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1 13:53:25棉兒

學術史三則

其一:梨洲先生
愛錢穆先生的文筆,第一本錢穆的書,是郭長城老師給我的《中國史學名著》,讓我推甄以後的時光,都在體會春秋學的「微言大義」(後來做兩漢公羊應與之相關)。唸了大學一心一意想成為文藝知青(這個共匪用的詞彙真是體貼入微),又在鍾靈毓秀的雙溪校區,經過一年到兩年的體悟,終於認識自己不是創作的料子,於是致力於文學史和哲學史的閱讀,也就在那個時期,接觸了錢先生的三百年學術史。第一次讀一頭霧水於那些字號,王而農、焦里堂,李二曲、惠定宇、戴東原、阮芸台,我就徹頭徹尾地弄不明白,人可以好好地稱名道姓,為何要用字號?不耐煩時只能擱著。爾後,研究所時讀了錢先生讀理學三札、宋明理學史以及兩漢經古文評議,才理解錢先生對於經學與中文化的敬重,不敢直呼其名的尊敬,配合學術公正的評價,而有這些特別的書寫方法(梁啟超先生就是另一種直書其言勇於創新的風格)。
在夜裡讀黃宗羲,別有一種滋味,那些熟稔的文句,一下子跳在眼前,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盈天地無所謂萬物,萬物皆因我而得名,如父便是吾之父,如君便是吾之君,君父二字,可推知身外乎?黃梨洲先生師事劉蕺山,一面要透顯心體通於天道的本體價值,又要開啟盈天氣一氣爾的義理架構,而心就如朱子之論成為氣之靈,氣上下運作的根源即理,是就著氣說其中運作之理,這種理氣關係體現於心性,性為萬物形上根源,心則透顯出性之至善,這種以氣與理言實學的做法,是批判性地繼承其師劉蕺山的義理架構,並轉向經世之學,其以敬謹之心,觀照宋明儒學發展史,而做明儒學案與宋元學案,開浙東史學一派,萬季野、斯大的明史與章學誠重視史德、史料、史義等史學論題都出於黃梨洲。不論如何,梨洲先生,好啊!!(大心)

其二:梁啟超先生
書的時候是最容易流淚的,特別是清代儒學這一段時間,這與我讀的書相關,兩本三百年,我竟然更契悟梁啟超先生的,他對文化的偉岸,對經典的尊敬,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未來,都讓我感到無比敬佩。我多懷念那個時代,變亂的中國一如變亂的台灣,列強環伺的中國,可是梁先生仍站在光明面,他說,有一個更美更好的未來正等著我輩學人,沒有婉曲,沒有拋棄,而是直接地繼承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讀書讀到流淚是非常幸福的。

其三:朱熹
我身邊的人大約都愛陽明勝過朱熹,愛陽明所說人本具有的的良知良能,澈上澈下,晶瑩剔透而又春風和煦。然而做學術史或經學史的人大約都愛朱熹,他上承先秦兩漢儒學傳統,認為心是氣之靈的認知心,事實上,在先秦典籍中,也只有孟子是就著人心與萬物不同的仁義禮智之心說心,其他的像禮記、荀子或出土簡帛,多以認知說心,心有認知判斷的作用,故而可以宰治生之謂性的性與氣秉之情。
其次,朱熹重視客觀外物的攝取,他有重智的思想,那繼承中國儒學重智的傳統,在疑經改經的思潮裡,他勇於批判,敢於創新己見,又重視傳統經疏傳統,在他的觀點中,性是天道之理,是人所以然之故與其當然之則,是道德的根源,故而為純粹至善的,心是氣秉之靈明處,心要去認知事事物物之理,使自身透徹天道之理,而能實踐。
這種巧妙結合先秦儒學傳統,綜合北宋心性皆善,逆覺體證的師說,以心體認客觀事物之理作為修養實踐的方式,朱熹不僅聰明而且勇敢,對於這樣一位人格偉岸、博學重智的理學家,我心裡更加佩服。

◎附註:使君,我不生你的氣了,生氣很累,下一次你再掛我電話,我就真的不理你了。(嘟嘴)

上一篇:冬日的情歌

下一篇:亮光二則