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蕭衍帝(即梁武帝)心中樂善好愛修行,禮拜志公和尚為國師。惟有郗氏皇后,心不信善,造業深重,死後墮落,作一蟒蛇之身。武帝得師,究竟指明,心向修行。一日宮中夜臥不睡,起往乘涼,須臾之間聽得殿下蟋蟀之聲。武帝舉眼一觀,只見一條蟒蛇,直至殿下。帝見失色,歎而言曰:「朕宮嚴潔,何更有此蛇怪?」只見其蛇,口作人言,告知我主:「不要心驚。妾今不是別怪,乃是王宮中郗氏遭貶。妾因在生,不信佛法,至今墮落,得此苦報。尚且無穴藏身,肚中肌餓,遍身鱗甲,多諸毒蟲,恒抱痛苦,無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賴我王,慈悲為懷,憫念昔日,夫婦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脫此苦,銜環當報,不負主恩。」武帝見說,魂飛魄散,悶倒龍床,良久方蘇。不見蟒蛇,坐守天明,嗟歎而曰:「人苦不能行善,豈有超升之分。」是故即發誠心,投拜志公和尚。啟問師曰:「不知我郗氏夫人,何因緣故,死後墮作蟒蛇之身?」
志公答曰:「此郗氏娘娘。只因不信佛,嫉妒六宮,不敬三寶,不修片善,祇說此間,便是天堂,不必另求天堂。倚福受福,不信因果,不懼罪業報應,廣造無邊惡業。不堪言也。所以隨業受報,打失人身,作一蟒蛇之報也。」
帝復請曰:「乞賴我師,佛力究竟。云何懺悔,得度他去?」
禪師答曰:「若要救拔超度,然當我主發心。合宮齋戒大辦齋供,延請五百高僧,啟建道場,稱揚佛法。我皇親自禮拜,檢尋藏典,禮懺誦經,求哀懺悔。畢竟出離苦海,超生天界也。」
武帝見說心生歡喜,即發誠心,合宮齋戒,依師之言,命請五百聖僧,修建道場,投佛懺悔。聖僧檢尋藏典宣出大藏靈文十卷,號曰梁皇寶懺。帝乃誠心懇切,仗承三寶威光,接引郗氏靈魂,現出蟒蛇之跡,直至道場。壇下盤纏幾匝,醜惡驚人。僧眾登壇禮佛誦經,行道繞旋。果然郗氏受恩薦拔,即脫蟒蛇之體,獲得天人之身。影現雲端,禮謝而去。良因已竟,因果昭然。自後武帝,又加信心,精進修行時時不昧良因,刻刻搜尋義理。
帝又復曰:「已蒙指示,超拔夫人。如是觀之善惡業緣,受報好醜,如影隨形,果然不昧。
吾今復問:『寡人今作一朝人主,未知前世,作何功德而來?』請師究竟。」
志公答曰:「我主欲問前世,修因之事。吾今不便言說。」
武帝聞言,心中慚愧。又復問曰:「朕今拜你為師,云何不說?弟子願欲聞知。」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個樵夫。只因上山吹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曬,無人侍奉。汝自發起善心,將己頭上箬笠一個,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觀見,有此善心,贊言:「善哉善哉!貧苦佈施,甚為希有。汝於來世,當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報也。」
武帝見說,心中喜悅。自思念之:「若捨這些,就得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難。」厥後武帝,又敕聖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不覺日久歲深,武帝惹得大病,仍去問師:「寡人今發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興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
志公答曰:「汝說興善因,我言作惡業。」
帝曰:「我師何故說話顛倒了?以前說我捨笠蓋佛,今得帝位。是故我今發大善心,敕旨建庵,興崇佛事,更是大福。云何說我造惡也?」
師曰:「我王前世,捨笠蓋佛,乃是無意之中,傾心佈施,故得大福。你今敕行天下,廣造庵宇,自己又不捨財施利,惟使天下百姓之力,但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個個艱辛,磨殺世人,不知幾何。所以天下軍民,盡皆怨歎。雖是真命天子,難當萬民尤怨。故曰:『汝是造業人也。』」
武帝聞說,心中慚愧,復問師曰:「吾今太子,遍身瘡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緣故?」
師言:「皆因此業累及於他。」
帝曰:「如此萬望吾師,究竟寡人如何懺悔得生福也?」
志公答曰:「我主若要懺悔,仍然快敕聖旨曉諭天下,即將錢糧賞給工資,自然有福,太子安康。若欲修諸善事,不得空勞眾力。若用眾力者,務宜償賜工資,或是矜孤惜寡,愛老憐幼。或有僧道及貧子,來化討者,宜當發心不得輕欺。為僧有善者,身貧道不貧,故來化引者,能令汝等為善事故。若空慢他去,元是自己錯過了也,自後你家,祖宗煩惱,香火神不安矣。」
武帝又問:「人不修善作福,祖宗香火神為何生煩惱?」
