也就是眼盲而心不盲也,故,現象存在嗎?現象可測嗎?在哲學的思維中,這當然有很大的探討空間,也許在千萬年之後也是沒有答案,而搞科學的就比較實際,當然也不是否定哲學家之存疑,而是不論如何我們總是要實際側量一下,就測量到的現象,探討其背後的運行法則,還是說現象本身的意義,而更為重要的就是側量本身使用的量尺(Scale)之信度與效度,當測量的量尺不再只是一根尺那麼簡單,而是一套程序,或是其他更為複雜的測量模式,一根看不見的尺,也就因為這樣,必需有測量理論。

天下的道理其實都是很簡單,也可以這樣說,所有的現象背後運行的法則都是很簡單,就譬如圍碁之對奕,在棋盤上也就只有黑白兩種棋子,對奕雙方輪下一手互相攻防,氣緊則被提子,就這麼簡單,但準此法則對奕則變化無窮局局新,千古自有圍棋對奕以來沒有兩盤會是一模一樣,這兩個測量的信度與效度也是這樣的定義,很簡單地說信度就是測量結果的穩定度,在同樣的測量條件下,每次測量的結果應該會是相同,當然任兩次之間絕不會一模一樣,但其變動會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這就是測量的信度,再以圖一舉打靶之例來說,打七槍,這七槍在靶紙上的彈著點若如Δ小三角形所示,七個彈著點都這麼分散當然是打不準囉!也就是穩定度很低,若測量是這樣測七次,結果都差很多,那就是信度很低,如圖一的七個Δ那樣分散,根本就是無信度可言,當然也就沒有準度,所以在圖一中這七個o小圓圈,打七槍的彈著點,也就是測量七次,其結果都非常接近,這就代表此一測量相當具有信度,信度很高,但這七槍也不一定都打到紅心,有可能七槍都不準,就如圖一那七個o彈著點那樣,都沒打到紅心,這也是可以解釋,當我們看到很多民調的結果,都宣稱「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賴水準之下抽樣誤差不大於3%」,這也只是交待了民調的信度而已,有可能大家都不準如圖一中那七個Δ小三角形所示,也有可能如那七個o所示。

所以,測量我們最關心的還是效度,很簡單地說,效度就是這樣的測量有沒有測到真正存在的現象,從圖一中用打靶打七槍的☆比喻之,我們打靶打七槍當然最關心的是有沒有七槍都打到紅心,若七槍都打到紅心,就代表效度很高,但在測量的實際上,現象為何就不若靶紙的紅心那麼明確,甚至於都是不可捉摸,也就是哲學家常問的「真理」為何?我們不能說測七次結果都一樣就是打到紅心了,打中「真理」了,萬一也只是如圖一的o那七槍,那怎麼辦呢?所以,為了解釋測量有沒有測到想要測到的紅心,就會有測量理論,而凡是理論的東西,那就代表「代誌」大條了,就是因為我們無法一眼就看出有沒有打到紅心,也只能用理論來推論說有沒有打到紅心,那天測量技術更精進了,所測到的現象又不一樣了,那當然又會有新的理論出現。而因效度所發展的側量理論,一定會比因信度所發展的理論來得複雜,信度的理論也只是在處理調查結果的穩定度之問題,即使測量只測一次,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分析之,而測量的效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還好測量在市場調查實務的運用上,並不一定要那麼斤斤計較「真理」為何?效度的判定還是可用一些實用的方法判定之,如市場調查結果訪問題目之間的一致性,或是調查結果之Make Sense…等等,也可以先看看信度好不好再說,或是看看合不合理論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