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6 00:19:13心法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第十篇:內心的美

書名: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方智出版社,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第十篇:內心的美

 

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曾經驗過非常平靜及美的感覺,從那綠色的原野、落日、寂靜的水面,覆蓋著白雪的山峯等等得到這種感覺。但是什麼是美,難道它只是我們對事物的一種欣賞?還是美是超乎知覺的一種東西?

你對衣著有良好的品味,你知道運用和諧的色彩,你有高貴的儀態,你說話輕柔、姿態英挺,這一切都是美感,不是嗎?但是這些只是內心境界向外的表現,就像是你寫的一首詩或是畫的一幅畫。你可能每天看著綠色的原野倒映在河水中而沒有任何美感,僅僅是路過而已。如果你像漁夫一樣每天看著燕子從水面掠過,那個景象對你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如果你覺察到事物不平凡的美,那麼是什麼東西在你心中產生作用而使你說:「這有多美啊。」是什麼東西構成了內心的美感?

世界上有許多外在形式的美,譬如有品味的服裝、美好的圖畫、吸引人的家具,或者一個空房子裏有著比例均衡的牆壁及造型完美的窗戶等等。我想談論的不只於此,而是到底是什麼構成內在美。

可以確定的是,要得到這種內在美,必須要能放下一切,一種不被綑綁、沒有限制、防備和抵抗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缺少了一種樸素的精神,這種完全的放下就會帶來混亂。

「樸素」是什麼意思,少欲不要求更多又是什麼意思?也就是在放下之中必須有一種深刻的內心的樸素,這種內心的樸素是非常簡單的,因為這種心智已經不再爭取、謀求,不再想要求更多。就在這種樸素的放下之中產生了富有創造力的美。但是如果你沒有愛,你就無法簡單,無法樸素。你可能高論闊論簡單及樸素,但是沒有了愛,就只是一種衝動而已,根本談不到放下。只有那些有愛的人,他把自己完全忘記了,因此而帶來富有創造力的美。

美顯然包括了美的形式,但是缺少了內心的美,只剩下感官上對美的形式的欣賞,將導致墮落及崩潰。當你對人類和世上萬物都有真愛時,才有內心的美。在這份愛中,才會產生極大的關懷、機警和耐心。做為一位歌唱家或詩人,你也許擁有完美的技巧,你也許之道如何去畫圖或把文句串聯在一起,但是你的內心如果沒有創造力的美,你的才能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很不幸,我們大部分人都愈來愈像技工,我們通過考試,謀得不同的技術去求取生計。但是在求取技術或發展能力時,如果不去注意內心的境況,我們將為世上帶來醜陋及混亂。

如果我們喚醒了內心裏這種富有創造力的美,它會形之於外,然後帶來一種秩序。但是這比獲得技術要困難多了,因為它意味著完全放下自我,沒有恐懼、限制、抗拒和防衛;我們必須具有內心的樸素,一種極為簡單的心境,我們才能放下自我。

外表上我們可能很簡單,我們可能只有幾件衣服,並且滿足於一日一餐,但是這不代表樸素。當你的心智能夠容納無限的經驗,當它富有經驗,卻又保持簡單時,這才是樸素。但是只有當你的心不想在時間的線形中得到或變成什麼時,你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我說的話對你來說可能難於了解,但是它真是十分重要的。你知道,技工並不是創造者,而世上卻有愈來愈多的技工—那些知道做什麼及如何去做的人—可是他們不是創造者。在美國有種計算機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把一個需要每日演練十小時,做上十年才能解答的數學問題完成。這些偉大的機器被發展了出來,但是機器永遠不能成為創造者,而人類卻愈來愈像機器。即使他們反叛,他們的反叛仍是侷限在機械的範圍裏,因此這根本就不算是反叛。

因此,發現什麼是創造力是很重要的。只有當你能放下時,才可能有創造力。這意味著你不再有被強迫的感覺,不再有不能成為什麼的恐懼、不能獲得什麼的恐懼以及不能達到目的的恐懼。然後就會產生卓然的樸素與簡單的精神,它們能帶來愛,這個整體就是美,就是富有創造力的境界。

 

問:死亡後,靈魂是否依然存在?

