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6 22:04:48海上舟子

保羅行蹤側記之三/海釣客(簡體字)

照片:波昂闵斯特大教堂内的拱廊

保罗行踪侧记(三)--保罗第二次宣教之旅

宣教的新路历程

四千多年前,神引导亚伯拉罕出吾珥城,圣经说他「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来十一:8)。但是,神应许要借着亚伯拉罕,使万国万民因他蒙福(创十二:1~3)。两千年前,神也是这样引导保罗,使他走一条「新路」,这条路使保罗跨越爱琴海,成为将福音从亚洲带向欧洲的开路先锋,并且为初代的教会历史树立福音袭卷希罗世界的里程碑……。

一条新的规划路线

根据使徒行传十四章廿四节至十五章卅五节的记载,保罗在结束第一次宣教旅程后,返回叙利亚的母会安提阿教会述职,并和巴拿巴共赴耶路撒冷参与会议。尔后,保罗一心悬念小亚细亚区的新生教会,便邀约巴拿巴再赴宣教旅程(徒十五:36)。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保罗第二次宣教之旅的路线和同工搭配,全不在他的盘算范围内。原本涉足的区域仅限在亚洲,结果圣灵主动帮他和欧洲搭起了友谊的桥梁;而保罗最佳拍档是巴拿巴,岂知俩人为了马可闹翻而拆伙(徒十五:37);但是,神另外为他预备了具备领袖特质的西拉(徒十五:22),在路司得城加入了一位年轻人提摩太(徒十六:1~3),并且在特罗亚加入了医生路加(徒十六:8~10)。这简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全新路线、全新组合。神拓展了保罗宣教的版图,并且因应这趟宣教之旅的需要,适时加添各路英雄好汉。

历经同工重组后,神的灵介入,扭转了保罗原订的计划。夜间,保罗做了一个异梦,一位素不相识的马其顿人呼唤他。马其顿这个地方位于今日的欧洲版图,腓立比即是登陆欧洲内陆的第一个重要城市。这座城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乡,但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大帝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为了要控制附近的金矿,而将该城扩大,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提高这城重要性;后来并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当地居民享有公民权,并且具有希腊化色彩。然而,向来固守传统的犹太人在马其顿数目微乎其微,连由十个男丁所组成的犹太会堂都不见踪影,置身在希罗文明淘染的区域,保罗一贯的宣教策略又窒碍难行,神再次从旷野开道路,沙漠开江河。一场河畔祷告会,为保罗开启了福音西征之门。 

一个新的属灵经验

腓立比虽然缺少十个犹太男人以上可以组成的会堂,却不匮乏在神面前拥有一群敬虔祷告的妇女。公元一世纪的妇女团契,在没有宗教形式和有形的聚会建筑之下,她们以祷告来寻觅神的同在;而保罗出现,如同神应允这群妇女的实时甘霖,使祂的真道如同秋雨和春雨一样地霈降人间。

吕底亚,来自小亚细亚的推雅推喇城,这城向来以染色工业闻名;圣经特别记载,吕底亚是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徒十六:14)。在当时,紫色布十分的昂贵,只有王公贵族、豪门大户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这种稀罕的紫色布料。因为这种紫色颜料通常都要从一种甲壳类的动物中搜集而来,并且一滴滴的萃取其中精华。我们可以从吕底亚有能力贩售紫布的状况中评断,她必定是一位资金雄厚的女企业家,在腓立比并已铺设了上流社会的人脉以及销售网络。

总之,奇貌不扬的保罗,在风尘仆仆的外表下,无法掩藏来自圣灵充满的能力,神的话语真指吕底亚这位拥有亮丽身份,却内心干渴的心灵。她的归主无非是保罗一行人在欧洲版图竖立了福音的旌旗;因为,腓立比教会是欧洲第一个被建立的教会,而初期建立的先锋,除了保罗一行人之外,就是一群热情有劲的娘子军了(腓四:2)。这间起始于女性事工开展的教会,具备了细心和体贴入微的特质,我们可以从保罗第一次被囚禁在罗马所写的监狱书信──腓立比书中,看到信徒对保罗的顾念(腓四:15~16)。

然而,类同于保罗在路司得第一次宣教之旅的遭遇,一场无心插柳的赶鬼事件,引起了腓立比城异教徒的骚动(徒十六:16~22)。在根本来不及出示罗马公民的身份下,保罗和西拉未按公民身份接受审理,罗马官兵反而先打后奏,使得保罗和西拉在无机会申诉的状况底下,饱尝棍棒击打,再被铐上木狗,丢入大牢内监。精神上的羞辱加上肉体的疼痛,想必当时的保罗苦不堪言(帖前二:2)

