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做100分的父母?
|
Part1:你是不是一個「100分的父母」?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很難避免與其他的家庭作比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養得白白胖胖?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得到第一名?如果又遇上比較「熱情」的長輩,更會不吝嗇與新手父母們分享自己養育孩子的心得感想,但每一個人帶孩子的方式不盡相同,林林總總的育兒知識壓在新手父母身上,更是累積了一股莫大的壓力。加上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育兒的知識幾乎是信手拈來卻更讓人眼花撩亂;不只是網路,坊間許多書籍的封面更有斗大的標示「育兒知識不可不知」、「你一定要做的育兒常識」,這些資訊讓不管原先是不是想要當完美父母的族群,壓力感受更大了。
到底要不要當100分的父母?
種種壓力與外界眼光放在一起,爸比媽咪們有時可能會感覺到很挫折,擔心自己是否哪裡做得不夠多,才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期待。訪問媽媽PLAY親子聚會負責人陳安儀,及聯合心理諮商所駐地心理師姚以婷時,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答案:「什麼是100分的父母?」
陳安儀表示,要做100分的父母很困難,因為每一個人心中所認定的理想父母不太一樣;每個人所認為的「理想」,會因為原生家庭、所受到的社會經歷不一樣,對「重要的事」的認定也會不同;姚以婷心理師則認為,100分其實是一個過度的期待,而期待會變成一種壓力。姚以婷心理師問:「何謂100分的父母?你看過100分的父母嗎?」即使是資優生,也不可能每一次考試都會得到100分,因此父母更不需要將自己目標放在得到100分;若自己的心態只強調得到100分的成果時,往往就會忽略了盡力去得到100分的這個「過程」,而這是相當可惜的!父母們為了照顧孩子,每天要做的事可能有100件,如果一直在意其中一件做不好的事,對心理來說非常不健康;家長們也可以試著思考,如果真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做好,那麼早就可以成為一名育兒專家了不是嗎?
陳安儀分享了一本她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籍,裡面寫到:希特勒的媽媽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嗎?書中描寫一位19歲男孩犯下了校園霸凌槍擊案,而這男孩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母親是一位助產士,他的父母就是不稱職的父母嗎?當一個家庭出現了一個各界評定「失敗」的孩子,那麼這個家庭就是失敗的嗎?所有的問題都非常值得家長們靜下心來思考,畢竟在教養孩子時不是複製貼上這麼簡單,也沒有任何一個研究能清楚告訴我們:這麼做,孩子一定能成功!以前也許大部分的人都會把孩子的問題歸咎於父母身上,但陳安儀認為,當自己當了父母以後才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稱職、盡責的優秀父母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嗎?
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她出身於鄉下農家,卻養出了一位具有高知識水準、且當了總統的兒子,現在卻進入牢獄且官司纏身,那麼他的母親是一位成功的媽媽、還是失敗的媽媽呢?
