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張百歲冥誕--談砂之器(小說-電影-電視劇等)
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我很迷推理、偵探小說,西方的作家除了阿嘉莎克莉絲蒂全部看完之外(因為圖書館有她的全集),其他的都斷斷續續看著,對於日本的推理小說我也非常喜歡,其中松本清張的「砂之器」是我非常難忘的小說。
當時看的是志文版,字比螞蟻還小,多達三、四百頁,我卻欲罷不能地在兩天內K完,心情激盪不已,而慣看推理小說的人總會對於謀殺事件的手法、原因感到好奇,其實看小說到一半時,就大概可推測出兇手,剩下的便是殺人動機原因和殺人的方法。
而「砂之器」在最後兩點關鍵的描寫,也都令我大感意外,且不說神奇的殺人手法,看書封上大大的「宿命」兩字,其實有著嘲諷和對命運的不由自己的巨大悲傷,這是書中最終使人感喟再三的原因。
兩、三年前的台北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拆遷問題引發社會關注,提到了這個在日據時代(1930年)即創立的機構,便是為了收容「痲瘋病患」,因為這個原因我再度想起跟「砂之器」小說中,那個宿命主題相關的病症。
范燕秋的論文「從樂生療養院、看傳染病隔離的歷史空間」提到
癩病(俗稱麻瘋)是人類很古老的疾病之一,由於癩病發病的晚期,患者的外貌產生極大的改變,使其成為最為人恐懼、也最被污名化的疾病。就台灣近代防疫史觀之,1895年日本治台之後引進公共衛生措施,近代式的傳染病控制也隨之出現。1930年創立的「樂生療養院」作為慢性傳染病、癩病防治的專門機構,相較於日治前期殖民政府所處理的急性傳染病,樂生院隔離空間設計,有極為特殊之處,也成為反思疫病空間的重要議題。
傅科(M. Foucault)在《瘋癲與文明》的開場,談論著西方中古時期痲瘋病的故事。也就是西方中世紀時代,整個基督教世界、痲瘋病院曾經多達一萬九千間,至十五世紀,多數痲瘋病院卻已空無一人。然而,就在痲瘋病從西方世界消失之際,乘載著精神錯亂者的「愚人船」隨之登場。傅科描述從「隔離痲瘋」轉向「放逐精神病患」的歷史現象,主要為指出:痲瘋病雖然消退了,但西方人附加在痲瘋病的價值觀與意象,即排斥或恐懼痲瘋,附加其可怕的負面形象,仍然深固的持續著;而且這種社會心理更轉向排斥精神病患、貧苦流民、罪犯等。傅科實深刻的指出:人類排斥弱勢以及邊緣者的心理結構,有著驚人的固執與延續性。
有位署名郭才子先生(不知是否是綠營人士討厭那位?)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
從聖經時代開始至今,在數千年的時間裏,有一種病被稱為「上帝之怒」或「撒旦的詛咒」,因為這種病不像其他瘟疫或疾病一般,要嘛短時間奪走性命,要嘛就痊癒,感染這種病的人外貌改變五官扭曲,可是人卻還活著。
有位香港網友指出:
日本的推理小說文本,一向有濃厚的社會批判介入意識。松本清張在《砂之器》中也沒有放輕這一點的探尋,電影表面上是為一位如聖人般的退休警員之被殺追查兇手,從而揭露出一名前途無可限量的音樂家的陰影身世。
然而背後的焦點重心,仍在於狠批日本社會對差別人等的歧視,從而往往迫人走上絕路。音樂家之所以要走上殺人滅口的絕境,全因為要掩飾生父為麻瘋病人的身世──因為在日本即使已有藥物可控制到麻瘋病的病情,社會上仍然對麻瘋病人有嚴重的歧視傾向,而音樂家正好自幼便被迫與生父流浪,於各處備受欺凌,這正是電影中的沉重命題。
帶著對「痲瘋病」的知識基礎與無理性的人性,就可以了解到「砂之器」要描寫的社會歧視下導致的悲哀的身世和殺人的動機......