克:如果你真的想要知道,你要如何才能弄清楚?閱讀佛陀、基督所說的話?聽從你自己的指導人或是聖人的話語?他們可能完全是錯的。你是否準備接受我說的話?如果你是,那麼這表示你具備了探索的心智。

首先你必須弄清楚,到底有沒有靈魂的存在。什麼是靈魂?你知道它是什麼嗎?還是你只不過聽別人告訴你有靈魂的存在。你的父母、傳教士、一本特定的書、你的文化環境等,他們告訴你這樣然後你就接受了。

靈魂這個字眼暗示著超越形體存在的一種東西!不是嗎?你有一個身體,還有個性、性向、德性,超越這一切你說還有一個靈魂。如果這個境界存在,它一定是精神的,有永恆特質的,你問這個精神的東西是否在死後存在。這是你問題的一部份。

另一部份的問題是:什麼是死亡?你知道什麼是死亡嗎?你想知道死亡後還有沒有生命的存在,但是你知道嗎?這個問題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活的時候認識死亡?

如果有人告訴你死後仍有或沒有生命的存在,這又有什麼重要呢?你仍然是無法知道的。但是你可以自己去弄清什麼是死亡,不是在你死後,而是當你仍然活著、健在又有活力時,當你在思想、感覺時,你就能知道什麼是死亡。

這也是教育的一部份,受教育並不只是在數學、歷史或地理上精通,我們也應該了解死亡這種不平凡的東西,不是在你身體死亡後才了解,而是當你仍然活著時,當你在歡笑、當你在爬樹、當你在划船或游泳的時候,你就能了解。

死亡代表不可知的事,重要的是,你必須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那些不可知的事物。

 

問:當我們生病時,我們的父母為什麼不停的擔心?

克:大部份的父母之中,至少有一部份是真心關懷他們的孩子的,但是當他們不停的、不斷的擔憂時,就表示他們對自己的關心超過對孩子的關心。他們不希望你死去,他們說:「如果我的兒子或女兒死掉了,我們怎麼辦?」

如果父母真的愛他們的孩子,你知道會怎麼樣嗎?如果你的父母真正愛你,他們會希望你活在一個沒有恐懼的世界中,希望你是健康快樂的人,他們會在乎這個世界有沒有戰爭或貧窮,社會會不會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毀了,不論是鄉下人、城裏人或是動物,他們都能平等的關懷。

因為父母並不真正愛他們的孩子,因此世界上才有戰爭,才會貧富不均。他們把自己投資在孩子身上,希望透過孩子得到自我的延續,如果你病得很嚴重,他們就開始擔憂,他們其實關心的是自己的憂傷。但是他們是不會承認的。

你知道財產、土地、名聲、金錢及家族都是一個人自我延續的工具,這也稱為不朽。當有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時,父母都十分懼怕。他們被巨大的憂傷驅策,因為他們主要關心的是自己。

如果父母真正關心他們的孩子,社會在隔夜之間就會改變,我們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

 

問:廟宇是否應該對外開放讓人去膜拜?

克:什麼是廟宇?它是一個內有神像受人膜拜的地方,這個象徵是由人的心念構想出來,然後用手以石頭雕刻出來的。那塊石頭,那個形象,並不是神,不是嗎?它只是一個象徵,象徵代表的,就像是你走在太陽下的影子。影子不是你,這些形象及廟裏的象徵,不是神,不是真理。所以是誰走入廟宇或不走入廟宇,又有什麼關係?何必要大驚小怪?

真理可能潛藏在一片枯葉下,可能在路邊的石頭中,在反映著黃昏美景的河面,在雲彩中,在一個肩負重物的女人的微笑裏。全世界都存在著真理,真理不一定在廟宇中,大部份時候它不在廟宇中,因為廟宇是源自於人類的恐懼所造成的,它是奠基在求取安全的欲望上,或是宗派及階級的分別上。

這個世界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是生活在一起的人類,如果一個人尋求真正的上帝,他會避開廟宇,因為廟宇使人類分歧。基督教堂、回教清真寺、你們的印度教廟宇,這一切都使人類隔離,一個真正尋找上帝的人不會和這些事產生瓜葛。所以你問誰可以或不可以到廟裏拜拜,這是一個政治性的問題,它沒有真實意義。