答曰:「人家祖宗或有生前未修善作福,死後久滯幽冥受苦,專望陽世子孫為善積福,有善因相助,能得沾恩減罪。所以子孫不為善事者,他無所靠,故生煩惱。人家香火神,正是門丞戶尉、井灶神君、土地神等,掌管人家住宅,亦復愛人行善,亦可同沾善力也。」
帝又問曰:「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緣?」
志公答曰:「我佛釋迦如來,有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救度。佛在兜率天上,觀見一切眾生,雖得人身在世,只知恩愛貪戀,但知受福,不肯作福,只知造業,不知懺悔,受盡陽命,死入幽冥,受大苦惱,無有出期。故從兜率,下降人間,托生淨飯王宮,為悉達太子,棄捨皇宮,雪山修道成等正覺,普度眾生。法說四十九年,教啟三百餘會。教化佛門弟子,住在一方一所,且要教化一方人們,回心向善,修辦前程。正是與佛掌教,所以佛陀歡喜,龍天擁護。若為出家者,遊手好閒,不務究理,不肯看經念佛,不去搬柴運水,不顧常住,空消信施,辜負四恩,如此之人罪業不輕也。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務要勤參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見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壞,應當發起勇猛精進之心,募緣修整。施主錢米,不可私自受用,務要公平正直,交入常住,公使公用。乃是化緣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難行能行,難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學道之好人。是以天寬地闊,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縱有錢米,他也無處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過,枉在空門,為人無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汝家。汝若慳吝不捨,是自己當面錯過了也。」
武帝又問:「有等不善僧道及俗子,不務正事,作隊成群,打哄過日,冒借善事為端,提疏化緣者如何?」
志公答曰:「化緣者,其中有論。若是真正僧道、善人來化緣者,事因端正,不作偽事。或是創立庵宇,裝塑佛像,或修橋砌路,或供佛齋僧,或建修道場,或念佛誦經,或隱關坐禪。一切公用者,其事不偽,功德難量。如或在世,懶惰過日,不務做個好人,不顧父母家鄉,投入山門,依然懶惰,飲酒吃肉,愚迷邪見,不聽師言,不肯屈下身心,參求明師開示,不讀經書,不持戒律,不知修行因果,不懼罪業報應,雖在山門,不顧常住,又不尊上禮下,不顧佛祖門風,只圖自己身命之樂。又將提疏,各處化緣,冒端強化,忘因昧果。世人不能辨其真偽,見他來化,即施與他。他將施主錢米,不當重意,或將俗家,給送六親眷屬,或將結交朋友姊妹,奸曲為親。邪心熾盛,求情注欲,糊作亂為,汙名一出,退息十方信施,敗壞佛祖門風,陷害一切好人,難行好事,——如此者,古德云:是地獄抽芽,是畜生群聚,是光頭百姓,快脫袈裟來,快出山門去,且自做俗人,莫與我同住。又有一等俗漢,裝個善人樣子,冒將某處,一件善事為題,各方抄化,詐人錢米,肥家潤己,養子供妻,——這等呆人,可悲可痛,一朝罪報,神鬼不容。以上冒端抄化者,莫言有福,帶累父母,六親眷屬,同入地獄,受苦無盡。自己一日命終,如猶落湯螃蟹,怎求解脫也。所以好心為善事化緣者,自然有其下落,化有錢米,自無私曲,公平正直,知因識果,成就好事。莫說招提公物,就是人供一個果子,亦不可私昧,要將供眾結緣。以此公心,可學佛心也。
武帝又問:「人用錢米,供佛齋僧,功德如何?」
志公答曰:「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無量功德。經云:供佛又禮拜,福等虛空無比量。齋僧複施,如同行路著腳跟。譬如耕種田園一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然雖如是,全要後代修行人脫俗離塵,守戒清淨,剃除鬚髮,不離道場,參求明師,勇猛精進,明心見性,宏法度人,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應受人間供養。所以捨財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異日有因緣,亦同得此道也。」
武帝又問:「世間人死後,請僧道建立道場,超薦父母,未審超得不得?」