但是,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一场苦难却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奇。原本,这对受到皮肉之苦的宣教士可以选择自怜埋怨,然而,他们却开始在困阨的环境中学习赞美!或许刚开始他们因身上的疼痛而哀哼,却在不觉中,他们开始将患难中的呻吟转化成诗歌的低吟,赞美的泉源顿时从苦境中喷涌而现,两位失去自由的宣教士,却在漫漫长夜中拥有一颗飞翔至天际的自由心灵。赞美的祷语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囚犯们纷纷侧耳而听;曾有人妙喻说,此时上帝听着他们歌唱的旋律而应声打拍,以致一场惊天骇地的大震动在这群人的生命中展开。

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破了拘禁的牢门,囚犯们的手铐脚镣都应声而落。狱卒在六神无主的状况底下,准备自刎谢罪;因为按照罗马法律,囚犯若脱逃,看守的人死罪难逃。还好保罗和西拉适时阻止,也使灵魂被拘禁的狱卒祈求他们指引生命得自由的门路(徒十六:27~34)。

曾听闻一个说法提到,「魔鬼最怕听到基督徒对神的赞美」,我十分赞同这种描述。犹记三、四个月前,我面临信心上的考验,服事使不上劲,祷告总觉有层层乌云阻隔,对神的旨意暗昧难明。由于我平日赴教会都是沿捷运线骑车,有一天,我决定走一条新路,沿着山区路线,自新北投绕到天母。这段期间,我常骑到人烟稀少的地区放声祷告,但是愈祷告愈觉枯干,没有力量。后来,我呼求神的帮助,心灵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何不妨来赞美神!每一天,我试着为自己的难处和所处的环境赞美神;也为着所面对的人事物赞美神。不知不觉中,我心上的捆锁脱落,灵里也愈加刚强。

或许是这股在赞美中的大能,使得保罗后来在罗马再尝囚禁滋味时,却不断的提醒腓立比信徒「要喜乐」(腓一:25,四:4)。保罗并且再次陈明:「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腓一:12~13)

一场新的宣教体验

保罗在腓立比的被囚事件后来虽遭平反,但此地毕竟是罗马殖民地,充份享有罗马公民的权利,他们可不愿因庇护保罗,而导致内乱,以致罗马当局干涉其中。因此,除了医师路加留在当地协助教会事务外,保罗偕同西拉和提摩太继续西进,传扬福音。

在跋涉了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后,保罗一行人来到马其顿省的大城帖撒罗尼迦。这城在公元前三百一十五年,由亚历山大大帝的爱将卡山德所建;卡山德娶了亚历山大同父异母的姊妹为妻,并以她的名字为此城命名。帖撒罗尼迦在经济上占有商业中心和海陆交通的便利性;政治上则是被授予「自由城」的地位,居民可以选出他们的地方官来治理他们。

根据圣经的记载,保罗在此沿用他一贯的福音策略,选定大城市的犹太会堂进行福音推展的工作(徒十七:1~3)。在这座大城中,保罗有丰硕的福音成果。经文提到,包括一些上流社会的女性在内,有不少原本归化犹太教的希腊人都开始归信基督。然而,保罗的宣教策略虽屡次奏效,但是那些仇视他的死硬派犹太教徒也摸清楚他的底细。他们趁机招徕群众,赴地方官那儿喧嚷:「那搅乱天下的也到我们这里来了。」可见这群敌挡者早已从其它地方风闻保罗其人的事迹,但是他们是用「搅乱天下」这个具叛乱隐喻的煽动性言词来提醒地方官,保罗在罗马帝国西泽的国度中,竟另传一个王──耶稣!(徒十七:6~7)。

与帖撒罗尼迦才惊鸿一瞥,保罗一行人为了不连累当地的信徒,只好被迫离开这城,前往庇哩亚(徒十七:6~10)。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后,当地信徒仍面临艰困的信仰考验和逼迫。因此,保罗派遣提摩太前往探访,并且等候他带回来的消息(帖前三:1~7)。我们从后来保罗在哥林多城写信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书信中,可看到当时教会所面对的处境。但是,苦难往往是信心和灵命提升的最佳催化剂,我们从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二至十节的描述,可看到这个教会在患难中的成长。

