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3 01:28:46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有歷史的人(2)--龍應台的大江大海與目送1949



我因為太忙了,還沒有時間看(心得得等明年了)。

不過關於龍應台這本書,以及她與王小棣合作拍攝的紀錄片「目送 1949」,倒是在網路上看了片段,12日下午三立電視台播出,我又再一次看得淚漣漣的(對感人的事情......哭點超低),實在有必要好好把這些資料放在這裡,做一個記錄,也引導有興趣的人去看、去瞭解。

2009年底了,牛年,逢九時轉的時候。

30年前,是美麗島事件發生的日子;60年前,是國民黨國共內戰失敗大撤退的一年......

歷史真的不是只是教科書上的文字,

對很多人來說,那是血淚斑斑的一生......

只不過,他們都選擇將那些過去/記憶裝箱打包,

棄置在隨時會因為生命逝去就永永遠遠遺失的那個只有自己知道的記憶裡,蒙塵。

我是到很大了以後才深深愧疚著,

小時候老不厭煩老人家談往事的不懂事,對他們來說,多麼傷~

老人,他是真的不是要炫耀、不是要肯定、不是要道歉、不是要誇獎、不是要......

他只是想說話,找個肯耐心聽的人,懂不懂、瞭不瞭解都無所謂了,

因為再不說,那些事情就石沈大海了......

(說了,就會多一個人去記憶、流傳,且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人生......)

我現在回想起從前外婆僅僅跟我說過一次的她的童年與生命往事(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後悔來不及打聽的已故祖父母的生命往事,

以及到現在我都還局限著一種奇怪的親子距離,不太敢去詢問的父親和母親的年少生命往事......(唉~)

有些人,他們一生的話很少,但是在我的心中總有一些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他們默默在付出的身影,因為那樣的身影的意義代表自我犧牲、無怨無悔,如此清晰與深重,他們的無語,就似乎更加重那重量,重到可以在我的記憶裡留下永遠的印記......

其實我很想告訴他們,我都看見了,我都懂,謝謝......

有一些事情就是這樣默默累積著,

特別是親子之間的事情......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忽然會變得,哭點很低......因為,吃了些苦,終於瞭解了......

常常是在人都已經離世了,才後悔、才感懷,他/她終其一生,從沒有吐露過自己的心,而我們也不曾去探問過,這樣,是不是不肖呢?

 

我想,去閱讀那些大時代的故事也好,流離的命運也好,苦難的歷史也好,

當我們是幸運的、沒有經受過那一切的人的時候,不妨,放下一切偏見和爭執,

抱著謙卑的善意、慈悲,去同情和體會,就好......

僅僅要記得這個「初心」就好,其他的紛擾,就別讓它擾亂這份善良的「初心」。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1949~~




引用文章流民地圖-我看「大江大海1949

 

【聯合報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一張全世界最大的流民地圖,分布在四年代,二戰與國共內戰期間,像人口重新洗牌一樣,幾百萬中國人被強風連根拔起,掃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王鼎鈞、齊邦媛、龍應台聯手說1949年大遷徙

2009年春夏間,彷彿是說好了似的,王鼎鈞、齊邦媛、龍應台聯手把1949年的大遷徙給台灣讀者複習了三遍。(註:王鼎鈞自20052009年共出版回憶錄四書(爾雅出版):《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台的《1949 大江大海》

 

一甲子已經過去,故事卻沒完沒了。那歷史的硝煙隔了老遠,還發出陣陣焦糊味,在瓦礫堆裡冒著熱氣,讓人在溽暑中打起寒顫來。外頭白日荒荒,百貨公司季末折扣正熱鬧開打,我想著我為什麼要抱著書在家裡讀這骨肉流離一整天。流民遍野,生靈塗炭,腦中浮現的是蕭乾1935年那篇〈流民圖〉,一場慘絕人寰的魯皖大水,真個人命如螻蟻。蕭乾同一本書《人生採訪》中的〈南德的暮秋〉,記錄德國敗戰凋蔽的慘況與紐倫堡大審人性試煉,加上最近的小林村,天地不仁,恰好都成了龍應台這本新作《大江大海1949》的絕佳註腳。

老實說,我不相信十九歲中德混血的飛力普對國共內戰識得幾分(他收到德國徵兵令去不去當兵現在意義也不大),倒是被書前龍應台小學大頭照驚嚇到了。土氣的斜分頭,一臉黧黑,帶著幾分慧黠促狹的神情。高雄大寮、苗栗苑裡、茄萣海邊,分明一個南台灣小姑娘。她若不說,真沒人知道背後有什麼山高水低,原來「應」是母親的姓,「龍應台」這三字身世密碼,比《天涯海角》的福佬客簡媜九字(「簡」、「南靖」、「范陽」、「二十二世」)更簡。唐山過台灣,經濟難民後是政治難民,因著不同的理由落腳於斯,找尋安身立命的土地,卻只有前者得到「愛台灣」的護照,而那些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亡的三鶯部落原住民,不知道又算什麼?

