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9 10:06:32棉兒

下一站‧王弼以及轉角遇見王弼

從上學期開始,就比較認真地面對道家,謝謝天父,因為我總得從儒家跨出去,我往來台北而修課時間的限制,反而成為我跨越儒道衝突與認知難關的契機,從上學期的莊子報告就賦予我重新對待道家的眼光,我感知莊子的靈動性,而且是很深地感知,也學著體契他面對生命苦難與限制而從有待到無待的玄悟智慧。
這學期,這課題就更加艱難也更加快樂了。
首先,我非常喜歡麗真師,喜歡老師的真誠睿智,以及信仰的敬虔;喜歡上課時老師提的每一個問題,喜歡互相辯論,老師給我們一個非常寬敞的思考空間,除了自己指導教授的課之外,我幾乎沒有享受過愛寫什麼就寫什麼的快樂,那是因為老師的寬容,我才有機會一次又一次地梳理自己對王弼老學的思考觀點──
說一次又一次,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每週都要繳一分報告,每一分報告都有不同主題,從老子指略開始,接著是有無論,是本末論,是性情論,是神明論,每一週都有不同主題,對碩士班學生而言,這確實是從文本出發的很好的練習,找出書中的關鍵字,一個一個討論,再歸納出這個概念的義理內涵;而對我們,作為博士班的學生,就是一種論題式的思考,王弼用這個概念要解決哪些問題,這個概念本身是否有理論不完足之處,跟哪些概念相互連結,這個概念的來源為何?最讓我興奮的是,我終於找到一個關鍵點,是從兩漢思想到魏晉玄學的連接點──氣,不是易學裡的氣,而是老學裡的氣,在東漢老子指歸和老子河上公注裡面,找到王弼所連結的概念,這才發現原來所謂玄學,並不是一種突然跳脫的跨越,而是兩漢四百四十一年的發展中,留給王弼而必然被處理和認真對待的學術問題。

有個學長說你們每週都在寫王弼,像每週播出的偶像劇一樣,不如叫作轉角遇見王弼(像見鬼一樣會嚇死),或下一站王弼,命中注定多個王弼.....聽起來很不浪漫,然而卻很實在地詮釋目前課堂上繳交報告的壓力與思考的快樂程度。


(青羊宮對聯)


暑假時去成都,成都郊區的青羊宮是道教聖地,我極愛這幅對聯,上聯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二三萬物,是宇宙論的說法,雖然牟宗三先生不從本體論和宇宙論來說,然而道與萬物之間不管是用不生之生,或是沖氣以為和,用氣來生,都有一生化關係,而人作為萬物之一,要透過不違背宇宙運行秩序來生活,而所謂宇宙運行的規律與秩序,就可以扣合道自然而然,不造作不干預,使萬物自生自長的規則,扣合的很好,足以說明我這學期的心靈狀態。

總而言之,上王弼課,其實是這一站,幸福。

D’Artagnan 2010-11-25 21:08:17

王弼嘆了口氣:"哀,你們這些後輩,可不可以讓我清修一下,沒事愛談我幹嘛哩"......
(王弼不下班,道觀不孤單.....XD)

版主回應
ㄎㄎㄎ,可是,王弼說不定很喜歡喔~~ 2010-12-01 13:17:19
花痴 2010-11-20 23:12:2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是否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道<守一><煉性>
儒<貫一><養性>
佛<歸一><見性>
耶<親一><圓性>
回<返一><全性>
均以一如.復性作目的
宗教是以人生解脫.兼論即宇宙問題之探討為主題
此說成立否?

版主回應
您提出的問題有三個,第一個是道與太極無極的問題,這牽涉到宇宙論的說法,所謂宇宙論,就是討論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材質與宇宙的形成過程等論題,道生一是從老子討論,太極無極是從易學討論,前為道家後為儒家,雖不太相同,但在魏晉玄學的理論架構下,有可相互對應之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本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表明道對萬物有生化長養的作用,若從易學來看,道生一,此道即為一,而一生二的二就是陰陽二氣,不論是漢代象數易或是魏晉義理易,也都認同天道透過陰陽二氣生化萬物的說法,只是魏晉以精緻的義理(如統之有宗、一爻為主)等論述消解漢易的神祕符應之說。至於無極生太極,再宋明理學的概念下有很多解釋,周敦頤到朱熹多將之描述為以無極描述太極,表示無極之上沒有本體,無極就是形上根源本身,太極生兩儀,兩儀為陰陽,兩儀生四象就是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是八卦的基礎。
老子並未將道生一賦予道德意涵,然而太極生兩儀就成為天道生生化育之仁,宋代易學常常強調此「仁」義。

其次,您對各種思想的分殊,我不太理解其中脈絡,這種概括性的分殊,需對各種信仰都非常理解且一語中的,道家守一是從道教的修養來看,一就是元神,這我可以理解,孔子以忠恕一以貫之,我可以可以理解,佛教歸一,可是佛本身就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緣合和,何來有一?這就出現這種概括性語言的不精確處。再來,基督教親一,應為親近上帝,然而為何是圓性?這在一貫道的思考脈絡下應有解釋,然而這解釋是否能合於基督教原意?伊斯蘭宗教在天人之際有一格溝,如何反一?且性本身就有原罪,如何全性?
因此這在一貫道思想中的解釋,不盡然合於各種宗教本身,各種宗教的教義有其不同的關懷,在終極關懷上或許可相通,然而其義理脈絡太多分殊,應不宜用如此概括性的詞彙解釋。

宗教討論人生解脫固然是一大關懷,然而更重要的對人世的奉獻與愛,因此,宇宙論似乎不是宗教的唯一考量,而是各種神學解釋都親切地符應在世的困境,因此,宗教實踐應為從佛教而言說渡化他人,從基督教而言說遍愛眾生的行為。

以上。
2010-11-24 12:45:31
棉花 2010-11-09 23:17:47

謝謝世偉,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