志公答曰:「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後若有因緣,得值一個戒行僧道與他誦經禮懺,莫說一個亡魂,十個百個,亦可超得。莫說要作道場,他若肯到靈前囑咐一聲,承斯善力,即將超升,存亡兩利也。又復多見世人不知因果,請那飲酒食肉僧道,來作道場敲鈸擂鼓,不以經懺為主,專事熱鬧為勝。不知教人清淨齋素,反更令人殺生害命。又將酒肉熏汙佛壇,休言超度亡人,反與父母增添重罪。古德云:刀山劍樹地獄,皆因殺生害命所感。經云:但結業緣,轉增深重。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獄,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須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個,但是汝等上祖先亡,並及鄉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獲超升。
歎僧偈曰:
有德僧人作道場 堅持齋戒諷經章
誠心禮佛多功德 利益存亡獲吉祥
訓僧偈云:
手提鐃鈸響叮噹 飲酒茹葷做道場
熏穢佛經真可惜 亡人反更獲災殃
又問:「有等僧道,身穿好衣,受用好物者何故?」
答曰:「是他前世為善,佈施結緣,修來之福。經云:『殷勤還自受,福報反己當。』然雖如是,不可受福太過,務要知覺,早求解脫。切不可倚福受福,更要福中重作福,來生復勝此生人。今若昧卻前因,不進修者,受盡前生福報,後來畢竟受苦也。」
武帝嗟而問曰:「凡為僧為道者,又復在山門中殺牲害命、飲酒吃肉、譭謗正法、壞佛伽藍、為非作歹、損害常住者,何如?」
志公答曰:「如此之人,乃昔日如來初成道時,有一等妖魔嫉妒佛法,故來擾亂,卻被如來束縛摧壞,心猶懷恨,要害佛法。於末法中,混入僧倫,一向信受邪師邪教,只言不用齋戒,只要心好,恣意殺生,烹煮食啖,相伴俗人傳杯飲酒,共相作樂,占住庵堂,汙穢淨地。自稱為佛門弟子,吾謂是光頭百姓,又號魔家眷屬,而今敗壞佛門,死後決墮阿鼻地獄,苦不可言也。」
武帝又問:「世人得聞佛法,微妙廣大,能度生死。有欲為僧學道,超出輪迴,何故幼入空門,受師恩德,不喜為僧學道,反起邪惡狠心,將山門錢米搬去還俗、娶妻受用者,後日如何?」
志公答曰:「此輩罪根深厚,福力淺薄,不信出家是解脫道,不知懺悔是安心行。這等人,從畜生中來,初轉人身,邪心易熾,正法難知。吾佛法門中錢米,卻是海外行糧,如同官物一般。或是念經禮懺,或是佈施齋僧,種種皆是佛祖之餘糧功德,庇蔭修行弟子養膳。三心不了,信施難消,況復搬去反俗,娶妻受用!畜髮是生尾,眠妻臥鐵床,有日無常到,追見老閻王。那時節,我蛇王菩薩,方才與他算數,將他所作罪業絲毫清算,打落無間地獄,自作自受。入地獄如箭,恰似秤錘落海,再無出期矣。」
又曰:「當初有個楊和尚,是個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滿。一日思維,雲遊參方,方才發足起程,就被蛇王(護法神)扯住:『汝要還匹絹去。『楊和尚曰:『我在山門,並無過犯。為何要我還絹?』蛇王對曰:『正是汝無過犯,是你當初在我常住,拿紙一張,包果子寄奉母親去了。算至於今,該還絹一匹。』楊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學道者,幾多胡作亂為、敗壞山門者,你都不去尋他。如何獨來扯我?』蛇王曰:『他眾人不學好,胡作亂為,憑他自作自受,我豈不去尋他?等他陽命將盡,我不容他,銖錄對算,打他地獄,受罪滿足,罰出陽間,作種種畜生償還人之夙債。你今肯入地獄,我也不來扯你。』楊和尚曰:『拿紙一張,如何要還絹一匹。』蛇王對曰:『我昔日在靈山會上,受佛囑咐,教我管理山門常住之事。故我當時。對佛發大誓,願毫茅寸草,什物諸般,凡是我山門物器,吾等盡皆掌管守護。十方信施進門有數,出門注簿日長三分,夜長七分,一日一夜,對充利息。我發誓:磚瓦成灰,吾才不管。所以算至於今,你該還我山門一匹絹去。』楊和尚,見說分明,膽碎心寒,連忙拜倒,萬望寬恩,容轉俗家,辦來還你。蛇王贊曰:『善哉善哉。快須辦來,還我去,免作負恩欠債人。』和尚回舍,即取絲銀三兩,填還常住,拜辭伽藍。
乃作一偈警誡後人:
日操勤勞夜坐禪 免得伽藍算飯錢
若不依吾言警誡 墮落地獄萬千年
說偈已畢。只見雲生足下,騰空而去。
蛇王菩薩復作偈曰:
蛇獄靈王不可欺 威靈顯應不思議
昔日靈山會發誓 莖茅寸草盡維持
侵害山門人絕種 偷盜常住禍相隨
不信但觀楊和尚 拿張紙去還匹絹
若不填還常住物 萬劫輪回沒了期
帝又問曰:「有等僧道,積聚錢米廣多,雖無顛倒還俗、邪淫等項,又復慳貪,不肯佈施作福,後日如何?」
志公答曰:「此等僧道,與俗不異,只是與別人,堅守財寶,自己亦犯慳貪罪報。一日命盡福消,所有財寶,悉屬他人,自己無分。為僧有錢米余剩,切莫借與俗人,對他利息。若他填償不了,僧道同受牽纏果報。但可修營功德,作諸善事,無罪有福也。」
又云:「吾佛門中人。切不可懶惰懈怠,放逸自恣。早晚之中,莫貪睡眠。若欲睡眠,不可脫衣,須防戒神起單不便。添香換水,鐘鼓莫缺,念佛禮懺,功課勿缺,上報四恩,下資三有,如此行持,漸積陰功,終成道果。如或不信因果,不看經律,自執愚見,誇會誇能,譭謗三寶,破壞常住,輕慢師長,不識尊卑,如此之人,若不改過自新,當來必竟墮落拔舌地獄,受苦無盡。所謂道: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武帝又問:「捨財寶造寶造佛菩薩形像,功德如何?」