一起來看這部小說、電視劇(2004年)、電影(1974)的總整理......
這位就是松本清張大叔。昨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百年冥誕,難道都沒人記得嗎?(射手座的好傢伙!本來本文昨天要貼的,但我實在太忙了......松本清張大叔真是抱歉,下次我會注意時間,以此簡文恭祝您百歲冥誕紀念!)
松本清張(1909年12月21日-1992年8月4日)日本著名的的推理小說作家。其作品的特點是用推理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會根源,揭露社會的矛盾和惡習,反映人們潛在矛盾和苦惱。他的創作打破了早年日本偵探小說界本格派和變格派的固定模式,開創了社會派推理小說領域。
他說,一但開始寫東西,就會陷入令人難以忍受的孤獨感和絕望感之中。
「有次為了寫雜誌的稿子,關在國際文化會館裡,但是怎麼都想不出來,一行也寫不了。意氣消沉,有種很想拋下一切的虛脫感。為了脫離這種狀態,我那時候想,去見了井上靖,他就會給我勇氣。」
後來去敲了井上氏宅門的這段逸話,還曾登在《井上文庫》的月報中。對於作家這樣艱苦的內面掙扎,雖然讀者們連點灰塵都感覺不到,但透過如此一文,即可得知身為一個作家所需的苦鬬。這一年,他發表了《點與線》,掀起之後的「清張熱潮」。
blog.roodo.com/mermaiddock/
1962年,「砂之器」小說初稿。
唯有跨越世代、擁有不朽魅力的文壇典範,才堪稱大師;唯有在時間與潮流的考驗下屹立不搖的,才堪稱經典。
引發「清張革命」、確立了「社會派」在日本推理小說界數十年正統地位的松本清張,最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
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讓慷慨慈善、義行足為典範的退休警察客死異鄉?
是什麼樣的完美犯罪,讓警方不惜南北追尋線索,
甚至需會同交通部、法醫學者、鑑識課人員共同緝兇?
一部盪氣迴腸、令人極度動容,觸動心靈深處的人性悲劇;
一部曲折離奇,掩卷之餘哀愁與悲憐揮之不去的社會派推理經典。
深夜,人跡罕至空蕩蕩的東京蒲田電車調度場內早發列車的車廂下,
一具慘遭毀容並意圖滅跡的屍體,意外地被發現了……
刑警今西榮太郎頂著烈日豔陽、磨破無數雙皮鞋,
遠至東北秋田、島根深山、大阪、京都、名古屋,
歷經數月的奔波探訪,命案才露出一線曙光。
揭開重重疑雲的同時,人性的卑微可憫與現實的無常悲涼,
交織成一部不可解的宿命樂章!
名人推薦
與其追求文章的華麗,毋寧寫出真實的文字。──松本清張
日本文壇早有「清張革命」之說。松本清張徹底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說,讓推理小說這個原本浮誇、通俗、帶有濃厚遊戲性質之文類,一轉而變得渾厚、嚴肅,確立了「社會派」在推理小說界數十年不搖的正統地位,更預示了後來推理小說許多次文類的開拓空間。──楊照(作家.評論家)
本書特色:
被譽為百年經典,書中人物之多,涉及的地理範圍之廣,敘述方式之綿密,辦案細節之縝密,小說中警方為了調查線索,幾乎跑遍了辦個半州島,一開始是東北的秋田地區,接著又向西去了出雲,之後又到伊勢、石川、大阪,幾乎繞了半個本州島。松本清張藉著對於各地風俗民情的描寫,幾乎作了趟本州日本旅遊一樣。
其他榮耀
數次改編成電影電視,2004年再次改編成電視,由中居正廣、松雪泰子、武田真治等一線演員主演,本片獲得日劇學院賞最佳作品,中居因此角色得到日劇學院賞最佳男主角。
作者簡介
松本清張(Matsumoto Seicho)(1909-1992)日本昭和時代最後一位文學巨擘!社會派推理小說一代宗師!
