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6 22:27:35海上舟子

保羅行蹤側記之五/海釣客(簡體字)

照片:Worms市中心的宗教改革群英塑像


有一首诗歌这么提到:「十字架的道路要牺牲,要将一切献给神,将一切放在死的祭坛上面,火才在这里显现。这是十架道路!你愿否走这个?你曾否背十架为你主?你这奉献一切给神的人!对神你是否全贞?」每当我唱这首诗歌时,都会泪流满面,心中激动不已。但若扪心自问,真觉十架道路走来何等不易。

事实上,当年彼得的影子也常隐存在我们内心深处;当顺境时,我们可以对主信誓旦旦,但是当主许可的十架临到时,我们又忍不住说:「主啊,万不可如此!」(太十六:22)然而,跟随神的道路,原本就是一条十架之路。因为耶稣曾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九:23)试想,今天教会的信徒乃至传道人,有多少是继续持守此路,抑或是背道而驰呢?

在十架下学习放下

当保罗结束第三次的宣教之旅后,除了沿途继续探望并且坚固信徒之外,保罗最热切的盼望,莫过于赶往耶路撒冷参加五旬节的盛会(徒廿:16)。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保罗有两次接受到攸关他个人的预言,一次来自泰尔的信徒(徒廿一:4);另一次则来自该撒利亚的先知亚迦布(徒廿一:11)。这两次预言似乎已宣告保罗的耶路撒冷之行必遭不测。

圣经非常清楚的记载,当时围绕在保罗身边的朋友当下的反应。他们犹如当年彼得劝阻主耶稣不要上十字架一样劝导保罗,毕竟以人的思维和眼光来说,保罗若能继续存活,就能够服事主更久,所遍及的影响也会更大。可是,透过医生路加第一现场的目睹记载提到,保罗当时却回答他们:「你们为甚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徒廿一:13)

其实,早在保罗听闻这两段预言之先,他已心知肚明此番耶路撒冷之行必遭患难,因为当他跟以弗所众长老道别时,曾清楚指明:「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甚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廿:22~24)

此番景象不由得让人想到主耶稣当年在客西马尼园的光景。当时耶稣为祂即将亲尝的苦杯向天父祷告:「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苦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廿二:42)多年后,保罗也跟随耶稣的脚踪,学习在生死攸关之际做了一个关键性的响应:「愿主的旨意成全!」

主耶稣上十字架是出于天父的旨意;可是,十架本身是反人性,也是令人厌恶的。古时罗马政府用这种源自腓尼基和迦太基民族的酷刑,对罪犯予以不人道的惩治。神的儿子耶稣却甘愿透过人所轻视和唯恐避之不及的方法,来表明祂对父神旨意的顺服,对人性喜好自居首位以及自我彰显的放下。然而,今天的教会似乎慢慢地远离十架信息的传递;信众一旦缺乏在十架下的省思,就会渐渐失去放下的精神,反而从背负十架跟随主的景况中,摇身一变成为了气势凌人的十字军。同样地,传道人若也失去在十架清影下的默想,久而久之也容易打着圣工旗帜,却在追求自我成功的实践。

反观保罗宣教内涵,并不在为自己打下江山,抑或是传扬名声,反而是高举十架,并且效法基督舍己的精神(林前二:2;加二:20,六:14),这点不止在他愿意为耶稣舍命的部分表彰出来,也包括他在为了教会合一而放下己见之处履行出来。

根据使徒行传廿一章的记载,保罗初抵耶路撒冷的隔日,随即拜访当时教会界孚有众望的雅各布长老,这位雅各布是主耶稣的弟弟(可六:3),在早期教会建立之初,与彼得和约翰被称作「教会的柱石」(加二:9)。当天因有其它长老在场,想必保罗喜不自胜的跟他们分享第三次宣教旅程的点点滴滴。奈何大伙们虽欣然聆听,却不免为着保罗这位素来颇具争议性的人物而有所谏言。原来当时有一些不实的流言指控保罗离弃律法,长老们生恐这些蜚语对他不利,并且绊倒刚皈依基督的犹太教徒,因此央求他为四位按律法许拿细耳人之愿的信徒出资,以证明保罗并没有废去律法的嫌疑(徒廿一:20~24)。

