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8 21:51:51紅塵佛子

十殿閻羅 與 「閻魔王」

                                                                        





又作十殿閻羅。閻羅,即閻羅(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被一般人視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其後此一思想混入佛教,並傳入我國,而與道教信仰相結合,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說。又廣義而言,「閻羅」除指閻羅王外,尚泛指整個幽冥世界(地獄);閻羅十殿,即指冥界之十王。

冥界十王之信仰,約起於唐末五代,然關於十王之起源,則有諸多異說。據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等載,唐代道明和尚神遊地府時,見十殿之冥王分別審判亡者之罪業,寤後遂一一敘述之,此信仰因而流傳於世間。然據地藏菩薩像靈驗記所載「清泰寺沙門知(智)祐感應地藏記」之事蹟,謂於後晉天福年中(936~944),有西印度人知祐來華,攜來地藏菩薩之圖相及本願功德經,圖相上中央畫有地藏菩薩像,左右兩旁即為十王之像。依此而言,十王恐係印度所傳;但文中所用十王之名稱多為我國之稱呼,且其形像亦多穿著我國古代之道服,由此推測,印度所傳之說似不足採信。此外,唐末以後所流傳之「預修十王生七經」中,亦載有十王審判之情形。另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五載,歐陽修早年多病苦,曾於夢中見到冥府十王,並問知有關齋僧造經可得利益一事,醒後病癒,遂益加敬佛。

在我國一般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深受佛教影響,尤其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最深,故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羅王,即: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森)羅王、六殿變(卞)城王、七殿太(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此十王各有不同之職司,分別審判亡者於陽世間所犯之罪業,而施以刑罰。

此一混合佛道二教之十王信仰,傳入日本後亦頗盛行,現今日本各寺院所收藏十王之繪畫及雕刻,其形像多為中國式,有許多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又日本大德寺、法然寺中所藏之十王繪畫,係我國元代初期南方佛像畫家陸信忠所繪。

關於十王本地之說,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舉,十王皆由本地之佛菩薩應化轉變而來,如一殿秦廣王之本地為不動明王,二殿初江王之本地為釋迦如來,其他三殿至十殿之本地,依次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阿閦如來、阿彌陀佛。

另就十王之名稱而論,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十王供」條所舉,十王之名稱,在經典傳記中可考者有六,即於提謂經中可見閻羅、五官二王之名,於華嚴感應傳中可見平等王,於夷堅志中有初江、秦廣二王之記載,於古今譯經圖紀卷二中則有太山王之記載。此外,五官王亦見於灌頂經卷十二、淨度三昧經、經律異相卷四十九等中,閻羅王更廣見於諸經論中。又據法苑珠林卷二十六所引之冥報記、以金貢太山贖罪經等所舉,太山王原稱為太山府君。另善導之法事讚中,舉出五道、太山二神,其中,五道神即相當於五道轉輪王。

蓋閻羅十殿之信仰,雖係佛教信仰與我國民間信仰之混合,然此一信仰自古以來已深植民間,除將佛教中之「因果輪迴、善惡報應」等道理加以宏揚外,更發揮警世勸善之功用。

 

閻魔,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閻羅、剡魔,意譯作雙、雙世、遮止、靜息、縛、深惡勝業、可怖眾、平等。閻魔王,梵名 Yama-rāja,又稱閻羅王、閻王魔、琰魔王、閻魔羅王、焰魔邏闍、閻摩羅社、琰魔邏闍。略稱閻羅、閻邏、焰羅、剡王、閻王、死王。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總司,地獄之主神。於上舉諸譯語中,雙,謂兄妹共為地獄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稱雙王。雙世,謂並受苦與樂之意。遮止,謂遮止罪人更造惡業之意。靜息,謂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靜息之意。平等,則謂業鏡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閻魔王之諸多異稱中,以「閻羅王」一稱廣為世人所知、所用。

閻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乃日神(梵 Vivasvat)與娑郎尤(梵 Saranyu)之子,與其妹閻美(梵 Yamī)為同時出生之神祇,故稱雙王。另據波斯古經阿凡士塔注(Zend Avesta)載,人類之祖威梵哈梵特(Vīvanhvant)始作蘇摩酒以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為伊摩(Yima),此子即是夜摩。由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發達之時代,或在吠陀時代之後期,此神與水天(梵 Varuna)、祈禱主(梵 Brhaspati)、阿耆尼(梵 Agni)三神有密切關係。