1909年生於北九州市小倉北區。因家境清寒,十四歲即自謀生計。經歷過印刷工人等各式行業後,任職於《朝日新聞》九州分社。1950年發表處女作〈西鄉紙幣〉一鳴驚人,並獲選為直木賞候補作品。1953年以〈某「小倉日記」傳〉摘下芥川賞桂冠,從此躍登文壇,開啟了專業作家的生涯。
1957年2月起於月刊上連載《點與線》,引起巨大迴響,開創了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先河。
終其一生,以其旺盛的創作力著作等身,涵蓋小說、評傳、紀實文學、古代史、現代史等,堪稱昭和時代最後一位文學巨擘,亦是後輩作家景仰的一代宗師。
日文版新潮文庫的小說書封。
(以下介紹來自「維基百科-砂之器」詞條。
《砂之器》是松本清張創作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書名的意思是「砂子做成的城堡」。於1960年5月17日到1961年4月20日間在讀賣新聞夕刊連載,同年由光文社出版。
1971年某夜,一名男子被殺害並陳屍於日本國有鐵道蒲田站的編組場。被害者身份不明,系被鈍器擊打頭部導致前頭蓋骨凹陷致死。唯一的線索是其被害前曾在附近小酒館與一陌生人對飲,席間流露日本東北口音,並曾多次提及「kameda」。被害者後被證實是自岡山縣英田郡外出旅行的三木謙一。儘管如此,警視廳的調查工作依然相當困難。搜査第一課的今西警部補通過追蹤三木的生前所為注意到一個叫本浦秀夫的男性。本浦秀夫生於石川縣的小村落,父親千代吉因罹患麻瘋病而遭母親離棄,父子從此流浪異鄉,在三年後於島根縣龜嵩郡受到當地巡査三木謙一的保護;父親後來得以進入療養所,而秀夫也被沒有孩子的三木夫婦收養。但不久秀夫從三木家逃跑,從此消失無蹤。原來秀夫逃到大阪後,在和賀家的腳踏車店內學徒;之後和賀夫婦因空襲雙亡,於是他假託和賀夫婦之子而化名和賀英良;日後他依託政治勢力成為頗有才氣的天才作曲家,受到世人的關注。但是他深怕自己的身世被人發現,於是把突然來訪並希望他探望生父的三木在蒲田驛殺害。隨著名為「宿命」的秀夫個人音樂會的落幕,等待他的是警視廳剛剛簽發的逮捕令。
改編作品與原作的不同
在以往原作與電視電影中,父子二人流浪的原因是父親得到麻瘋病,到了最新的電視版當中,和賀英良之父本浦千代吉因為一些理由而遭到村八分(被村人絕交),結果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在妻子病死後非常憤怒,在村裡放火,並殺害三十人後逃跑。其實這個設定是引自松本清張以津山事件為本的「趨往黑闇的獵槍」。變更設定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時代已經變化,再加上播出前一年的2003年11月,於黑川溫泉(熊本縣)發生一起拒絕原麻瘋病患者投宿事件,影響很大。此外,原作裡的秀夫是趁戰亂之繼而得以假冒和賀英良之名,不過為了時代整合性的問題,在新版電視劇中秀夫寫成在長崎孤兒院時,假冒在長崎大水災死去的小學同學之名而成為和賀英良。
同時,與小說版最大的不同在於「改變、潤色」。電影版(1974年)就已經做了設定上的變更,和賀英良由前衛作曲家變成天才鋼琴家與古典音樂作曲家,並且在這個設定上,他創作出基於以背負過去悲哀宿命為出發點的的鋼琴協奏曲「宿命」,而這首歌曲實際上則是菅野光亮(電影版、1974年、由音樂監督芥川也寸志協力完成)、千住明(2004年電視版)作曲,從此成為故事的三根柱子:即特定蒲田停車場殺人事件的嫌犯是某人、為了請求發下逮捕狀而開「搜查會議、和賀英良作曲兼鋼琴演奏(電影版還有「指揮」的任務)鋼琴協奏曲「宿命」的「大禮堂演奏會場」,同時在演奏時和賀腦海裡不斷浮現「過去的回想場面」-都使用這首歌曲,成為日本映射虛構史上最有獨創性的戲劇發揚及構成感情的淨化。