志公答曰:「此乃最勝無漏功德也。《大藏造像功德經》云:『有人能於我法未滅盡時造佛像者,於彌勒初會皆得解脫。』當知此是三十二相因,能令成佛。又《優填王經》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言:『此人世世生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金色,面貌端正,人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家子,豪尊富貴。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勝。過無數劫,當得成佛。』然福雖如是,造像畫像,要擇其精通良匠,同起敬心。《諸經集要》云:『若佛師造像不具好相者,五百萬世,諸根不具。第一用心,得上妙果。』佛在《金棺敬福經》云:『造像刊經,當與匠人同發心,清淨齋素。』飲酒吃五辛之人不依聖教,造佛刊經數如恒沙,其福甚少。劫燒之時,不入龍宮。不敬之罪,死入地獄。主匠無益。若肯敬心齋戒,福報無量也。」
武帝又問:「僧道隱關坐禪,功德何如?」
志公答曰:「為僧道人,堅持齋戒,福德難量,何況一心靜慮坐禪!掃除雜念,離諸妄想,細觀萬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滿,必定成佛不虛。但要個好人護法,久遠堅心不退。切莫好高騖遠,亦要清規細行。古人云:『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又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不生成正覺。』法界人天應當供養。此則名為,真淨福田也。——如是之人者,永嘉云:『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所以捨財施主若能誠心誠意,功德豈可稱量也。
武帝又問:「誦經功德,所得福田如何?」
志公答曰:「念經功德,不可思議。但須嚴淨道場,如法持誦。猷列為三。」
武帝問:「吾師恒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如何複有三等?請為解說。」
志公曰:「佛法雖然平等,作福卻有上中下。何以故?若人延僧到俗家誦經者,為下品。若人山間野地,作個供寮祈福者,為中品。若往山門中作答福、誦經者,為上等。所以在家為汙地,山間名淨土。但凡屬庵堂寺觀,乃伽藍淨地。諸佛神祇,常住不離,是故為上也。佛經浩大,不比尋常。經筵方啟,龍天擁護;邪魔聞著,合掌皈依。所以香燈供果,時時勿缺。如有欠缺;即是輕慢聖賢不敬之罪,了不可休。奉事之人,也要知因識果,不可行動粗躁,動念經者之心。古云: 一動念頭,時隔如千里。譬如行路,失卻伴侶,所以獲罪非輕。或是僧道嬉笑,無有誠心,不具威儀,不信經中之理,不解經中之義,心猿亂走、意馬奔馳者,是他自己有罪,不涉別人之愆。若有誠心齋戒、禮誦如法、字句清楚者,何須定要許多?但誦幾卷,功德甚多。若當嬉戲,縱多枉然。
偈曰:
念經不恭敬 縱多也枉然
依法無欠缺 方為大福田」
武帝又問:「不持齋戒僧道,禮佛經誦福德如何?」
志公答曰:「不持齋戒僧道,誦經禮佛,全無功德,有甚福田?!經云:求福要齋戒,齋戒是求福。佛事門中,齋戒為本;若不齋戒,福從何來?《大乘戒經》云:口吃五辛酒肉,四十九日,汙穢不淨,尚且不敢登佛殿寶塔,何況禮佛誦經!又《楞嚴經》云:吃五辛人,夜臥之中,有鬼來舐唇吻,受其汙氣,令人福德日消,罪障時增。《戒疏發引》云:提壺相勸,感五百劫無手足報。況自飲乎?噫為僧道尚不信齋戒,況施主作得有甚福田!枉費資財,徒勞心力。《大藏經》云:昔有三個人,欲渡大海,要過海東。有一大智士,就造一只船,渡海而去。又有一人,用一大牛,拽住牛足,亦渡海去。又有一人,不造船,不用牛,止用一豬,拽住豬尾,亦欲渡海。其豬焉能渡得海,連人拽下海底,反惹大笑難當。此喻上中下三等,優劣不同。所以求福要擇戒行僧人。若不依此,甚為迷惑,如夢說夢也。」
武帝又問:「念經功德多少,請為指示?」
答曰:「《金剛經》、《彌陀經》、《觀音經》、《地藏經》、《心經》,是無價之寶,載在大藏中。凡有念經祈福消災者,須是志誠懇切,身體力行,舉心動念,閑邪存誠,禮拜懺悔。齋主若無信心,亦莫起此念頭。僧道若無齋戒,切莫起此貪心。
偈曰:
藏經功德大如山 勸君莫作等閒看
若無信心休貪望 僧道無戒也是閑
三乘妙法古今傳 開度人天大因緣
生死海中念佛勝 人天路上作福先
武帝問云:「拜塔禮佛功德如何?」