梨俱吠陀中,亦載有關於此神之讚歌,及此神與其妹閻美之對話,其中,閻美稱夜摩為「唯一應死者」(梵 eka-martya),且夜摩亦欲死,故願自捨其身,入於冥界,而為眾生發現冥界之路,是為人類最初之死者,被稱為死者之王。此時代夜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遠之處,係一常奏音樂之樂土,有二犬為使者,常徘徊人間嗅出死者,以導之入冥界。然於阿闥婆吠陀中,則將夜摩之住所轉至下界,稱為夜摩城(梵 Yama-pura),係專依死者生前行為之記錄而司掌賞罰之神。至史詩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中,亦詳細記述夜摩恐怖之相貌,穿著血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此時代之夜摩具有兩種性格,一即所謂之死神,率領諸多使者奪人之生命,故當時稱「死」為往夜摩宮,稱「殺」為送夜摩宮;另一則為死者之王(梵 Preta-rāja)、法王(梵 Dharma-rāja),住於南方地下,為祖先世界(梵 Pitr-loka)之支配者。

後世印度教神話傳說中,則將夜摩視為專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之恐怖神。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後,受上述諸種思想之影響,故夜摩一方面為居於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則為冥界支配者、人類行為審判者之閻魔王。

關於閻魔王之攝屬與性質,於諸經論中有諸多異說,可歸類為下列五種:(一)地獄趣攝,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二等所舉,在閻浮提之南,大金剛山內,有一閻羅王宮,其主名閻羅王,此王雖君臨地獄界,然亦同其他罪人一樣,於晝夜三時仍須受火熱之苦。(二)鬼趣攝,或餓鬼趣攝,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俱舍論卷十一等所舉,閻魔王為惡鬼(或餓鬼)之主領,號閻魔鬼王,住於閻魔羅界(餓鬼世界)。(三)閻羅王趣,於六十華嚴經卷十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等,將閻羅王界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並舉,由此推測,此等經論或認為在三惡道之外,另有一閻羅王界,此三惡道不為閻羅王所攝屬。六十華嚴經卷十一(大九‧四六九上):「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愛繫縛在生死獄,常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四)變化作,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二十唯識論等所舉,閻羅王化現於地獄中,以教誨罪人知其罪業,及所應受之刑罰與獄名。(五)菩薩作,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等所舉,菩薩化現為地獄主,以教誨罪人。又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所舉,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堅固誓願力,化現梵天、自在天、禽獸身、地獄卒身、閻羅王身等,以濟度一切眾生。

另就閻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論,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起世經卷四等載,閻羅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間,明示無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免墮於地獄中。又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經、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中,則以生、老、病、死及治罪為閻羅王之五使者。流傳於民間之「閻羅王的三封信」故事,即是根據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編而來。

閻魔王之思想經由佛教傳入我國後,與道教之信仰相結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閻羅十殿等說。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載,閻羅王為冥界十王之第五,本地為地藏菩薩,係於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個「七日」)時之冥王。據傳閻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係大海底東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喚大地獄,及十六誅心小地獄。亡魂在抵達第五殿前,須先至「望鄉臺」上觀望子孫在陽間之情形,後才至此殿受審判,此殿閻王鐵面無私,判刑正直嚴厲,加上十六誅心小地獄專誅世人之橫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個個心驚膽顫、面容憂懼,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慘刑。

閻魔王在密教中攝屬於天部,稱為焰摩天,為護世八方天之一,十方護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外部二十天之一。〔八十華嚴經卷十、灌頂經卷十一、卷十二、鐵城泥梨經、大日經卷一、卷五、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二○、大寶積經卷七十五、淨度三昧經、立世阿毘曇論卷六、卷八、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卷四十六、華嚴經探玄記卷六、玄應音義卷十三、卷二十一〕

 

註 : 1.以上摘自佛光大辭典

      2.人死之後經過中陰期,然後根據在陽世間各自所行持的善、惡二業力,隨即進入六道輪迴的轉換。上三道分別為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下三道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陽世親屬欲知其親人往生後投生於六道中的哪一道,參考如下 :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腳底板的湧泉穴有餘溫是熱的,此人墮地獄道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下身(小便之處)有餘溫是熱的,此人墮畜生道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肚臍眼有餘溫是熱的,此人墮餓鬼道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心窩有餘溫是熱的,此人轉投人道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喉管有餘溫是熱的,此人轉投阿修羅道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泥丸宮有餘溫是熱的,此人轉投天人道

若往生者死後全身冰冷,唯獨頭頂頂門有餘溫是熱的,此人轉投極樂佛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