壓力,絕大多數來自於和其他人的比較
會想要成為「完美父母」,大都是和別人比較之下得來的壓力,從小時候比較誰的小孩先學會講話、誰的小孩養得比較高比較胖、誰的小孩先學會識字…;大了可能會比較誰的小孩功課好、誰的小孩會講英文…。比到後來回頭想想,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誰到了40歲不會講話、不會寫字?」陳安儀說。而且如果硬是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那自己要不要和別人比較呢?比來比去的結果可能就是越來越不開心,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完了這些人、人外還有人,永遠都比不完!如果能看穿這一層比較的關係,並把持住自己的想法,那麼壓力必然可以減少很多。
即使父母不刻意讓孩子和別人比較,很多行為和成績仍會分別出每一個人的優劣,陳安儀的作法是只要求孩子不要表現的最差,達到中間的水準、趕得上別人就都可以接受;每一個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部分,擅長的部分一定要盡力而為、陳安儀也會使用辦法幫助他的孩子在擅長的部分有更好的發展,她就覺得很足夠了。
姚以婷心理師解釋,當父母把對孩子的期望變成一種壓力,當孩子未達成期望時,父母就會將其轉化成一種焦慮,進而會有自己不如人的心態、內在的罪惡感、並擔心是否自己生理方面出了問題(沒有奶水,是不是就不是一個女人?)。
孩子喜歡,比表現更重要
訪談的過程中,陳安儀也提到自己曾把女兒與別人比較的經驗:知名藝人媽咪傅娟的女兒和陳安儀的女兒同樣都有學習提琴,傅娟的女兒在大提琴領域的表現非常出色,還曾獲得大提琴比賽相當優秀的名次,反觀自己的女兒在小提琴檢定時還不太能通過某些項目,於是忍不住覺得為什麼花了如此多的心血及金錢卻得不到一個好結果;直到後來在女兒學校的日記中看見她對於小提琴及音樂的熱愛,便覺得即使表現得沒那麼好也沒關係了。
完美父母,對自己及孩子的影響也不小
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的壓力大,不利於孩子課業表現,也會使孩子對學校及課業產生無力感、不想去學校甚至會產生放棄感;另一項英國研究則指出,壓力大的父母,會影響兒童的健康。可見得即使父母未將自己的壓力告訴孩子、或放在孩子身上,仍可能會在潛在的部分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自己又不懂得放鬆,引起焦慮、抑鬱,無法享受養育子女的快樂,孩子們也會備感壓力;孩子的成長是快速的,有壓力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只會感受到辛苦,沒辦法好好體會與子女共處的20年快樂歲月,及家庭的融洽和諧。姚以婷心理師認為,既然有機會成為人父人母,就好好享受過程,何苦把養育視為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讓家庭氣氛不好呢?
不當100分父母,但要盡力而為
從兩位專家的回答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世界沒有「完美父母」,既然沒有完美父母,那還有哪方面是要盡力而為的呢?陳安儀認為,她會盡量在工作、家庭、親子之間抓到平衡點,在不喪失自我的狀況下為家庭為孩子作一些付出;但是父母本身仍是在過自己的人生,既然知道不是花越多時間就能教出越優秀的孩子,就應該先決定自己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奉獻在家庭當中。而陳安儀所謂的付出包括了:給孩子溫飽,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衣食無虞、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也要盡力維持夫妻良好的關係、在經濟方面,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盡可能的陪伴他們。
姚以婷心理師認為,身為父母重要的是提供孩子安全的、具滋養的及開放的成長環境,用此來支持孩子的夢想與培養孩子的能力。其實每一個家庭所能提供的物質環境平均來説都相當足夠,給予孩子的環境應還要充滿許多愛,像是小樹成長所需的養份;但要注意父母過高的期望不是愛,那只是父母自己的欲望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針對孩子的具體表現,在適當的時機,多多給予他們讚美和鼓勵;當孩子面對問題與挫折時,耐著性子協助孩子了解問題的情況,一同找出解決辦法;在情感上也要多多支持和同理孩子的處境,在態度上使用經驗分享,別顧著提起自己當年勇,孩子脆弱時,容易產生貶低或羞辱感受,需要父母的耐心傾聽。
某些情況下,父母仍需要放鬆心情看待
一開始陳安儀就像大部分父母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但慢慢接觸其他人以後,她也發現自己孩子有不足的地方。以她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在考試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漏寫答案的情況,陳安儀的孩子也不例外,她一開始很納悶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情況,後來發現其實大家的小孩都差不多,每一次都為這種事生氣或要求孩子做不到的事不見得對他有幫助,幾次之後對孩子的要求便開始減少,試著看看孩子其他好的表現,並改變自己下指令的方式,對孩子的幫助反而更大了!