答曰:「拜塔禮佛,功德無量。須當預先齋戒,沐浴更衣,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況多拜乎!經云:禮佛之人,從自足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王位之報。以此禮佛功德因緣。當得百福相好之身。禮拜之時要五體投地,猶如品字模樣。合掌當胸,恰似皓月團圓。三業投誠,一身端正,當如面對真佛真菩薩,不可左斜右側,不得回頭轉面。談論戲笑勿吐痰涎,汙佛淨地。香燈茶果,晝夜殷勤。禮佛如是,拜供亦然。所謂毗盧塔、華嚴塔、多寶塔、阿育王塔、佛舍利塔。佛有無量寶塔,不可具說。凡欲禮塔,俱是八萬四千拜為一藏。依前所說,拜塔禮佛,竭誠盡敬。若依此法奉行,當來必竟成佛。」
武帝又問:「念佛功德福田如何?」
志公答曰:「念佛功德,廣大無比。虛空可量,福德無窮。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十六觀經》云:志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定見佛往生淨土。」
復問:「放生功德如何?」
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經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緣,遂使升沉各別,以其生死輪迴,互為六親眷屬,改頭換面,不復相識。若能發喜捨心、起慈悲念、贖命放生者,現世祛病延年,未來當證菩提。
頌曰:
放生合天心 放生順佛戒 放生觀音慈 放生普賢行
放生無憂惱 放生少疾病 放生嗣胤昌 放生官祿盛
放生免三災 放生家門慶 殺生與放生 果報明如鏡
武帝又問:「世人多積財寶,勤加守護,凡所善事,不肯佈施者如何?」
志公答曰:「此人前世在因地中,佈施結緣作眾善因,今生得此福報。而今昧卻前因,聞說佈施作福,心生吝惜。《藥師經》云:其心不喜,說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是人受盡夙福,來生必受貧苦。如人下嶺,一步低一步。其中復有貧苦者,又有減口齋僧,隨喜積福,如人上嶺,一步高一步,受盡今生之苦,再生必得其福。
偈曰:
施捨恰似井中泉 早期打去暮來填
待等三朝不去打 井水何曾滿出塍」
武帝又問:「世間之人,卻有不平。貧者太貧,富者太富,苦者太苦,樂者太樂。是何因緣?」
志公答曰:「我佛觀見其因,才說其法,教人要修。今生富貴者,係他前世,積功累德。現世貧苦者,是他前世,不肯修因。所以貧富苦樂,皆由夙世分定,誰人強求不得也。」
羅漢偈曰:
富貴貧窮各有由 夙緣分定莫強求
未曾下得春時種 空守荒田望秋收
武帝又問:「富貴之人正好享福,卻有短命者;貧苦之人憂愁苦惱,有八十而命長者,如何?」
志公答曰:「富貴短命者,是他前世,肯修肯捨,雖然佈施,不肯齋戒,又好殺生。富貴而短命,是以被殺生靈,俱在陰府呈怨,所以善惡業緣,罪福纖毫無差。如是禍福相連,還他自受,所以今生,正好享福。奈因短命,斷他一半福田,以補生靈去了。又有孤貧八十而命長者,是他前世,不肯佈施,雖無佈施,為人不曾殺生害命。是故今生,注他命長受苦也。」
偈曰:
因果分明定不差 古今種豆豈生麻
善惡若無罪福報 聖賢豈肯信服他
又問:「施飯鐘月米,及打盆頭米,其福如何?」
志公答曰:「如此積善,有大利益,亦要信心久遠,歡喜不退。若無喜捨,福田也薄。信施難發善心,僧道要知慚愧。戒律云:『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不易。我食一粒米,耕夫汗淋漓。若然消不得,披毛戴角還。』須知勤事三寶,誦經禮佛,奉報四恩,現生長福消災,異日同登佛地。」
偈曰:
若要開通佛法門 殷勤供佛及齋僧
如來啟教多方便 人間天上種福田
滴水添河積福多 毫釐施捨感恩波
不信但看梁武帝 曾施一笠管山河
羅漢偈曰:
朝中宰相與王侯 富貴皆由夙世修 昔世為人肯佈施 端嚴相貌佛中求
不是修來何所得 成道做佛是清修 釋迦原是皇宮子 觀音也是聖女修
育王不戀皇宮貴 棄位入山吃苦修 普勸男女眾高賢 切莫慳吝退善緣
莫教一日官事到 說著官司便有錢 唆人結怨罪無邊 鬥亂兩家枉用錢
勸君息卻心頭火 何消怒氣到官邊 世上迷人第一蠻 縱有神仙化也閑
惡求千貫容易得 善化一文真個難 肯修之人莫道難 喜捨慈悲不等閒
眼前保得無凶禍 他時免過鐵圍關 閑飲閑飯養閑身 苦戀奔波不肯休
山中靜坐佛歡喜 鬧市場中勿耽留 螺蚌修成珍珠子 鱔鰍誥鬥日夜求
蚯蚓尚能知聽法 人不修時空錯過 善人端的似青山 惟有青山不改顏
你問青山何日老 青山問你幾時閑
武帝又問:「世間富貴之人又得福壽雙全、相貌圓滿者,是何因緣?」
志公答曰:「如是之人,是他先世,向佛門中,清淨持戒,作諸善業而來。是以今生,在富貴之家,長者之門,托生為人,相貌端嚴,六根清淨,無病無苦,受用大福。若到夏天,便有涼亭水閣;若到冬天,便有紅爐暖閣。出入往來,縱橫自在。人人恭敬,個個欽崇。好親好戚,好妻好女,好子好孫。左右奴僕,時時擁護;財寶豐盈,受用不盡。是他前世行佈施、結緣修來的自然之福,有誰人強分得他!雖然如此獲福,更要及早回頭。
頌曰:
受福有時盡,人壽有幾長,若複不再修,也是夢一場。誠哉實言歟!
