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13:30:53俞講師

旁觀者清看小我

旁觀者清看小我

昨晚培訓跟夥伴分享馬國夥伴的參班心得節錄如下=「在這兩天自我反省到自己起念的原因:

自卑

得失心

懈怠

覺得自己開始融入不了

當俞講師講了艾克哈特的故事後,後學覺悟了。後學出現的種種的念頭全都是小我,人心的我。

因為自性是圓滿的,不會有分別對待。上天不是看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愿力。愿力大力量大。」

由於晚上培訓的時間有限,沒有進一步解析這位夥伴反省的心路歷程,藉由週信來跟大家分享其中的重點,這是修道修心的關鍵。

當初在馬國夥伴精進班講課時,引用艾克哈特的故事,因為他的覺醒是當下觸動,當他想要自殺時,他想到「我無法再跟自己活在一起」,到底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當下引發真我的覺醒,原來一個是真我,另外一個是小我,因為真我是圓滿無礙,當真我在旁觀者清的角度,照見小我的妄想執著。

小我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產生的自我意識。

當嬰兒還沒有分別心,任何人抱著嬰兒,嬰兒都會笑,相對的,等到嬰兒開始有分別心時,爸爸媽媽抱的時候就會笑,一旦其他人抱就會哭,這個分別心就是小我意識之始,也是無明迷昧的起點。

簡單的說小我就是「人心人意與私心私慾」,人心人意就是「分別心、比較心、計較心、對待心、得失心、是非心、愛惡心」等。私心私慾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這是每個人都有,由此可見每個人投胎到紅塵中,必然會迷昧,所以每個人都有小我。

小我不需要用是非對錯好壞去論斷,因為小我本身就具備批判論斷的慣性反應。

像是我們設想好吃的食物,吃下去之後卻感覺不好吃,當下就會產生不滿失望的抱怨,即是小我的慣性反應。相對的,當我們吃下去感到很美味,當下就會感到慾望滿足的快感,這種快感就自動存檔在意識中,成為再次想要享用這個美食的慾念。

事實上好吃不好吃,都是小我的主觀判定。

像是自己剛到馬國開荒前幾年,完全無法接受當地榴槤的味道,直到長住馬國好幾年之後,自己的身體狀況產生變化,已經被當地的炎熱氣候同化之後,身體需要榴槤的養分,自然就會接受榴槤的味道,由此可見小我的慾望有改變的機會。

這位馬國夥伴的覺醒在於「旁觀者清」,善用艾克哈特的思考邏輯,反省觀照本身的起心動念,藉由真我的覺知,終於恍然大悟地發現小我的自卑、得失心、懈怠與無法融入,進而「打開本身的心結」,跳出自我否定的低潮,「轉化」身心負能量產生的無力感。

由此可見每當我們陷入低潮起心動念想要放棄培訓時,每當我們不想來佛堂參班,每當我們感到無力時,每當我們心有千千結感到很心苦時,這些都是修辦過程中,必然遭遇的考驗困境。

因為我們身為修道人,遭遇考驗是必然,考驗導致心苦就是覺醒的契機,事實上受苦是為了引發真我的覺醒,無論是身體假我的病苦,還是小我引發的心苦,只要我們一念之轉的旁觀者清,只要我們叩首收心回到自性的原點,啟用自性正能量能轉化身心負能量,反省觀照小我的自編自導自演,演一齣虛心假意的控制戲。

濟公老師慈訓:『考驗來時,你是如何應變的?第一轉念。第二是行功。第三是培德。考驗來了,你能醒悟到是考驗嗎?轉念之後要緊接著「行功立德,了罪、了業債」,進而培德。這幾個步驟,一點都不能忽略。然後才守得住良心,也就是你的本心、這個道,最後還不可以忘記「感恩」。如此大家才能同心同德,過得了層層的考關。』

建議每位夥伴「澄清小我的妄想執著」,做到自性自度的修煉=每天念經迴向給小我,藉由念經迴向的正能量轉化小我負能量,每天都真誠叩首啟發自性正能量,藉由叩首引發「旁觀者清的反省觀照」,誠心抱守自性的清明,轉化小我的無明遮蔽,我們會越修越開心越辦越發心。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13:13:3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