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公平可找。戰爭教一大堆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猝然離開家園,奔波勞苦,最終捲進命運與死神的絞鏈中,他們扮演施虐者、受虐者,甚至旁觀者都沒有什麼差別,同是悲劇的終場。我以前不明白弦詩裡的「二嬤嬤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天使們總是嘻笑著把雪搖給她」,現在似乎有些懂了。一張全世界最大的流民地圖,分布在四年代,二戰與國共內戰期間,像人口重新洗牌一樣,幾百萬中國人被強風連根拔起,掃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同一時間,也有數百萬難民從德國逃離或遷徙,成為沒有家的人。而更多的人,連這種幸運都沒有,他們無聲無息沒有身分和墓碑的死了。

 

透過真人口述歷史

我不能說看這些血淋淋的屍塊與血水是舒服的,尤其是那一碗混雜著被炸爛同伴頭手碎塊的豬肉,但實在不得不佩服龍應台文字的功力,歷史是這麼強硬的姿態,沒有一點柔軟的處理怎麼嚥得下去?龍應台採取邊緣紀事的角度,以眾生螻蟻的小歷史取代大歷史,《大江大海1949》以感性的「美君離家」作前導,二十四歲少婦應美君為了和丈夫憲兵隊長龍槐生相聚,1949年在兵荒馬亂中對母親說了一句「很快就回來啦」,抱著嬰兒(龍應揚)離開浙江淳安,而後渡江涉海來台。她不知道此去即成永別。半世紀後,淳安古城已因長江大壩而成為水底鬼域,而歷史迴盪在風中,天使嘻笑的把雪搖給她,她如今已是白髮失憶的龍應台的母親了。

《大江大海1949》的起首一方面交代了身世來歷,同時也展開兩岸的記憶卷軸。就像在水底沉睡的淳安古城,湖底深處有鬱鬱的水藻,有老屋花窗石台的一角,歷史就在那兒,並不因為遺忘而消失。在1949的六十年後,透過真人口述歷史,龍應台打撈的戰火殘骸,遍及南洋、德國、滿州、香港、日本與台灣,娓娓向世人細訴那無法言喻的痛楚。在戰爭中沒有人是勝利者,而彼此的傷痕從未有機會讓對方瞭解,因此歷史仍然繼續,荒謬從未停止。

就拿奉命來接收台灣(被視為「叫化子軍」)的七十軍來說好了,簡直就是「真心換絕情」似的,在吳濁流、彭明敏、吳新榮和所有引頸企盼王師的台灣人眼中,背著雨傘飯鍋、穿著破爛草鞋登上歷史舞台。要不是至今倖存的老兵林精武說起,世人很難想像這支軍隊剛打過傷亡慘重的松滬、長沙會戰(那碗戰火中血肉模糊的豬肉湯),匆促由寧波調來,很多都是少年充員兵,急行軍數百里後登艦,腳上起了血泡,身上長滿虱子,兼以步兵不習水性而暈吐,顛簸的船艙裡地獄相似。然而彭清靠(彭明敏父親)或蕭萬長,以及千千萬萬對國民政府白色恐怖整肅產生破滅感的台灣人,可也是真實無匹。這個世界,用殘忍換殘忍,用悲劇換悲劇,說來不干底層軍民百姓的事,台灣人與外省人的梁子,卻著實禍延至今。

往事已歸為塵土,但愚昧不能重演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文字簡潔收斂,分章都在緊要處,節奏快慢合度,尤其深諳分進合擊之術。這種多線作戰的手法相當高明,她讓不可能產生連結的並列在同一時間平台,用來拉高視野,產生歷史的縱深。例如透過運送中國軍隊登陸基隆港的運輸艦年輕美國水兵鮑布的眼,形容「七十軍」上岸的樣貌;又如將二戰中德國攻打俄國的列寧格勒圍城,取與共軍圍剿國軍的長春圍城並列,同樣是屍骨堆積成山、人與人相食的煉獄。林百里、席慕蓉、白先勇、錢穆,甚至年幼時的馬英九,1949年前後都曾落難於香港或九龍;同樣出生於1928年窮鄉僻壤的張拓蕪和卑南族吳阿吉,差不多同時從軍,行進路線卻正好反向。戰爭的荒謬,足稱天地無言,張拓蕪那一鍋用地底屍體堆滲出的紅紅黃黃血水煮的粥,吳阿吉難道就沒有吃過嗎?

《大江大海1949》中,台灣人、日本人和大陸人的命運整個交錯在一起,荒謬到不像真的。台東卑南鄉泰安村少年陳清山與吳阿吉,1945年被國軍徵調去當志願兵,在國共內戰中被俘,之後加入了解放軍,吳阿吉後來還打過韓戰,二人年老後返台東安養。比他們稍長幾歲的原住民少年柯景星和蔡新宗就完全不同梯了,徵召他們的是日軍,任務是到南洋日軍戰俘營當戰俘監視員,負責虐打刑求被俘盟軍,日本敗戰後,他們被視為戰犯審訊判刑並坐牢多年才被釋放。還有一個李維恂,八百壯士倖存者之一,二戰末期被日軍從南京集中營(老虎橋監獄)押赴新幾內亞的拉包爾戰俘營,僥倖存活。在同一時間,無數台灣高砂義勇軍與日本少年在南洋戰場活活餓死,青春如花的生命,瞬時萎謝在南方異域,他們的軍服口袋裡,誰沒有遠方美麗愛人或善良母親(如阿信)的照片呢?