 

問:戒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克:很不幸,它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不是嗎?你生活中的一大部分都在戒律中,做這件事別做那件事。你總是聽別人告訴你什麼時候起床、吃什麼、不吃什麼,什麼是你必須知道及不能知道的。別人告訴你必須讀書、上學、通過考試等等。你的父母、老師、社會、傳統、聖書都告訴你必須做某件事,所以你的生活是被戒律所綑綁、圍禁的,對不對?你是一個「做」與「不做」的囚犯,因此戒律就是牢籠的鐵欄杆。

一個被戒律捆綁的心智是什麼樣的呢?顯然的,只有當你害怕一些事情,抗拒一些事情時,才需要戒律來控制和統一自己,你這麼做不論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或是受制於社會(社會顯然就是你的父母、老師、傳統、聖書),你都被戒律所綑綁。但是如果你開始探索、尋找,如果你沒有恐懼地學習及了解,那麼還需要戒律嗎?那份不平凡的了解會帶來真正的秩序,它不是出於外力或強迫。

請務必思考這件事,因為當你的戒律是來自於恐懼,來自於被社會的強勢所壓迫、被父母及老師的話語所主宰時,你就是沒有自由、沒有音樂的,你所有創新的才能都喪失了。文明愈古老,傳統壓制你的力量就愈重,它老是告訴你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時,你自己的力量就被壓了下去,在心理上,就像被壓路機碾平一般。

這就是發生在印度的現象,傳統的力量是這麼大,所有創造的才能都被破壞了,你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你只是社會機器的一部份,而你卻心滿意足了,你明白嗎?你不反叛、不抗爭、不抽離。你的父母不要你反叛,你的老師不要你抽離,因此你的教育的目標,就是使你順服於既有制度的。然後你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類,因為恐懼啃嚙著你的心,只要有恐懼,就沒有喜樂,沒有創造力。

 

問:剛才,當你談到廟宇時,你提到上帝的象徵只是一個影子。如果沒有真人投影在地上,我們不可能見到他的影子。

克:你對影子是否滿意?如果你餓了,你是否看見食物就能滿足?那麼你為什麼對廟宇中的影子滿意?如果你探切的希望去了解實相,你會把影子放掉。

但是你知道嗎?你已經被影子催眠、被象徵催眠、被石雕的形象催眠。你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在不同的寺廟、教堂中膜拜不同的影子,因而各持己見,彼此對立。影子可以無數,實相卻只有一個,它是不能被分割的。實相是要直接切入的,連法都要放下,不管是基督教、回教、印度教,只要落入宗教形式,就不能切入實相。

 

問:考試對那些前途有保障的富家子也許不是必要的,但是對必須具備謀生能力的窮苦學生而言,難道不是必要的嗎?他們的需求是較次要的嗎?尤其當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面對社會時。

克:你們為什麼理所當然的接受了社會的一切?你們這些不屬於窮人階級的,生活小康的孩子們,你們為什麼不革新?不是以共產黨員或社會主義者的身份革新,而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革新?你有能力做這件事,為何不運用你的智慧去發現什麼是真理,然後創造一個新社會?

窮人不會去革新,因為他們沒有精力或時間去思考,他們已經完全被生活佔據了,他們需要食物及工作。但是你們這些有閒暇的人,為什麼不利用空間時間去運用智慧來革新,你們為什麼不革新,你們為什麼不弄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社會、真正的社會,並且建立一個新的文明?如果不從你開始,它顯然不會從窮人身上開始。

 

問:富人是否可能為了窮人的緣故放棄許多他們擁有的東西?

克:我們並不在討論富人應該為窮人放棄什麼,不論他們放棄什麼,都不可能滿足窮人的,但是這不是問題所在,你們這些生活小康的人,有機會去發掘智慧的人,你們是否能革新並創造一個新社會?新社會必須靠你形成,不靠任何其他人。它靠我們每一個人而不是什麼窮人、富人或共產黨員。你知道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這種革新的精神,這種去突破、去弄清楚的衝勁。這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