保罗停留庇哩亚期间,再次因着激进派犹太人的逼迫而离开,临行前特别将西拉和提摩太暂时留在当地造就信徒(徒十七:13~14)。保罗当时被庇哩亚信徒送往雅典,并且等候其它同工的会合(徒十七:16);在这段等候的期间,一场奇妙的宣教体验才开始萌生。

当保罗下到雅典时,他已正式进入亚该亚省,也就是今日的希腊半岛,孕育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地。早在公元前五~四世纪间,这里曾经出现过伟大的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公元一世纪的雅典,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但当时仍是人文荟萃,拥有世界最大的大学城所在地。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块人类以智慧资产自恃之地,却拥有庞大的神庙建筑和偶像雕塑。

据闻,光是雅典一地的偶像数目加起来就远超过希腊半岛其它地方的加总数。无怪乎圣经提到保罗初访雅典时的反应是,「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徒十七:16)。直至今日,如果您有机会走访一趟雅典,还是会看到当年保罗所看到的几个闻名的神庙;公元前五世纪所建的帕特农(Parthenon)神庙就是一例。

由于当时希腊哲人流行诡辩学,保罗也入境随俗的与当地的犹太侨民和归化犹太教的外邦敬虔人进行辩论(徒十七:17)。虽然以智慧为是的希腊人视他为胡言乱语,不过,保罗讲述福音的内容,还是吸引了这群「爱智者」的兴趣。圣经记载,他们把保罗带往亚略巴谷,并且告诉他:「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甚么意思。」(徒十七:19~20)

纵使群众只是将保罗的话当成新闻听听,但是若因此而荣登「亚略巴谷」,则可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有不少圣经学者将此经历视为保罗宣教时期的高峰事件,而医生路加后来也依据口述,将这段精彩的亚略巴古讲道大意记录下来。所谓的亚略巴谷,字面含意指的是「战神山」,它位在雅典的一块岩石高地上,是古希腊法庭(或议会)所在地,平日负责评断有关教育或宗教等政策。这个议会的组成份子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据闻当时的议员数目可能只有卅人左右。每当有甚么重要事件,民众都会聚集在「皇室门廊」聆听判断。而此时保罗得以堂而皇之的前往这地,无异是希腊人给他一个现成开办布道会的机会。保罗抓住这个好时机,尽其所能地在这群喜欢徜徉人类智慧小学的会众中,传扬真实伟大的真理。

请注意保罗的布道技巧,他并未在这篇讲道中大肆批评外邦人崇敬偶像的行为,反而十分智慧的指出这群人拜这么多的偶像是因为「敬畏鬼神」的缘故(徒十七:22)。保罗反应机灵的指出他这几天在雅典人当中的观察,发现到他们惟恐漏掉任何神明的崇拜,因此还特别为「未识之神」立坛作碑。保罗抓住这条线索,向会众介绍起一位他们从未认识的主宰,独一的上帝耶稣。保罗甚至引述公元前六世纪的诗人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和公元前三世纪的亚拉突(Aratus)诗句来强调这位上帝正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徒十七:27、28)。

从这段历史事件中,我们可看到保罗在面对与知识分子的福音对话时,他的用心良苦(对当地文化背景的研究)、缜密观察(对当地宗教信仰的了解),以及不倨傲而谦和的风范。虽然,自以为是的群众借机嘲讽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犹太拉比,但是仍有不少人继续聆听他的教导,其中亚略巴古的议员丢尼修,也成为了神国新生儿(徒十七:34)。

透过医生路加流畅的文学笔触,我们得以从这段历史记载看到保罗欧洲宣教之旅的崭新体验。在保罗一生拥有的三次宣教旅程中,第二次宣教之旅可说是接触的群众最多元,面临的文化处境最丰富,并且也是故事最精采而曲折的时期。我们从这趟旅行中看到他福音接触层面的广泛,和宣教历程中充满未知的冒险:从女企业家到监狱的卒丁;从普罗大众到希腊哲人和议员;从被下在监狱到四处被逼迫逃亡;从市场辩论到亚略巴古的布道。

正如保罗所言:「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1~13)诚哉此言,保罗的分享岂不是对每位服事上帝之人忠诚的建议吗?愿在两千年后的今日,有更多神的子民愿意响应「马其顿的异象」,为主所用,展开一场未知却又是充满恩典的「新路历程」。


(本文登载于海外宣教杂志第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