中文版的「砂之器」(獨步文化出版)
• 松本清張小說裡的犯罪,幾乎都來自於人的表裡不一、虛偽錯亂,想要推卸應該承擔的責任,想要冒充自己其實不具備的高貴人格,是松本清張眼中最大、最可怕的惡。
• 推理小說是松本清張的工具,他能寫出那麼多精彩的小說,因為他不靠巧思,他的推理是為了探究犯罪的動機,而鋪陳犯罪動機又是為了彰顯社會正義。
• 日本文壇早有「清張革命」之說,「清張革命」最早指的是松本清張徹底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說,讓推理小說這個原本浮誇、通俗、帶有濃厚遊戲性質的文類,一轉而變得渾厚、嚴肅。
• 「清張革命」真正革掉的,是日本文化的「表層意識」,是日本社會習慣性的「忽略壓抑」。透過一部部小說,松本清張不允許日本人繼續將不愉快的記憶、難堪的狀況、痛苦的責任,全都推到集體潛意識的黑暗角落裡去。 (摘自推薦序,楊照,歷久彌新的清張傳奇,頁007-010。)
※書名「砂之器」;砂子做成的容器,是什麼意思?
獨步文化的總編輯陳蕙慧,解釋為「以沙子堆砌的容器,象徵不實在的、隨時可能崩垮的東西,那是什麼呢?…..除了名利、權柄、聲譽、地位,這些有形的人生勳章,事實上,或許反而時時折磨人心的過往、遺憾、不堪回首的記憶,這些無形的刀刃也該視為「砂之器」……」(頁015-016)
※「砂之器」的故事內容
• 故事開頭是凌晨時分,早班的電車司機在蒲田調度場發現一具無名男屍,趕快通報警方到現場勘察,由於死者被石頭砸的面目模糊,無從辨識身份,使得案情陷入膠著。
• 負責緝兇的今西刑警從附近酒吧的酒客證詞中得知,死者生前與陌生人談話時曾操東北方言,偶爾還提到「龜田」這個字眼。於是今西刑警便朝這條線索追查,他過濾東北各縣六十四姓「龜田」的相關人等,但是都與此案無關,也證明與秋田縣的「龜田」毫無相關。
• 兩個月後,死者的兒子來警視廳指認,才知道死者是住在岡山縣的三木謙一。
• 原來三木謙一在出雲地區擔任過二十年的巡查,他向來急公好義、樂於助人。當年他曾經好心收留過一對浪跡天涯的父子,孩子的父親千代吉因罹患麻瘋病,三木謙一安排進入療養所,而秀夫也被沒有孩子的三木帶回家,當做自己兒子一樣看待。
• 但是秀夫卻從三木家逃跑,從此消失無蹤。原來他逃到大阪後,在一對姓和賀的夫妻家中,做腳踏車店的店員,之後遇上空襲,和賀夫婦雙亡,於是他趁戰後戶籍因燒燬混亂,化名叫和賀英良,成為新進有才氣的天才作曲家,又準備與前農林大臣的女兒結婚。
•就在這時候,三木謙一的出現,使得「和賀英良」擔心自己過去的往事被人發現,眼前的名聲將化為泡影,於是把前來尋找他的恩人「三木謙一」在蒲田驛殺害。 (摘自譯序,邱振瑞,歷久彌新的文學魅力,頁017-021。)
※書目資料
書名:砂之器
作者:松本清張 Matsumoto Seicho
譯者:邱振瑞
ISBN:978-986-6954-35-1
出版項:台北市,獨步文化,C2006
譯自:砂の器
英文譯名:Suna No Utsuwa
http://chchen.xxc.idv.tw/2007/11/post_13.html
接下來介紹電影,1974年的「砂之器」可是轟動一時的影片喔~~
1974年公開原作:松本清張監督:野村芳太郎。劇本:橋本忍、山田洋次出演:丹波哲郎、森田健作、緒方拳、渥美清、加藤剛 等。
《砂之器》(1974) 無否認是日本偵探電影中最出色的作品, 對人性宿命論和善惡的探討, 也超越了一般偵探電影. 也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套日本電影.