志公長老歎富貴偈曰:
寒風凜凜雪花飄 多少豪門富貴嬌 暖閣紅爐炙炭火 金瓶酌酒嘗香糕
身穿綾羅並錦綴 日食馨香滿口消 觀看如斯受大福 夙生曾種善根苗
今生富貴受榮華 皆是前生種善芽 莫道人間無活佛 分明報在長者家
左右梅香圍擁護 繡鞋三寸羅裙遮 又向福中重作福 猶如錦上再添花
武帝又問:「有一等不善之人,不營家計,不務生理,不作好人,不修片善,結黨成群、去為強盜劫賊者,如何果報?」
答曰:「此人歷世,不植善根,多造眾惡,慳貪嫉妒,毀辱良善,所以今生註定,貧窮困苦人。不耕田種地以為活計,不生好善之念頭反起邪惡狠心,結黨成群,各處為盜,劫虜人財,只圖己富,不顧他貧,——這等人,如同雪上加霜,苦上加苦也。一日大命將盡,或遭官府刑禁,笞杖徒流,或分屍,或銼斬,一死入獄,再無出路。閻王殿上,業鏡台前,照出分明,絲毫不昧。該殺之輩,帶累父母,及其眷屬,同入地獄。受苦滿足,罪畢為人,貧窮諸衰而自困苦,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恒為他人之所惡賤。無量苦事,說不能盡也。」
志公禪師歎貧子偈曰:
手持羹碗叫長街 頭無巾帽腳無鞋 夜宿橋亭並冷廟 日攜袋棍倚門挨
寒風凜凜雪花飛 多少貧人盡皺眉 家內無柴並缺米 腹中餓凍受孤悽
妻兒身上衣襤褸 子女聲聲叫肚饑 不恨前生無善種 猶怨天地有高低
貧窮困苦受災殃 夜臥眠床不安康 破衫爛裙難遮體 無鞋貼地屋無牆
竹釵插鬢遮頭面 手指糙粗似生薑 觀見這些貧乏相 皆由前世不燒香
「昔日幽州有一人,姓毛名侃,一生為人不善。家裏貧窮,不去營生,懶惰過日。不信因果,各處騙詐僧人錢米,歸家度日。其妻勸諫,全不依從,用心奸惡。一日陽命將盡,即被當山伽藍拿去,銖錄對算,一夜之間,即將毛侃,改變畜生之形,豬頭驢腳,象耳獅鼻,拘入山門,來掃佛地。是時庵中眾見,盡皆驚嚇,不知是何怪異。毛侃即時開口,告眾人言:『我今不是別怪,正是毛侃,只因心不信善,每每騙詐汝山門錢米,歸家度日,至今被爾蛇王(護法神)拿去,將吾改變這個形像,拘入山門,打掃佛地。受斯罪報,苦不堪言;今後果報,落在地獄。』說是話畢後,再不能言。故載因果,流傳於後。」
偈曰:
幽州毛侃斯人流 負騙山門債未酬
兩片魚腮並象耳 一雙驢腳帶豬頭
從前造作無邊業 佛地從今掃未休
奉勸山門來往者 僧物切莫生貪求。
復問:「山門中這等因果浩大,無人敢向山門來往,如此究竟,不得了也。」
答曰:「山門中雖然因果浩大,但要人人深信因果,勿向山門閑擾,騙詐僧人財物。吾佛門中,正要善人來,何妨惡人至。雖是惡人,若肯改邪歸正、去惡從善、不貪不取者,乃是降惡之菩薩。有等人裝點個善人樣子,卻又貪取僧道財物,這等人可謂善中之羅剎也。」
又問:「佈施僧人袈裟戒衣、鐘鼓法器者,其福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脫人身;捨戒衣者,生生世世飽暖;捨鐘鼓法器者,出世為人,音聲響亮,得好名聲之報也;捨鞋襪者,再生不用入廚房,有人奉事;捨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經險隘。」
武帝又問:「再有僧道來化,吾則多施與他,不許他到處去化緣好不好?」
答曰:「不好也。我佛啟教平等法門,不當一人獨自得福。務要普化世人,各發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輪。經云:寧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以此乃是我出家人之願力也。但凡積福,不拘多寡。可量家中之有無,隨心而作福。滴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何以成聖?小惡若為,足以滅身。若論財多而為勝,則富者可作,而貧者永不能種善根。見人為善,發歡喜心,稱讚一言,可以同得其福,何況隨緣佈施者乎!
