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研究03﹞迷的謎。
撰文:邱高生 2004/05/26
這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為了親眼一睹飛人喬丹的真面目,太瘋狂了,竟然有人可幾天幾夜排隊,餐風宿露的,忍受著風吹雨打日曬,還要花一大筆鈔票,就是為了買一張入場卷去看喬丹,也許可能只能看個一眼也不一定,結果喬丹只露面90秒與這些所謂的喬丹迷見面,只有這90秒當然引起大家的不滿,不過有一些喬丹迷還是覺得很值得,為之感動落淚,對於喬丹的「快閃」離台,喬丹迷完全沒有責怪罪喬丹的意思,把所有的錯都算在主辦單位NIKE的頭上,都是NIKE沒有安排好,我們要找NIKE算帳,如此云云,自我安慰一下。看了此現象真的是像迷中的謎,令人費猜疑。
其實「迷」的現象早就有之,也不是今日才有,在古早以前喜歡聽戲看戲的人,我們就稱之為戲迷,這種戲迷通常是跟著戲班跑一莊過一莊,聽一棚接一棚的戲,或是迷著當家的花旦小生,或者是入迷在整個戲團的戲碼,不一而足,在迷的心中所產生迷的迷點可能都不一樣,但結果都是迷上身就是了。而今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有了流行歌曲,就出現了所謂歌迷,而歌迷的情感世界之迷,總是如此深入在心中,像那鄧麗君英年早逝,在其歌迷的心中還是永遠活著;去年香港藝人梅姑仙逝,亦是讓多少歌迷為之心碎,其他像李小龍的猝死,哥哥張國榮的撒手人寰,都留下迷心中永遠的謎。
「迷」的現象看起來是越來越普遍,這樣的消費行為表現,也許就是一種消費趨勢,幾乎是每個地方都有所謂的「迷」之現象,像棒球迷、集郵迷、名牌迷、樂迷、鴿迷、賽車迷、賽馬迷、釣迷…等,或者是針對人物的「迷」,像本文所看到的喬丹迷、金庸迷、林志玲的迷…等等,其他還有卡通人物的迷,如Kitty貓迷等。「迷」的心裡歷程應該是相當的複雜,這就讓心理學家去研究吧!在行銷上「迷」可能就是体驗行銷的一種「參與」現象,現代的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已經不是純粹為消費而消費,或為品牌而消費,而是為消費的意義而消費,為消費前的期待而消費,為消費當時的感受而消費,為消費後美好的回憶而消費。所以,在体驗行銷中的消費者,其實是很投入在消費,很努力全心全意在消費,對商品的瞭解都有可能比廠商更瞭解,所以自然而然變成一種很普遍的「迷」現象。
喬丹「快閃」走了,就這麼吝嗇在台灣只停留23小時,24小時都不到,也留下一些風風雨雨的傳說,籃球大帝說他還會再回來?對這些喬丹迷來說,應該是這些迷心中的謎…
註:本文為作者寫在2004年05月26日,今稍加修改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