《砂之器》甫開場, 出現一位男孩的背影, 在夕陽下堆砌沙城堡, 點出整個故事的中心: 砂器看似堅固, 實則脆弱, 終究隨著時間和重量而倒塌、流逝. 主角千方百計隱瞞身世, 始終百密一疏. 他窮其一生極力反抗, 但最終逃不過命運無情的制裁.
《砂之器》原聲大碟主題音樂試聽 (點擊「曲目とサンプル」)
(更詳盡的關於電影的介紹,請參見「宿命何堪-砂之器」))
這是電影場景中著名的一景,父親得到痲瘋病被驅逐成乞丐,扭曲的容貌和肢體到處被歧視,帶著年僅五歲的兒子不斷流浪......
1974砂之器中一景,告示牌上寫行乞者、傳染病者禁入村莊,造成村民危害將逮捕......
父子從此流浪異鄉,在三年後於島根縣龜嵩郡受到當地巡査三木謙一的保護;父親後來得以進入療養所,而秀夫也被沒有孩子的三木夫婦收養。但不久秀夫從三木家逃跑,從此消失無蹤。
1974砂之器-丹波哲郎(右)飾演的今西警探。當時丹波哲郎也是大腕級的演員。
日本以前會作這種打扮的除了乞丐,也就是浪人了......
撒碎紙的女子。小說後半段松本漸漸安排很多「巧合」,這個場景片段就是巧合之一......
《砂之器》沒有運用特別的詭計,情節中的警探也不是料事如神,反而是屬於勤能補拙的傳統警探,兇手也非殺人不眨眼的智慧型罪犯,只是一個為了活下去,與你我無異的常人。然而,在這一切看似平淡的人物與劇情下,仍然出現了一具屍體,而藉著發掘背後的真相時,也慢慢的道出這部小說哀淒與無奈的一面,而這正是松本小說的迷人之處。
不知道該到哪裡找這部影片?
但是看本部落格有個好處,就是幫你都找到網路資源(請連結過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owh1euEco (1974砂之器-電影線上看)
5歲時流浪的男主角,和長大後的和賀英良的重影。
1974砂之器-當年幫助父子的警察三木謙一。(真是好心沒好報...)