若以保罗过去近十年在欧亚一带拓植教会的经历,加上他的恩赐和事奉能力,保罗大可将不实的传言以及众长老的建议置之度外;倘或另添一笔,数算为主受苦的程度和次数,恐怕保罗与他们相较也是拔得头筹(林后十一:23~27)。保罗实在有充裕的理由,坚持在基督里的自由,以及无愧的良心来回绝众长老们的提醒。然而,诚如他后来在以弗所书信中所提:「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1~3)一向为福音打美仗的保罗,在不摇撼真理根基的前提中,学习在基督的十架面前放下!

在十架下学习忍耐

向来凭信心生活,手头不甚充裕的保罗,在掏了腰包为其它四人付了洁净礼的费用后,还是被一些激进派的犹太教徒滋生事端,应验了先前亚迦布所说的话(徒廿一:11,33)。在历经公会千钧一发的审讯后(徒廿三:1~10),保罗因得天独厚的拥有罗马公民的身分,得以避开激进派人士的暗杀行动,并在千夫长的庇护之下,前往罗马政府派驻犹大地的巡抚办公所在地──该撒利亚(徒廿三:12~24)。

当时的巡抚腓力斯是罗马皇帝革老丢的宠臣,史家塔西图(Tacitus)曾如此描述他:「这人运用君王那样的权力,却有奴隶的品性,残酷且贪婪。」他因看上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女儿土西拉,而央请居比路(塞浦路斯)的术士阿塔摩斯(Atomos)怂恿土西拉琵琶别抱,离弃她的丈夫转而投奔腓力斯。腓力斯为了讨好拐骗来的犹太妻子土西拉,特别把保罗这位拉比找来讲述信基督耶稣之道。使徒行传廿四章记载,将生命置之度外的保罗,毫不畏惧腓力斯的权势,反而在他们面前谈论公义、节制以及将来的审判(徒廿四:25)。虽然婚姻丑闻缠身的腓力斯听了甚为惧怕,但「利」字当头的他,还是将保罗平白无故地关了两年(徒廿四:26),直到他被召回罗马为止。

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保罗,在历经两年的囚禁后才因非斯都的来到,得以陈冤昭雪(徒廿五:1~12)。有趣的是,两年前保罗曾有机会向希律家族的土西拉传福音;两年后,透过非斯都的安排,保罗再次抓到机会向罗马治权下的分封国王,也就是土西拉的兄弟亚基帕王二世讲述福音真道。

使徒行传廿五章廿三节记载,当时亚基帕和百妮基大张声势而来,身边还环绕一群千夫长和城里的显要,如此排场却在见过基督荣耀的保罗面前恍如粪土。他毫不情怯的剀切陈词,希望能为主得着这群在政治上有影响力的人。但是这番表白,却未引起这些当权者的动容,反倒招引了腓利都责备他已颠狂。如同保罗曾言:「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被人咒骂,我们就祝福;被人逼迫,我们就忍受;被人毁谤,我们就善劝。直到如今,人还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四:9、12~13)

自从保罗返回耶路撒冷以来,历经五次审讯过程(参徒廿:1~21,廿三:1~10,廿四:10~21,廿五:6~12,廿六:1~23),面对有权有势之人不公平的囚禁和轻蔑,然而,仰望基督的十架,保罗选择忍耐。「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来十三:12~13)今天教会软弱,无力传扬福音,很多时候是因我们不肯出到营外跟随主,忍受十字架的苦难啊!(来十二:2)