古德頌云:
面上無瞋真供養 口裏無瞋出妙香
心上無瞋無價寶 無掛無礙是真常
三寶門中福好修 一文喜捨萬文酬
與君寄在堅牢庫 世世生生福不休
志公長老說:「世人好善、要積福者,只可擴充心量,亦當善對妻子說。恐有妻子不賢,打退丈夫之道心,能令丈夫而不得因緣也。昔有一長者,十分大富,與佛有緣。感動神仙下凡來,欲來度他,化作老人,去賣草鞋,直至長者面前叫賣。長者見其草鞋甚好,心中欲買,問老人曰:『要價多少?』老人答曰:『長者欲買,可與我黃金三兩。』長者依允,回家去取。就被婆婆罵了一場:『公公你是癡了,如何一雙草鞋要黃金三兩?』長者就聽婆婆之言,出辭老人曰:『我且不買你草鞋,因你價太高了。』
神仙聞說,乃作一偈而去:
三兩黃金價不高 草鞋做得甚堅牢
長者莫聽婆婆說 也得仙家走一遭
長者聽偈已畢,回頭不見老人,方知是神仙來考究我。當時捶胸,大懊大悔。福緣淺薄,太無造化。世間多有婦人不賢,打退丈夫好事,能令不得善緣也。
偈曰:
昔世已曾植福田 今生自有大因緣
慳貪不舍神仙去 大悔捶胸也枉然
又問:「有等僧道,掌管山門不為生死大事,專圖財寶豐盈,刻薄待眾,肥養己身,自不持戒,反謗他人,倚大壓小,不照公平,打罵徒眾,恒使歪心,——此人日後何如?」
志公答曰:「掌管山門,扶持常住,為人師者,豈是容易。自己行藏顛倒,又無正法教人,清規不識,戒律不明,又自爭大,要人恭敬,傲慢貢高,行邪險境,不知廉恥,沽酒食肉,吃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雜話,正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有日時衰運退,禍災臨身,損害山門,罪業不輕。現生當受諸苦報,命終入阿鼻如箭也。」
武帝歎曰:「居佛地,而不信因果;吃檀那,不思報恩惠,吾未如之何也。是事且置。」再問一端:「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祿,更有恃執官勢,不依公平正直,判斷究治,苟用酷法刑杖騙民財者,後日如何果報?」
志公答曰:「其官受盡前生福報,待他陽命一盡,陰府閻王,業鏡照出,絲毫不昧。依他自己,本業判斷。罪輕者,罰出陽間為水牛——大力之畜,與人耕田,償還宿債;或有罪重者,罰作蛟龍,拘向四天下行雨,灌溉山川,滋養萬物,償民夙債,恒被風伯雨師鐵棒捶打,遍身鱗甲,生諸毒蟲,鮮血長流,晝夜受苦,無有休歇也。」
又問:「或有為官清廉、公平正直、無騙害者,如何?」
答曰:「為官清正、無私曲者,命終之後,得做城隍,或為名山洞府之神明也。上受天敕,下受民供,享祀之報。其中又有陰德相助者,得為冥司主宰,做閻君也。」
武帝又問:「天下衙門中,一切辦事當差人等,不依公道,倚官為勢,嚇騙良民,及各鄉裏中尊長老人、地方紳甲人等,心不公平,不依道理,騙害民財者,有何報應也?」
志公答曰:「衙門中辦事當差之人,恃官騙害民財者,死後罰作山中野獸,見人疾走,驚嚇之報。他因嚇騙良民,而今驚殺報他。又有地保鄉紳人等,心不公平、私騙人者,命終之後,罰作牛馬豬羊六畜還人夙債,直待還清,再托為人,貧窮困苦,人所賤惡,不得自在也。」
武帝歎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隨人自召。想我郗氏皇后,生前造何等業,死墮蟒蛇之惡報?再祈我師,說其因緣。」
志公答曰:「我主郗氏皇后,生在宮中,暗造輪迴。我主不識他心種種不善,扯破我佛妙法蓮經,嫉忌我主學佛修行。妒憎六宮,欺壓良善,誹謗三寶,假意齋僧。又將五種污穢腥膻之肉,外用面裹,供佛齋僧,特來破我眾僧淨戒,壞佛清規。幸我山僧,各得明心見性,不中他計所壞。所以吩咐徒眾,自造香齋,藏在身懷,盡將娘娘汙齋,換在袖中藏隱,取自素齋。食獻娘娘。齋猶未結,郗氏娘娘,掩口而退,大笑入宮。他卻心生歡喜,沒奈神祇惱怒。山僧轉庵,即把汙齋,丟在園中,出生蔥蒜薤韭胡蔥幾種穢汙菜,是故吃了五辛者,禮佛誦經悉皆得罪 。所以禍福隨心作,苦樂自家當。是以郗氏娘娘,每被三界善惡神祇,計其過惡纖毫不昧,死去閻王殿上業鏡台前,照得分明,善無一羽,業重千鈞。故貶落蟒蛇之形。若非我主修善,娘娘永不超升。古云:『善惡若無罪報,乾刊必定有私也。』
