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10:17:11iris

罐頭杯濃茶

多年前在北京某個古廟裡,那時接近黃昏,夕陽透過窗格灑入陰暗的佛堂內,映在牆上勁秀的書法上,還有一旁的玻璃罐頭杯上。杯內茶葉沈澱在杯底,只有零星幾片綠葉還飄在水上。昏黃的光線,老舊的字畫,碧綠的茶葉,一下子把我帶向遠古,安靜在另一個時空。

當時,我眼中這個食品玻璃瓶權充的茶杯,有著一種懷舊的味道,而我也以為這樣的玻璃罐頭杯只是偶見。後來,我才發現這樣的茶杯可是個落實在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當中的至寶哪!而且瓶中所裝的茶總是濃濃的深黃色。

出租車上,停在紅燈前的司機好整以暇地打開玻璃瓶蓋,喝了一口烏龍茶,杯裡茶葉就佔了幾乎半瓶,想必很提神。

故宮珍寶館裡工作人員的座位上,我也看過類似的玻璃瓶裝著茉莉花茶。甚至,在白領辦公室裡,年紀稍長或性格較為實際的員工桌上也有罐頭杯濃茶的蹤影。原來,「罐頭杯濃茶」無所不在。

其實,「罐頭杯濃茶」的存在,真是再合理也不過。我發現這裡大部分人還是習慣喝茶,喝熱茶,所以出門在外,耐高溫的玻璃瓶是最方便又不花錢的容器,而且罐頭蓋又緊密不怕漏,算是非常實用,唯一缺點就是不保溫,而且,應該很燙手吧?!

後來到超市,我又發現原來有賣這種仿玻璃瓶的茶杯,長得就像食品罐頭瓶,只不過設計了更為緊實的瓶蓋,以及避免瓶蓋遺失的連接環。為了怕燙手,有的也附手把,也有的配備具保溫功能的內膽。所以呢,不講究的人就用食品玻璃瓶罐權充,講究的就到超市買新的玻璃瓶。

我回想以前在台北上班時,大家好像大部分用的是馬克杯,少數講究的同事還會用一套上千元鑲金邊的骨瓷茶杯組。外出爬山旅遊時,一般人帶寶特瓶水,愛喝茶的帶不銹鋼保溫壺。用過的玻璃瓶罐,一般留在家裡裝餅乾茶葉之類的乾貨,少有用來當茶杯的。

也就是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茶杯,在我看來挺有意思。後來看王躍文寫的官場小說「梅次故事」,又無意中發現了原來這種茶杯有個名字叫「口杯」,而且背後還有複雜的象徵意義。

書上說,官場上吃的穿的用的,什麼都是一陣風。往往最高級領導用什麼,下面的人就會跟著仿效,一表跟得上流行,二表追隨領導。「以口杯為例,只要你往領導幹部會議室裡一坐,就會發現當流行玻璃內膽的保溫杯時,人手一個。過了幾年,大家手中換上了紫砂內膽的保溫杯,後來流行更新越來越快,一眨眼功夫,大家又換上不鏽鋼保溫杯。不論流行哪種口杯,領導幹部的換杯工程往往會在兩三天之內完成,效率極高。萬一哪位領導的口杯因為沒有人及時奉送而換得慢了,或是不得已自己偷買一個撐面子,那種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而且,城市的流行當然也比地方上快。書中主角朱懷鏡只是個地方上的地委副書記,當他到市委開會時,發現市委會議室內流行的是他沒見過的新型水晶口杯,根本還沒流行到地委。等他回到地委後幾個禮拜,大家一下子又都換上水晶保溫杯了。

不過就是一個茶杯,我卻從中看到許多。如果說「一沙一世界」,那我真想說,「一口杯一中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