1974砂之器海報。
(另一位網友的讀後感)
「用砂鑄成的名器, 是如此地不堪一擊。」
不知道是第幾次重讀砂之器了,我記得上次閱\讀本書已經是三年前,而我這三年來卻不知不覺地遊歷了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日本地區,像今西刑警到出雲查訪死者身世所經過的琵\琶湖與福知山,搭著中央線將血衣剪成的碎片沿著大月、相模湖一路從火車車窗丟棄到荒野之中;還有刑警為了辦案而造訪的伊勢神宮和北陸山中溫泉;看到這些熟悉的偵探旅情對照自己的遊歷經驗,松本清張和讀者的距離感無形中就越拉越緊密。
「砂之器」應該是台灣四~五十歲推理迷的共同記憶,它是民國七十年代初期的最紅的兩齣日本電影之一(另一片是里見八犬傳),影片中的那對麻瘋病父子在五十年前日本山區行乞,搭配雪國的場景,松本清張的砂之器是許\多推理迷的經典,也由本書從此陷入日式推理世界而無法自拔,而這本經典也替日本推理小說開創了新局。
松本清張說故事的步調緊凑但不會繁瑣,劇情有高低起伏的張力但不會撒狗血,特別是這本「砂之器」,從書的中段就大概知道兇手是誰,隨著今西刑警辦案一一抽絲撥繭地融入松本清張所要講的…..命運;命運之網沾染了眾多的無奈心酸,尤其是今西刑警到的山中溫泉的偏遠山村探訪,那裡的山村荒涼貧瘠,僅剩老人與小孩,今西看到的那個衣著骯髒的男孩:「一隻眼睛已經全白,另一隻眸子很小,今西看到這番景象,不由得嚇了一跳。」山村是兇手的出生地,男孩猶如兇手童年的寫照。骯髒的男孩脫離不了貧窮,但兇手離開了山村,隱藏貧賤的出身及內心的自卑,為了出人頭地的他,不計一切手段、爭名奪利、攀緣附貴,為了擺\脫不堪的過往而出賣靈魂;砂之器長達五百多頁的篇幅中除了主軸的故事以外,出場的大大小小人物都刻畫的十分清晰,故事的鋪陳相當有畫面感,內容中的任何一個小片段都會讓讀者產生一波波的閱\讀樂趣與餘蘊之回甘。
人往往可以戰勝命運,但卻無法正常地面對它。人的命運總是有缺口,但是別用出賣靈魂的方式去遮掩。想一窺日本推理小說的「人性世界」,就一定要從這本書開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9300
2004年,最新版的「砂之器」連續劇,由松雪泰子、中居正廣(飾演男主角何賀英良)、渡邊謙飾演今西警探。除了松雪泰子的角色是小說原著中沒有的之外,劇情也有些更動。
改編作品與原作的不同
在以往原作與電視電影中,父子二人流浪的原因是父親得到麻瘋病,到了最新的電視版當中,和賀英良之父本浦千代吉因為一些理由而遭到村八分(被村人絕交),結果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在妻子病死後非常憤怒,在村裡放火,並殺害三十人後逃跑。其實這個設定是引自松本清張以津山事件為本的「趨往黑闇的獵槍」。變更設定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時代已經變化,再加上播出前一年的2003年11月,於黑川溫泉(熊本縣)發生一起拒絕原麻瘋病患者投宿事件,影響很大。此外,原作裡的秀夫是趁戰亂之繼而得以假冒和賀英良之名,不過為了時代整合性的問題,在新版電視劇中秀夫寫成在長崎孤兒院時,假冒在長崎大水災死去的小學同學之名而成為和賀英良。
http://blog.ijliao.info/archives/2005/03/29/1274/(來自部落格「小隔間裡的人生」)
流著眼淚看完:日劇「砂之器」電視影集觀後感
http://blog.xuite.net/maya.chiang/mamy/19628525
《砂之器》宿命的悲歌!!(電視劇感想)
http://tw.myblog.yahoo.com/jw!94s_Rc2CFR6upctFyKtCAoarZw--/article?mid=273
《砂之器》經典再現螢幕
http://www.kozue-studio.org/blog/read.php?114
和賀英良之父本浦千代吉因為一些理由而遭到村八分(被村人絕交),結果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在妻子病死後非常憤怒,在村裡放火,並殺害三十人後逃跑。其實這個設定是引自松本清張以津山事件為本的「趨往黑闇的獵槍」。變更設定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時代已經變化,再加上播出前一年的2003年11月,於黑川溫泉(熊本縣)發生一起拒絕原麻瘋病患者投宿事件,影響很大。
電視劇劇照。
飾演小時候的男主角。
飾演男主角的父親,在小說中其父後來死亡了也見不到兒子。連續劇中其父還活著。如果痲瘋病會導致五官變形、扭曲、皮膚潰爛,那麼這演員的樣子也太帥了吧......