在十架下学习盼望

保罗坚持以罗马公民的身分上诉到罗马城(徒廿五:12),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求己身的清白,乃为了藉此到罗马帝国的首善之区传扬福音。早在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之时,他就写了罗马书向当地信徒表明他想赴罗马的心愿(罗十五:22~25)。岂知他这趟前往罗马的首航也是经历九死一生,饱受争战的他却仍在如此的苦境中将福音传扬开来(徒廿七:1~廿八:10),正如他曾对哥林多教会信徒的劝勉:「他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上帝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他软弱,但因上帝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林后十三:4)

保罗进入罗马城后,获准在兵丁的监控下自行出资在外租屋。一场原本在人看来的苦难,却因神的旨意成了化妆的祝福。保罗原先处境艰困,因为激进派的犹太教徒无时不刻的想杀他,然而此刻他却享有罗马兵丁全天候的保护,可以自由地接待各地访客,传扬福音(徒廿八:23),并且在圣灵的默示下写了四卷精简却又丰富的监狱书信: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想必这段遭监禁的时期,是他从展开宣教工作以来,最高枕无忧的时刻了。

保罗在曾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提到:「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3~5)这股从神而来的盼望,使得保罗虽置身在背负十架的处境中,「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六:9~10)

两年后,保罗无罪释放。按照教会传统的说法,保罗接下来有两、三年的时间继续马不停蹄的传扬福音,并且往返昔日宣教之地,坚固当地信徒,这段时间保罗也完成了提摩太前书及提多书信。大约公元六十六年左右,当时执政的一代暴君尼罗对基督徒的逼迫愈来愈猛烈。一场可能出自他手笔的罗马城大火,使基督徒背负代罪羔羊的命运,保罗和彼得也先后在这些年间殉道;保罗殉道前,谅必已对接下来的命运了然于心。我们今日若展读保罗在殉道前夕所写的提摩太后书,以人的观点看来,必会深感他晚景凄凉(提后一:15,四:9)但保罗却在预尝天恩的盼望中慷慨陈词:「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四:7~8)。

伫立十架清影下

行笔至此,不禁想到前些日子的一场奇遇。我目前住在离波昂市中心约七公里处的巴特郭德斯堡(Bad Godesberg),有天与外子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名叫慕芬多芙(Muffendorf)的古城区。此区古意盎然,保存一大片德国百年前的老房子,其中有新、旧马丁教堂伫立其中,四周氛围十分宁静。回到住处后,经资料搜集和阅读才知此地已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波昂地区即是罗马军队戍卫所在地;数年前有考古学家在此地挖出当年由罗马军团引进的亚底米神龛,可证实亚底米女神的崇拜曾盛行小亚细亚以及今天的欧洲一带。某个主日傍晚,我们伫立在这块写上拉丁文记述的碑文前面,我忍不住想到保罗当年在以弗所的行迹,心中顿觉他当年天天为福音冒死,为基督受辱的苦境。

许多次我走在市广场看到许许多多全身里黑纱、蒙头罩,只露出一双眼睛的土耳其妇女(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大量土耳其人从事战后重建,尔后有许多土耳其人留在德国生根,目前约有五百万人),忍不住想到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他们的先祖可能都曾在小亚细亚听闻过保罗所传的福音。特别是以弗所,那个保罗在宣教历程中摆上最多时间的地方,而今从那儿来的子民,却在公元七世纪后,接受穆罕默德及后续哈里发的伊斯兰洗礼,成为了穆斯林。

中世纪的西方教会曾发动数次的十字军东征,结果造成了彼此间更大的嫌隙,但有谁愿意像昔日的保罗再次伫立十字架的清影下,为基督的缘故放下自我、学习忍耐,并在此中因盼望而欢喜呢?深盼在岁末结束保罗行踪侧记的系列文章之际,我们能重新拾回那起初失落的爱(启二:4),再次伫足十架清影下,让生命不再是当十字军,而是背起十字架定意跟随主!
(本文原载于海外宣教杂志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