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1 20:54:46kani

旅行與死亡

第一次有死亡的感覺,是旅人在旅行的時候。但是這裡的死亡的意思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感覺,但說是死亡的感覺又似乎被被誤解為死亡的過程,不是,旅人的意思比較像帕洛瑪先生的3.3.3「學習死亡」──「帕洛瑪先生決定此後他要假裝自己已經死了,看看世界沒有他時,會是什麼模樣。一段時間以後,它發覺他與世界之間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樣子進行了…」。應該更明確地說是「假裝死亡」的旅行的日子。

在死亡與不存在之間,旅行的途中,則更能深刻地感覺差異。旅人「活著」的時候,跟生活周遭熟悉的人事物發生關係,但是當他旅行的時候,他的存在,就成為一種相當有意思的感覺。旅人在想:沒有我的這個世界會是怎麼運轉,如果沒認識我的話我身邊的朋友會不會變不一樣,特別是我哪一天突然死亡或消失的時候。

旅人在國外旅行的時後,一貫的低調,只讓很少人知道這件事,然後就突然消失一樣沒有消息,刻意把手機、e-mail等可以找得到的方式避開,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想太多,旅人只想學習像帕洛瑪先生的學習死亡的感覺一樣:學習在熟悉的舊環境死亡,在陌生的新環境出生。

旅人出生的時候就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時空下從母親的肚子裡誕生,而死亡的時候是離開了過去生命所經歷的種種。旅行異地的感覺有點類似這種狀態,雖然是個完全屬於過去的旅人,但是現在,卻又是一個沒有過去的人。在異鄉的旅行的經驗讓旅人體會到他完全是一個過客,他的出現對當地人實在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他們還是一樣的生活在熟悉的環境,除非旅人刻意介入開口說話或是有任何互動,不然他的存在對他們來說跟帕洛瑪先生「學習死亡」之後的存在是沒什麼兩樣:以前,所謂的活著是指活在包含旅人的世界中,現在的世界則是旅人本身再加上一個沒有他的世界。

旅人在一個沒有他的「世界」生活、旅行是怎麼樣的感覺?他不屬於那個世界中,旅人明天不用上班、不用上課,誰認不認識他似乎都不是什麼要緊的事,他之於那個世界就像死亡一樣,但旅人確實存在。

那個時候,旅人的確曾經誤以為他已經死亡就像個幽靈一樣走在路上,一個人逛博物館,一個人買紀念品,一個人吃麥當勞,這世界好像有他跟沒他是一樣的在運轉。其實他該覺得解脫,至少不必再去煩惱一堆有的沒的事,不用再自問世界為他做什麼?他該為世界做什麼之類的事,但那種期待,卻有往往令旅人不安,只是旅人始終說不上來那是什麼感覺。

直到回到家後旅人才驚覺他怎麼他媽的又活了過來,旅人說其實有時想想,還是一直「死亡」比較好一點。
小倩 2007-04-03 03:09:22

還記得我嗎!!台視~~原民台~~
我看了你這則文章~~
買了這本帕洛瑪先生...
因為我很喜歡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