這位就是可憐的被害者。
飾演男主角未來的岳父,是農業大臣。
田所重喜,我懷疑他是否真的會欣賞和賀英良的前衛電子音樂,他看中的是和賀的天份受美國注目,戰後日本急向世界展示實力,有一位連美國人也推祟的女婿,簡直是為田所面上貼金,令他在政界和輿論地位有所提升。和賀英良與田所重喜的女兒佐知子訂婚,是想借助田所的財力和社會人脈,令自己名利雙收,同時他與成瀨里繒子暗中交往,並且利用她的痴心,
飾演農業大臣的女兒佐知子,也是男主角的未婚妻。(就是「庶務二課」中少根筋很單純的那個)
女主角。小說中好像沒有連續劇中那樣吃重。
渡邊謙現在可是日本的國際級演員,「末代武士」和阿湯歌合作;「藝妓回憶錄」和章子怡合作......
小說中的和賀英良是個「前衛英樂家」,用音樂殺人是這部小說中最令人意外的殺人手法,非常特別。但似乎也隱含了松本清張對當時日本新潮派的一些反感......
由年輕人組成的新潮派,大多膚淺無知,其中黑川重雄的篇幅也不少,他態度犬儒,處事每一刻只為自己著想,對情人十分自私,為保自己的地位,令情人三蒲惠美子遭受雙重打擊逝世,所作所為稱得上卑劣賤男一名,亦因此令人誤會黑川重雄才是故事的主角,反觀和賀英良,每次出場時多被黑川在背後譏諷,作者對和賀的著默甚少,而且經過多次抽絲剝繭,才得知他真正的身世,委實令人震驚。
這是拍攝電影砂之器的紀念碑。看看日本人多會做觀光......他們了解文化是最大的觀光資源,而且也願意將舊文化和自然風光保存好,這一點是台灣人或中國人都做不到的。
(每次號召來台灣觀光就去看101,我實在很無言......冷冰冰、硬梆梆、很高的一個塔,然後居高臨下眺望,就什麼也沒了。全世界都會區都全球化、同質化了,老想不透這些政府官員和商人覺得人家來台灣旅遊是為了看這些建築嗎?!)(不好意思,小牢騷...)
這是小說中父子流浪的龜嵩小村,日本人也做了這兩個人偶,寫上是「砂之器」小說中的重要場景。
(日本人為了推廣觀光不宜餘力,連貓都可以成為小地方的火車站長,因而帶動當地觀光的生存......台灣人要學學呀~~
日本有架貓列車,站長竟真的是貓貓!原來日本和歌山電鐵中的貴志 川線,貴志車站的貓站長Tama,本來只是一隻日日坐在出閘口上 的肥貓,因為得到大家歡心,竟被封為站長,還要又出DVD又出寫 真集,紅足全日本!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 http://www.weekendhk.com)(影片請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K7gR3mGT8xU )
(可連結下面網址過去聽聽這部影片膾炙人口的音樂和影片喔)
1974年電影版,貫穿這部片的一首「宿命」鋼琴協奏曲由早逝的音樂家菅野光亮(1939-1983)作曲,
"宿命"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 砂の器) , Version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MRajHhy5J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owh1euEco&feature=related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VJAhXIqMU&feature=related 改編爵士版
************************************************
相關閱讀 :
砂之器 (Eve個人網站) - http://home.anet.net.tw/lovesmap/suna
《砂之器》官網 - http://www.tbs.co.jp/utsuwa/
《砂之器》讀後感
http://www.naitik.net/blog/2546
「砂之器:沽名釣譽的反諷寫實」(滿天飛舞的花絮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joycefairy/13610645
http://blog.sina.com.tw/shane/article.php?pbgid=5523&entryid=270201
我讀砂之器
http://blog.readingtimes.com.tw/clainlin/archive/2007/03/13/885.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qLS4hjxV0o/ TBS日本砂之器連續劇(來自土豆網)線上看,但是有點慢,要有耐心,不然就上網去購買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