姚以婷心理師也舉了一個好例子:很多父母非常在意孩子每餐要把飯吃完,但孩子偶爾少吃一點飯,對他的生理運作不會造成影響,父母不用有太大的壓力,以免孩子反而用不吃飯作為抗議的手段。
如果父母盡力陪伴後孩子表現的並不理想,例如課業表現不佳,父母有時情緒會無法控制。但事後父母應該要試著告訴自己,未來的事誰也無法控制,不該將孩子不好的表現怪到自己身上。姚以婷心理師認為,當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要先調整好心態,問問自己:「當時送孩子去補習或學習才藝的初衷是什麼?」如果是希望他快樂成長,就不要規定孩子必須照著自己的期待前進,「付出要甘願!」姚以婷心理師說。
Part2:這些情況,父母要盡量達到高分…
除了上述專家所提到父母應盡力而為的情況,我們也找出一些具體的情況提醒爸比媽咪,不只是對孩子要求,對自己也要要求盡力得到高分,給予孩子一個很棒的家庭環境!
要求孩子的同時,以身作則最重要
現在的台灣教育越來越要求「品格教育」,其實這門課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從家長以身作則做起;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孩子每一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見所聞都以父母為榜樣,當父母自己的行為得體時,孩子自然也會有良好的表現。以陳安儀的兒子為例,在班上他就是一個熱心助人的好榜樣,盡責的當其他不方便同學的小天使,在其他同學需要幫忙時更是義不容辭,學校老師也相當感恩的告訴陳安儀,班上有像這樣的可愛小孩,讓她覺得「很幸福」;女兒的老師對陳安儀的女兒也有相同的評語,同樣是熱心助人的好模範!這兩個孩子的個性是從哪裡來的呢?從陳安儀女兒的作文中就可以窺測一二,在「我的媽媽」這一篇作文中,她就形容自己有個熱心又雞婆的媽媽,下雨時還會幫忙開著車載其他沒有開車的媽媽們、也會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如此的耳濡目染下,兩個孩子自然而然的會習於幫助其他人,也不會覺得這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除了平時自然的個性,陳安儀在生活中也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先生在開車時因為搶快而搶紅燈時陳安儀也會提醒:「我們現在並不趕時間,你這麼做會給孩子很不好的示範。」就像是有些父母相當習慣與其他人互比名牌或價錢,那麼小孩的金錢觀自然也不容易建立起來,買東西就會要求非知名品牌不買。當父母要要求孩子時,不如先要求自己做好示範,那麼孩子的問題就會很快速且自然的被修正了。
與孩子一同充實自我、學習成長
很多家長也許會忘記,自己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要求自己才能給孩子最好的示範。陳安儀舉出她在作文班裡見到的情況:有一位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不錯,也很努力學習,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就遇上了瓶頸;陳安儀發現因為這個孩子閱讀的不夠多,辭彙變得越來越不足,所以無法寫好作文,她便建議這個孩子的媽媽晚上花一點時間與孩子閱讀幾頁書刊,卻得到媽媽以下的回應:「可是我自己也不喜歡看書耶!」又或者在一些家庭中會看到家長因為晚上很累,就會開著電視觀看好一陣子,但自己看電視的同時卻將孩子趕進房間裡作功課唸書,如此孩子怎麼會心甘情願的好好寫功課呢?
姚以婷心理師表示,很多我們所見到的運動神童、音樂神童從小就浸淫在父母提供給孩子非常充沛的環境,環境中的養份除了物質條件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情緒和心理」上是否提出給孩子成長的支持;在培養孩子的同時,父母應表現出對孩子該項才華的欣賞和支持,及對於該項才能的重視和肯定,孩子就會以父母為榜樣,吸收言教及身教。試想對體育有興趣的孩子,卻有一對看到體育台就轉台的父母,該如何持續保持對體育的興趣呢?