在這一張命運的巨網中,應該還有台籍慰安婦和二二八死難者及親屬泣訴的話語,甚至還有外省來台被白色恐怖誣陷的鬼語啾啾,這想必是龍應台一本書有限的篇幅無法容納的了。顯性的傷痕淡了,成為隱性的瘢痂。現在還有看《四郎探母》必痛哭的眷村老兵,或者聽到「煙台聯中冤案」仍然心驚的當年山東流亡學生嗎?管管的眼淚與桑品載、弦、陳千武的不堪回首,都像沉埋水底的古城遺事,而龍應台就像那不死心的老人余年春,把千島湖水底的淳安城一筆一畫畫了出來,重現了齊邦媛外省女兒書寫「我與父輩」的決心與意志。《大江大海1949》說的是──往事已歸為塵土,但愚昧可不能重演。

在達賴喇嘛訪台的2009年九月台北街頭,各路人馬的民主抗議與訴求喧囂於耳。我總想著,在這個以中國地圖命名街道的城市,那一個名叫「問中原」的老兵計程車司機,在生意清淡的午後,太陽花白刺眼,會不會一時恍神,迷失在「錦州」、「德惠」、「四平」、「遼寧」、「長春」這些昔日國共內戰中死傷慘烈的巷弄戰場中?

2009/09/13 聯合報】





 

《目送1949-龍應台的探索》從龍應台所編纂的「大江大海」一書為藍本,王小棣監製,黃黎明導演,3位藝術創作家共同合作,紀錄傳承的地圖,重新了解台灣。

2009適逢歷史轉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後的今天,王小棣將這些珍貴訪談拍成紀錄片。之所以選擇1949來編纂「大江大海」這本著作,龍應台形容道:「1949它是整個中國的巨大的崩裂,事實上也是台灣的一個起點。」導演黃黎明是道地的台南人,在拍攝中與龍老師一起,拼湊那些老人的生命地圖。

龍應台「大江大海」以她19歲的兒子菲利普為說故事對象的寫法,導演黃黎明認為:『19歲年輕人,可能比四、五年級的人,更直接更容易接受!』在觀看本片的故事中,就彷彿聽見自己阿公、阿嬤訴說當年。

節目製作過程中採訪了近七十位受訪者,參考上百本史料書籍,行跡遍佈台灣、馬祖等地,亦遠赴大陸歷史現場:浙江寧波、千島湖、南京、湖南、上海、香港、吉林長春、福建……,歷時將近一年,有令人動容的文件書信,更能見得龍應台的述說與深深的省思在其中。

王小棣認為:好像我們是現代人,我們將要走在時代的尖端,但是更長久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很多的事情是重複的,「如果我們不學習,我們相信也會重複同樣的愚蠢或同樣的錯誤!」
「目送1949」希望用影像向那時代下微小但尊貴的生命致敬、悼念,帶領我們思索半世紀蒙塵的歷史,並拓展我們追求未來的視野

 

 

1949年民國38年前後,兩岸經歷了一場規模超過兩百萬人的大遷徙,很多老一輩的人、當年就是在戰亂下被迫離開家鄉來到台灣,而作家龍應台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龍應台展開尋根之旅,完成了「目送1949」這部紀錄片。

  跟很多在台灣出生的外省人一樣,龍應台的名字裡也有個台字,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龍家在台灣出生的小孩,但一直到母親年老逐漸失去記憶時,她才開始追尋父母還沒來台前的故事。1949年前後,有將近兩百萬人從中國大陸不同的地方來到台灣,龍應台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在台灣度過大半輩子,但龍應台母親心中最美的風景卻還是浙江老家門後那一彎新安江水。

  龍應台走訪了母親的故鄉,但卻發現這個淳安古城早已在1959年建水壩時,整個沉沒在水底下,就是現在的千島湖,而父親的故鄉湖南衡山,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毅然投身軍旅,後半輩子在遙遠的他鄉渡過,幾十年的顛沛流離,龍應台要從父母的故事開始,重新探索1949那年,發生在那一代人的故事,要讓下一代站在歷史的洪流,走出沒有遺憾的未來。

 

龍應台《1949 大江大海》官方部落格   http://blog.udn.com/our1949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演講會台北場全程視頻

http://blog.udn.com/our1949/3352969

 

 

【龍應台 目送 1949】影片(紀錄片)

相關連結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22c0f7c7012378e0af96692a 

 (天下雜誌版)

 

http://www.pts.org.tw/~web01/looking1949/link.html  (公視版)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金牌殺手是個捲毛王子 2009-12-15 10:30:44

非常好看的書
令人印象深刻

版主回應
是呀!
文字和紀錄片都令人動容。
您的BABY真是可愛極了!
部落格也很有趣,令人忘憂。
2009-12-17 19: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