佛法從來不妄言 只因譭謗自招愆
世間國母何尊貴 墮在蟒蛇蟲類邊
又問:「從前不知因果,故作誤為,造作五逆十惡,譭謗三寶,不敬尊經,自己不能佈施持戒,而反譭謗他人修善,後有慚愧,回心向善,——如此者如何?」
答曰:「苦海茫茫,回頭是岸。又複知罪悔懺,知過肯改,知福肯作,知心肯修,作佛亦不難矣。」
武帝含笑歡喜而曰:「朕今於百尺樓,焚鼎香問我師,前生今世、後來因果、善惡報應,弟子一一皆知,心明意解,喜贊不盡也。經云:我若未能發問者,惟願師重宣說。能令大眾,咸得聞知,可以上報佛恩,下度群品。唯願吾師,轉大法輪。」
志公歎曰:「我王所問者,猶恐推而不信,況復大法,難信者哉!已發如是之意,吾將懺法,顯果報事,宣說幾種,令人加信。大眾當知,善惡二輪,未曾暫輟,果報連環,初無休息,貧富貴賤,隨行所生,非有無因,而妄招果報。
故經言:
為人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從佈施中來;為人長壽,從持戒中來;為人端正,從忍辱中來;為人勤修而無有懈怠,從精進中來;為人精明遠達,從智慧中來;為人意聲清徹,從歌詠三寶中來;為人潔淨,無有疾病,從慈心中來。為人長大殊好,恭敬人故;為人短小,輕慢人故;為人醜陋,喜瞋恚故;生無所知,不學問故;為人顓愚,不肯教人故;為人喑瘂,謗毀人故;為人下使,負債不償故;為人醜黑,遮佛光明故。生在裸國,輕衣搪突故;生馬蹄國,著屐履佛前漫行故;生穿胸國,作福佈施生悔惜心故;生獐鹿中者,驚怖人故;生墮龍中,喜調戲故。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見人歡喜者,多結善緣故;生遭官事者,籠繫眾生故。
聞說法語,於中兩舌、亂人聽受者,後墮耽耳狗中;聞說法語,而心不參采者,後生長耳驢中。慳貪獨食者,墮餓鬼中,出生為人,貧窮饑餓;惡食飼人者,後墮豬、貓、蜣螂之中;劫奪人物者,後墮羊中,人剝其皮,食啖其肉;喜偷盜人者,後生牛馬中,為人下使;喜說妄語又傳人惡者,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畢得出,生鴝鵒中,人聞其聲,無不驚怖,皆言變怪,咒令其死;喜飲酒醉,後墮沸屎泥犁之中,罪畢得出,生猩猩中,猩猩罪畢,後得為人,頑無所知,人不齒錄;貪人力者,後生象中。若處富貴,為人上者,鞭撲其下,為下之人告訴無地,如是之人,死入地獄數千萬歲,受諸苦報;從地獄出,生水牛中,貫穿鼻口,挽船牽車,大杖打撲,償往宿債。
為人不淨,從豬中來;慳貪不施捨者,從狗中來;狠戾自用,從羊中來;為人輕躁,不能忍事,從獼猴中來;身體腥臭,從魚鱉中來;為人含毒不息,從蛇中來;人無慈心,從虎狼中來。
「如經所說,甚可怖畏。一切大眾,當依佛語,改往修來,勿生譭謗。經云:『不信之罪,眾罪之上。』古人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武帝贊曰:「善哉善哉!吾今聽師說,如日當空,似月印潭,澈底分明,心無疑惑。吾師說法如流水,弟子聞經似甘露。朕今紀錄,給付臣僚,流布天下,咸得聞知。普願一切,人天眾信,入佛法大海中,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志公禪師過現未來因果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