對於自我充實,姚以婷心理師提供了不少很棒的管道:1.不受時空控制的閱讀書籍,2.參加親職講座,認識其他父母,3.與其他的父母交換心得,4.觀察學習專業的幼兒教育如何與孩子互動,等同繳了一人的學費,孩子與父母都可以學習,5.參與坊間的親子課程及活動,以此更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
找出與孩子有質感的相處時間
陪伴孩子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即使在家有婆婆幫忙,陳安儀一定還是會抽時間讓自己陪伴孩子,但她同時也強調:「質」比「量」更重要,即使沒有辦法花這麼多時間照顧孩子,也必須要把握住每一次相處時間盡心陪伴。陪伴當中最好也要與孩子聊天說話,在這個過程中就會了解到孩子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也會從他們的敘述中知道他們生活及交友的狀況,能從當中推敲孩子在父母看不到的那一面是什麼樣子。睡前20分鐘就是一個聊天談心的好時機,在交談時應耐心的傾聽孩子的問題,也別急著否定他們的看法。
姚以婷心理師補充,家長陪伴小孩固然重要,但是家長自己的休息也非常重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營造正向的氣氛和交流,才能有最有品質的陪伴。若父母很疲累、沒有耐心的時候,便無法以正向的態度或耐心回應孩子的需求,如果是沒有品質甚至會有不好回憶的陪伴,那麼不如不要陪伴還比較好。
如果真的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姚以婷心理師建議以下幾種方式替代,但父母仍要盡量找出時間陪伴孩子:
1.確保孩子由有愛心、有品質的成人及環境照料養育孩子。
2.與孩子通話、通信,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父母關懷及珍惜的。
3.把握每次共處的時光,創造良好的交流印象。
尊重長輩,作孩子的好榜樣
尊重長輩也算是品格教育的一部分,陳安儀在訪談中特別提到這一點,她認為父母應該先好好思考,希望將來孩子要怎麼對待自己,那麼現在就要怎麼對待自己的父母。這個部分陳安儀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在家中陳安儀絕對不會讓婆婆做過多具有負擔的工作,尊重並照顧婆婆,也提醒兒女不管婆婆烹煮什麼樣子的晚餐,都要告訴婆婆非常好吃,不但養成了尊重長輩的好習慣,更讓兩個孩子從小就不太挑食。某些家庭中婆媳問題可能很嚴重,當孩子把媽媽的行為與對待奶奶應有的行為畫上等號時,容易會造成孩子不尊重長輩的情況。
另一個非常需要在孩子面前尊重的,就是學校的老師。陳安儀自己絕對不會在孩子的面前批評他們的老師,她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沒有辦法尊重學校的老師,那麼孩子自己也會無法學習到尊重與包容。
Part3:這些情況,別逼迫自己得到高分…
除了某些盡力而為的情況外,家長其實也應適時的放鬆心情,別把做不到的事看得太過重要,尤其是以下幾種情況,別給自己太多壓力,才能輕鬆開心的陪伴孩子長大!
當自己和別人的教養方式不一樣…
很多家長會因為「大家都在學」而感到緊張,好似當自己的孩子沒有學英文、沒有學注音就會跟不上所有人的腳步;陳安儀認為注音固然重要,但是這只是拼音的一種工具,不需要太計較現在的表現,其他的科目如數學、英文亦然,以後需要時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學習進修,因為不會,上課也會比較專心。
家長所安排的才藝課程也不應出於比較或擔心落後的心態,姚以婷心理師認為,會這麼做的父母都是被廣告洗腦的父母;比較健康的心態是提供孩子接觸不同活動的機會,且父母要量力而為,不只是量父母的力(時間及金錢),也要量孩子的力(時間以及興趣)。
想給孩子優渥的環境與生活…
陳安儀認為,不需要給孩子每一個他們想要的東西或是學習所有才藝課程,孩子們應該要學習世界上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完美的,或是他們想要就應該要得到的;因此父母也不需要賺這麼多錢去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所有孩子的物品也都是「夠用就好」,以鞋子為例,陳安儀為孩子準備的就是各種狀況需要的布鞋、拖鞋、涼鞋、雨鞋、球鞋等等各一雙,只要需要的功能有達到即可;玩具等禮物也只有在孩子生日及聖誕節等重大節日才能夠得到,孩子自然不會認為自己家中是很優渥的,也會珍惜得來不易的東西。
在陳安儀家中,只要孩子把東西弄壞了,修理或是購買的價錢就得一人出一半,若沒有足夠的零用金就要以勞動服務來補足。
家長也有生氣的權利
現在台灣主流的意識認為家長不應該動手打孩子,但同樣的也造成孩子無法無天的情況,網路上一段著名的脫口秀影片,更以誇張的手法形容當家長「尊重」孩子、不施以打罵教育時,孩子無法無天的行為。陳安儀在訪問中特別提到這一點,是因為她認為最近幾年太強調「不打不罵小孩」,很多的父母生氣而對孩子吼叫或動手後會過度的自責及愧疚,但陳安儀認為孩子在這個年紀就需要父母的管教,否則將來很容易會演變成無法無天、沒有禮貌的小孩。「打」就是體罰的一種,先進國家對於罪犯也都會使用如電擊、關監牢等等身體上的處罰,孩子也需要了解到當做不對的事時就會有被處罰的可能。
雖然陳安儀認為可以適當的管教小孩,但她一定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管教,所有的管教之前都是再三警告過,先告知孩子下一次再這麼做時會有什麼後果,並且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不想被打,可以用做勞動來補償)。
換作是自己沒做好的時候,家長就必須試著先反省修正;姚以婷心理師認為,會反省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好父母,等到反省出處理方式時,就應當適時的回頭對孩子處理,並坦承自己的想法與孩子道歉。多數的東方父母會把自己設定在比較高的地位,對孩子坦承錯誤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若希望自己能讓孩子學習到平等及坦承錯誤,那麼就不妨從自身做起,讓孩子了解到承認錯誤不是一件可怕及難以說明的事情。處理完成父母就不需要再想太多,但需留意確認孩子是否已釋懷。
Part4:沒有100分的父母,也沒有100分的孩子
前面所提到,大都是針對父母要不要得到100分,既然知道父母沒有辦法得到100分,那麼更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得到100分。
造成孩子壓力的情況
姚以婷心理師認為,造成孩子壓力的情況包括了:
1.在想法上限制孩子:「要聽話,不然你就不是一個好孩子。」
2.在情緒上限制孩子:「有什麼好哭的!不許哭了,男生要勇敢!」這會限制了孩子在情緒上的表達。
3.在行為表現上限制孩子:「哪裡有小孩像你這樣…」或「都4歲了還不會…」如此批判孩子的表現。
當父母有以上的情形,像是漫罵一般過度要求孩子,將對孩子的自尊、自信以及人際關係造成損害;許多孩子可能因為感覺自己達不到父母要求,而感到喪氣挫折,最後可能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一個「百分之百的好孩子」。這些情況終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將人生浪費逃避在責任上,可能造成極端的問題現象包括性別困擾(如同性戀)、學業困擾(如懼學症)、問題行為(如反社會人格)等等,因為太多的障礙,將使孩子容易被迅速得到快樂的不合規範行為所吸引。
該如何避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父母首先就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讓自己的要求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姚以婷心理師舉例說明:想像孩子是個跳高項目的初學者,教練卻告訴他:「你要跳超過160公分才是好選手!」就像父母會要求孩子盡量達到最好的標準一樣,是一個無效且過度的要求,無法達到要求的結果就是孩子感到退縮、自卑及膽怯,那麼這個要求就是一個「空洞而無用的要求」,畢竟孩子才剛剛開始嚐試,不可能一次達到父母理想的目標。父母應用鼓勵和自身的參與引發孩子的興趣,在孩子每一次達成小目標時認真的鼓勵和獎勵他,當孩子感覺到父母真心的肯定他時,才會朝著對的方向去努力。
100分的孩子不好當,100分的父母更是難為,親愛的爸比媽咪們,不如放鬆你們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成長、並享受這幾年難有的天倫之樂,至於當一個完美父母…盡力且時常反省就好!
陳安儀
現職:文字工作者、媽媽PLAY親子聚會負責人、陳安儀多元作文班老師
學歷:台大中文系
經歷:電視節目製作、影劇記者、台灣母乳協會副理事長及常務理事
姚以婷
現職:聯合心理諮商所駐地心理師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澳洲格里菲斯大學企業管理學士
經歷:IKEA宜家家居行銷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